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计创新视角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

2020-01-06赵晓娜

关键词:生计草场三江

赵晓娜

(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0;2.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是改造和利用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产物,生计方式的创新是一种结构和模式的进化,这种特定的结构和模式能使一种文化或一种有机体实现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实现对所能获得资源的优化配置[1]。在三江源地区,牧民的生计与畜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缺乏虫草的区域,不仅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生计安全的重要保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约束,发展其他产业的优势不明显,畜牧业是当地的基础优势产业,也是千百年来牧民的传统生计,目前三江源地区畜牧业是维持生计型畜牧业,维持生计型畜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参与,而随着牧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重视教育伴随着牧民的教育移民和生计转型、劳动力析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就是牧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计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目前,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多,如邓本太、李双元等,但是从生计创新视角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文献还鲜见,论文从生计创新的视角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论文的研究区域选择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辖的四县,数据来源于玉树和果洛统计年鉴和调研所得,数据选取从2006年到2017年,为了反映随着时间变动的趋势,特选择2006年、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发展概况

畜牧业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不仅决定着这一区域牧民可持续生计水平,也体现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1.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产量相对稳定

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气候经年干燥寒冷,海拔高,植物的生长期短,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敏感。如何在如何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如何有效利用珍贵的自然资源?世世代代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牧民,形成了藏民族特有的崇尚和谐、节制的生态伦理,三江源地区2005年开始生态保护一期工程,采取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牧民转产就业、异地搬迁等措施,使得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畜牧业的产量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从牲畜存栏和出栏来看,三江源国家公园内2006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54.1万头,2012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32.53万头,2017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44.43万头。2006年,牲畜出栏数为68.22万头,2017年,牲畜出栏数为48.44万头,由于物价上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畜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0 527.3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9 388.87万元①,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畜牧业产值增长可以忽略不计。图1反映了从2006年到2017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牲畜年末存栏和出栏的变化趋势。

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牲畜年末存栏出栏的年度变化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从2006年到2017年,不管是年末存栏还是出栏量都保持稳定。

2.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结构优化缓慢

畜牧业虽然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畜牧业养殖技术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使得畜牧业的结构优化缓慢,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国家公园内的牧民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受藏传佛教不杀生的观念影响,牧民普遍有惜售的思想,牛羊和草场是牧民的生活保障,导致区域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是41.30%和35.91%,2012年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是36.75和28.1%,2017年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是34.09%和25.67%,对比甘肃省甘南州2018年的羊出栏率是65.15%。第二,国家公园内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使得牲畜养殖技术进步缓慢,2006年、2012年和2017年,能繁母畜比例分别是51.74%,53.01%和49.83%;2006年、2012年和2017年,繁活率分别是75.57%、80.23%和83.29%;2006年、2012年和2017年,成畜损亡率分别是2.88%、4.93%和2.13%①。由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反映畜牧业结构优化的数据可知,畜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是进度缓慢。

3.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制度形式发生深刻变迁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要求,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如何使国家公园内的牧民获得可持续生计是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畜牧业千百年来都是三江源地区牧民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发展的制度形式在发生深刻变化。2008年以来,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了科学利用草场资源和实现牧民增收,在政府政策和支农资金支持下,在政府推动和能人带动下,建立了一批村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使国家公园内的畜牧业发展由家庭牧场向管理更加规范、组织程度更高、商品化程度更高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转型,合作社发展的类型主要有扶贫互助型(扶贫联社)、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引领型、村级组织牵头型和政府扶持型五种,并根据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探索实施了代牧制、大户制、联户制、股份制四种不同的经营模式。由于股份制和联户制生态合作社对草场、牲畜、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程度较高,经过时间的推移,大户制和代牧制逐渐被淘汰,现有的合作社绝大多数属于联合制或者股份制。而股份制采取现金及草场、牲畜入股方式筹集股金,实现了人、草、畜的和谐发展,形成牧业资源优化重组、牧民按技能重新分工、收益按股权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按市场进行配置的经营格局。促进草场合理流转,明确草场产权、经营权和承包权,完善草场流转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推动草场向能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牧民生计多样化。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规划,目前国家公园内共有畜牧业合作社60家,其中四户是联户经营合作社,但是其中很多合作社属于起步阶段,没有实际运营主体,“空壳”运转,截止到2018年,国家公园所辖四县运营效益比较好的合作社有10家,其中示范合作社有5家,即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玛多县花石峡镇错柔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治多县拉布乡车所格萨尔富民专业合作社②。这5家示范合作社中,发展最好的合作社是同卡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红旗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同卡村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利用国家投资的40万元启动资金,于2011年实现了全村村民入社,入社276户,1148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75户,246人。截至2018年,养畜总数5 180头,其中牛480头,羊4 700头,共整合草山48万亩。2016年实现真正盈利,2017年合作社出栏牛18头,羊1 057只。红旗村2010年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采取自愿联合和多畜户与少畜户搭配的形式,成立股份制合作小组16个,连片经营草山面积达147万亩,连片牲畜数量达19 000余头只。

4.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逐渐强化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化程度,必须夯实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支农资金和项目建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使得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强化。

(1)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7年,治多县投资4 950万元实施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暖棚1.98万平方米、贮草棚6.6万平方米[2],为了保障牲畜的饲料供应,种植饲草料1.2万亩,2016年,为了保证牲畜冬天不缺饲草,杂多、治多、曲麻莱分别种植饲草0.5万亩、1.2万亩和0.7万亩。2015年,杂多县给255户牧民投资816万元,分别建设了储草棚和畜暖棚,曲麻莱县成功建成了玉树州范围内第一个集清洗、切割、烘干、加工及贮备为一体的饲草料(芫根)加工基地,该基地的建成将有效抑制曲麻莱县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趋势,为减缓草畜矛盾提供了饲草料保障,为逐步扭转以往靠天养畜、被动防灾的不利局面创造了条件[3]。

(2)畜种畜群结构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辖四县在政府的财政资金和项目支持下,畜种畜群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17年,为了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治多县投资2 978万元购置、发放生产母畜25 202头只,组织种畜串换600头只[3]。2018年青海省农牧厅根据牲畜良种补贴的项目,从兴海县调50头种公牛到玛多县,提高了玛多县牦牛的质量。

(3)牲畜疾病预防方面。牲畜疾病预防是降低牲畜损亡率,提高牲畜出栏率的重要工作,治多县近几年的牲畜全部实现免疫,玛多县加强牲畜疾病的预防防治工作,2018年,玛多县牲畜春秋季疾病免疫率达到95%。

(4)畜牧业保险方面。畜牧业保险是分散畜牧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渠道,2017年,国家公园所辖四县只有治多县的畜牧业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60 965头藏系羊、222 612头牦牛全部参加了农业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③,有效的化解了畜牧业的经营风险。在政府支农和扶贫资金、项目的支持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发展基础不断强化,为畜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牧民生计创新和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

畜牧业是三江源地区牧民的传统生计,玉树州和果洛州在1994年和1992年以前,实行的是合作放牧,1994年和1992年以后开始实施草场承包到户,共同的草场和牲畜变成了一家一户的牧场。藏族在和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畜种放牧”和“转场浅牧”的放牧方式,这种放牧方式有利于保护草场资源,而牧区实施的承包责任制使得“转场浅牧”和“多畜种放牧”的难度增加,通过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整合草山和牲畜,从而能够实现“转场浅牧”和“多畜种放牧”,并且能够解放劳动力,促进牧民的生计多样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1.生态畜牧业发展是牧民生计创新的必然结果

一个民族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培植和作用下,这个民族及其文化慢慢地得以形成和发展,作为利用和协调于该民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计方式也得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4],生计创新指的是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比重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农民自发的对生计方式作出调整,使之符合理性小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由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建立,目前,根据前人调研所知,国家公园内牧民收入组成中,80%的收入是政策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只占20%,牧民收入对畜牧业的依赖减轻,但是畜牧业仍然是牧民生计安全的保障。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牧区的冲击,牧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在国家公园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牧民为了孩子教育搬到县城或者由成年家庭成员脱离放牧在县城专门照顾孩子读书,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成立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解放出来的未成年劳动力继续接受教育,成年劳动力通过在当地政府建设的产业扶贫园进行技术培训,培养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力和素质,实现牧民生计的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因此,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整合草山和牲畜是牧民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生计创新的必然结果。

2.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牧民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

根据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牧民能够自发有效的配置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使之获取最大的产出,贫穷并不是因为农民对生产要素配置的低效率。根据“畜稀损草、牧过伤畜”的藏族牧民的地方性知识,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草场和牲畜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畜牧业合作社的成立,能够拆除合作社经营草场范围内的围栏,围栏使得牲畜的活动面积大幅度减少,食草种类下降,牛羊喜欢的盐和矿物质得不到补充,交配范围小,使得牲畜的质量下降,牧民由于草场面积所限和放弃有利于保护草场的轮牧,高强度的啃食导致草场的质量下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拆除围栏,恢复轮牧的传统,缓解了草畜矛盾,保护了草地生态,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畜牧业合作社降低了畜牧业经营的风险,政府全方位的支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优化合作社的畜种畜群结构,提高了牲畜品质,降低了损亡率。政府为合作社购买饲草料、修建蓄暖棚和其他基础设施,提高了合作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合作社作为经营实体,稳定的出栏率降低了雪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对牲畜造成的伤亡。第三,三江源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生活封闭,牧民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差,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在合作社工作的牧民学到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合作社赏罚分明、严格有序的规章制度使牧民逐渐形成现代社会需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富余的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之后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创业,实现了生计多样化。第四,畜牧业合作社把牧户家庭集中起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优化整合生产要素,牧民按技能进行分工、收益按股份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按市场进行配置,促进草场合理流转,明确草场产权、经营权和承包权,完善草场流转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推动草场向能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发展多种经营模式,使牧民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高效配置。因此,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牧民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发展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性分析

2017年,国家公园所辖四县牧业总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76.73%,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及提高牧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江源地区,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畜牧业,畜牧业跟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生活保障,也是千百年来牧民生计可持续性的基础,为了分析畜牧业增长对牧民收入的贡献,选择畜牧业总产值和牧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指标,数据选取三江源所辖四县2006—2017年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畜牧业增长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建立回归模型为:lnY=a+blnX+ε

其中:Y→牧民人均纯收入X→畜牧业总产值b→斜率ε→随机误差

首先对指标进行对数转换,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用spss23进行模型运算,得出线性回归模型:

lnY=-1.188+1.102lnX

相关系数r是0.898,说明畜牧业产值和牧民人均纯收入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R2是0.806,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P=0.000<0.01,说明模型极其显著。

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辖四县,只要畜牧业总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应的增加1.102个百分点,因此可知,畜牧业发展对牧民收入影响显著。

四、三江源国家公园畜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离不开畜牧业,根据当地藏族的地方性知识,牛羊啃食草场不仅能够促进草场新陈代谢,促进牧草生长,牛羊的移动还带动了植物种子的移动,有利于植物的多样化,牛羊的粪便为草场提供了肥料,牛羊的践踏破坏了鼠兔的洞穴,减少了鼠兔对草场的破坏。目前这一区域的畜牧业经营仍然以家庭牧场为主,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程度较低,合作社的产品交易主要是活蓄交易。而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不仅直接影响该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更有可能对高原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原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探索既能使牧民获取可持续生计,又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互联网+畜牧业的经营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偏远,几乎没有工业,土壤和草场条件优良,牲畜养殖方式一直是传统的放养模式。这些先天条件使得牲畜的品质优良,满足高端人群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但是由于出栏率低,无法和大的肉食厂商合作,只能卖给私人或小的屠宰场,销售渠道的缺乏,使得优质牛羊肉出售的价格和普通的牛羊肉相同,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效益。而“互联网+畜牧业”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畜牧业的跨界融合,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完成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形成网络化、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现代畜牧业新模式[5]。“互联网+畜牧业”能够打破地处偏远的不利条件,通过网络把牲畜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通过真空包装和冷链保鲜技术的使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牲畜产品。5G时代的来临和物联网的大范围运用,为“互联网+畜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给牛羊植入芯片和产品编码(包括牲畜的生育记录、疫苗接种等所有信息,甚至可以记录牛羊每天放养的时间),不仅能够使消费者安心,还能使消费者实现“云养牛羊”,即消费者购买牛羊之后,并不立即宰杀,而是让牛羊的养殖者代养,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终端,随时查看牛羊养殖的情况,每天放养的状况,消费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实地查看自己云养的牛羊,或者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宰杀,满足大城市消费者亲近自然的需求。“互联网+畜牧业”的销售平台,既可以和大的电商合作,如阿里巴巴和京东,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支农项目资金,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还可以和专门的畜牧业经营平台合作,如全球品牌畜牧网合作销售产品,运用电子销售渠道和互联网技术增强畜牧业经营的效益。5G和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还能够解决农业保险中的牲畜保险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牲畜保险的范围,降低畜牧业经营的风险。

2.环境教育和生态体验下的体验畜牧业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当地政府和山水保护中心,在自然条件基础良好的昂赛乡年都村进行了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试点。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全乡共计22个示范户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1个体验团队,为社区带来了42万元的收益,这些收入按照示范户45%、村集体45%以及保护基金10%的比例进行了合理的分配[6]。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体验和生态保护规划,在国家公园根据生态环境容量对入园名额进行限制,体验者承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证体验者生命安全、对牧民进行有关自然体验相关培训的前提下,畜牧业完全可以成为自然体验的内容,牧民的家庭牧场或者畜牧业合作社可以给消费者提供近距离接触牛羊和野生动物的机会,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放牧生活,参与挤奶、奶制品和牛羊肉制品的制作,欣赏牧区的自然风光,了解藏族的“多畜种放牧”与“转场浅牧”等放牧知识,了解冻土层的保护等地方性文化中有关生态保护的知识。当地居民在体验畜牧业中居于中心位置,体验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牧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体验畜牧业的访客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和亲近大自然,对接待服务要求比较低,当地牧民经过培训完全能够胜任,通过体验畜牧业,牧民实现了收入增加和生计的多样化,提高了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素质,增强了牧民可持续生计的能力,实现了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特许经营畜牧业

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是指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竞争性的准入机制,依法授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在一定期限、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并取得合理收益的行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中藏药开发利用、有机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文化产业、支撑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业等领域营利性项目特许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7]。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效益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签订特许经营合同(要明确畜牧业合作社的经营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畜牧业合作社授予特许经营权,提高畜牧业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畜牧业合作经营的组织效率和经营效益。在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担保的前提下,引导和支持商业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对畜牧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使畜牧业合作社跨越发展,从而实现生态保护和牧民可持续生计的有机统一。

4.有机绿色高端畜牧业

青海省政府以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在农牧区建设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建设给三江源国家公园有机绿色高端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有机绿色高端畜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是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一区域基本上没有工业,在草场建设中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草原灭鼠短期使用过鼠药,但是基本上采取招鹰架和牛羊的践踏进行灭鼠。从已经有机绿色畜产品认证的治多县同卡村畜牧业合作社和曲麻莱红旗村畜牧业合作社来看,这一区域完全具备发展有机绿色高端畜牧业的条件。其次是生产经营方式的优势。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期以来,不管是家庭牧场还是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都采取的是放养方式,而牲畜放养正是有机绿色高端畜牧业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由于有机绿色高端畜牧业的高附加值,能够有效的提高畜牧业经营的效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绿色有机高端畜牧业,能够在不增加牲畜数量的同时,实现畜牧业经营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使这一区域畜牧业经营和生态保护的目标相协调,有利于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注释

①数据整理于玉树和果洛统计年鉴。

②数据资料来源于青海省农牧厅调研所得。

③数据来源于青海省人保公司调研所得。

猜你喜欢

生计草场三江
三江之水天上来
三江之水天上来
祁连草场
BY THE SEA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三江并流
雪峰下的草场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