APP下载

语文应是“绿肥红瘦”

2020-01-06高玉红

科学咨询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一节课环节教材

高玉红

(甘肃省合水县段家集九年制学校 甘肃合水 745400)

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出现,课堂花样的不断翻新,人文性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大语文观的树立,各种能力方法的培养,导致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盲目适从,来不及咀嚼消化,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非语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取舍地去教,有取舍地去学,语文教师应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顿悟。[1]

教师备课“肥”起来,教学设计“瘦”下去。“教什么?”这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这就涉及备课。由于网络资源的发达,教师的备课似乎越来越轻松,只要上网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和教学设计就会纷至沓来,“拿来主义”成风。教师从不管“拿来”的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的课堂,剪辑一下,粘贴一下就用上了。于是,形式代替了思考,课件代替了大脑,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导致有些课形式新颖,花色齐全,但真正沉淀在教师心底的东西却寥寥无几。窦桂梅老师以《三打白骨精》为例提出要深度备课:“教师备课初读教材及参考说明,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选读原著及相关评论,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确定教学基调与策略。”[2]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胸有成竹,有取舍地教,才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样的。教师的备课面要广,知识积淀要丰富,资料查阅要充实,让教师的知识储备库“肥”起来。教师在吃透教材的时候,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是“怎么教?”,思考如何组织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施教,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更容易接受,就是要给教学环节“瘦身”。这时候,教师就尽量删繁就简,删掉多余的环节,整合有用资源,达到高度融合。我想,一节课教师只要牢牢抓住三个问题就行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简化多余环节,在这三个问题上刨根问底,这样教学设计自然就“瘦”下来了。

学生感悟“肥”起来,方法技巧“瘦”下去。经验欠缺的教师忙于学习别人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凸显花样与形式,却掩盖了实质性的内容突破,重形式,轻内容,我们要知道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有的老师一节课要教字词、作者,课文内容、分析文章、概括中心、练习写作,要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还要考虑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延伸、当堂训练等等。每个环节界限分明,看似面面俱到,样样齐全,结果顾此失彼,蜻蜓点水,没有宽度也没有深度。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时间,学生如何接受教师庞杂的内容和繁杂的花样?最终,教师教得忙乱,学生学得盲目。好的教法应是呈网状散开,高度整合,收放自如,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如同欧阳文忠公的文章“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横向发展有宽度,纵向发展有深度,能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思考,在原有的旧知上生成新知,把课堂学习变成能力提升的过程。

如何做到教学设计呈网状散开,高度整合?我认为,要牢牢地抓住语文的“读”,课堂教学要聊谈,不要古板,引导学生深读深悟,读出感悟和思考,读出理解和体验,把作者与字词也融在阅读中去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高度整合了,环节自然就“瘦”下去了,教师才能放开手脚,有时间和空间去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体悟自然就“肥”起来,因此,“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课堂展示“肥”起来,教师讲解“瘦”下去。学生读得怎么样,体验如何,要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展示体现出来。我们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偏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考虑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用自己的串讲和不断提问代替学生展示。课堂成了老师的课堂,不是学生的学堂,导致学生与语文及语文老师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学生自然就不能融入课堂学习中,也自然就学得痛苦。教师不断提问,不断讲解,要么是教师备课不扎实所致,要么是课堂不给学生展示思考的时间所致。因此,教师请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让自己的讲解“瘦”而“精”,让学生的展示“肥”而“多”。

语文教学只有处理好“绿肥红瘦”的关系,才能 “化腐朽为神奇”,让语文教师不会过度地拘泥于教材,让语文的天地越来越宽广,语文的生命越来越葱郁,才能让语文教师真正地成为语文自由人,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快乐地诗意地学习。

猜你喜欢

一节课环节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