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本位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超轻黏土”教学为例

2020-01-06

科学咨询 2020年19期
关键词:黏土山水画深度

万 梅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儿童认知的初始渠道,是触感、听觉和视觉等信息通道建构起他们眼中的世界。美术活动作为情感宣泄的窗口,能够使儿童随心所欲地描绘自己的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刘云涯(2018)认为,美术学科拥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性质,本身具有超高的审美性,主要是为了向学生传播美,让学生感受美,并且鼓励学生创造美。同时,赵红艳(2019)提出,由于小学生本身身心发展不成熟,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不足的。在美术课堂这样较为开放和包容的课堂中,学生更愿意接受来自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美和体验美。[1]如何利用合适的材料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提高审美能力,这是当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超轻黏土”作为美术活动中的常见材料,轻便、无害、便于操作,极其适合儿童使用。同时,“超轻黏土”相比于平面的绘画,具有立体感强、视觉冲击力更强的特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利用“超轻黏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及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超轻黏土”的材料特性

在立体造型所用材料中,常见的有泥土、面土。但由于陶泥等材料需经过烧制流程,这对学生而言不易操作。相比之下,“超轻黏土”超轻、超柔、超干净、不黏手、不留残渣,在操作上体现出便利和易使用的优势,在短时间内便可塑型。“超轻黏土”在实际操作方面,捏塑感舒适,造型方便,且呈现效果较好。

“超轻黏土”色彩鲜艳,与传统的橡皮泥相比,更接近实物的颜色。“超轻黏土”强烈的色彩冲击力使小学生对其更有兴趣。

二、利用“超轻黏土”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一书指出,深度学习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换言之,学生想在“超轻黏土”这门课上进行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主动推动。教师在面对问题时,一方面,要引导感兴趣和行动积极的学生,同时需关注无兴趣的学生,规避强行推动而造成学生负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教师需注意,无兴趣的学生有时会在课堂上出现捣乱的情况而耽误教学进度。[2]

以岭南版一年级美术教材为例,“超轻黏土”就在课本里涉及较多。教师要了解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刚跨入一个新环境,处于适应期,对未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有兴趣的小学生会在上完课后还要问以后是否还有“超轻黏土”课。反之,对于没有兴趣的学生,我们的学习兴趣就不大。由此可见,我们开设“超轻黏土”社团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教师要主动开设兴趣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教师还要自我编写教材以及教案,并依据本校学生特点,针对年龄层进行系统化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

三、教学实践分析:“超轻黏土”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即要求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逐步形成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对核心素养下“超轻黏土”课程的深度学习,以《山明水秀》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体现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如下:

(一)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教师讲述时可从历史中的山水画导入,何为山水画、写意山水画和工笔山水画,简要举例耳熟能详的的山水画家,并选择清晰的图片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此体现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学生在平时或多或少从各个方面接触到山水画,但并不能确定认知。教师在导入时要唤醒学生的记忆,并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出山水画绘画的过程。

(二)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可尝试用铅笔或毛笔模仿勾勒出山水画的形状,让学生体验绘画的乐趣,并了解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即平远、深远、高远。此处的绘图是为了要给“超轻黏土”的创作,画出简要草稿,因“超轻黏土”干掉后不易修改。审美无时无刻都有。教师在此处只是教给学生对山水画构图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画面并不是越满越好。

(三)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山水画草稿,对黑白色山水或青绿山水,用“超轻黏土”进行加工,在木板上进行平面创作。如何用“超轻黏土”进行创作,学生自己要先尝试。然后,教师再讲解并用“超轻黏土”小幅示范,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让学生学会表现。

(四)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学生完成小幅“超轻黏土”山水画后,要勇于创作实践,可在纸上尝试进行山水画的绘制。古人的山水画面上会出现人物。同学们也可把自己或喜欢的人物绘于画面,或创新绘画而不拘泥于形式,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五)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形要素

不论哪一科目的教学,“人”皆是内容的核心。教师在活动结束时可阐述画家的高尚人格在作品中的明显体现,如郑板桥“得志加泽于民”。他为人清廉正直,其作品处处透露着清风高洁和坚贞正直,由此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与“人”格息息相关。

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体现核心素养及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我们开展“超轻黏土”社团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艺术大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高尚的人格,懂得如何做“人”。

四、结束语

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好的教学必须能够唤起儿童的思维。”以美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要在“超轻黏土”社团上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有人认为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忽视了教师这个本体。深度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能够关注到教师这个群体,并且更能够实现教师的价值。

猜你喜欢

黏土山水画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