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0-01-06郭超
郭 超
(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 山东汶上 272500)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发展,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十八大上针对教育事业指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语文作为一个文学类的学科,在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素材中也会出现有关德育教育相关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进行德育理念的不断渗透,让学生在长时期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发展。
一、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明确指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主体内容,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响应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承担起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德育思想,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教育性,在语文课堂上渗透进德育方面的相关思想。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走进学生真正的内心世界,得到学生对教师的真正认同。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困难,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时,教师不可以一味地埋怨学生不努力,而是要究其根本,弄明白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然后再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有着很大的帮助。[1]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背诵练习。由于学习进度的影响,教师一般会给学生设定相应的时间限制。但是,学生记忆水平和记忆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性,有些同学在面对长篇幅的语文背诵时,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造成对背诵内容的遗忘。很多同学会在背诵过程中产生放弃的心态。这时候,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对背诵内容进行删减,对于背诵方式不太合理的学生进行引导,积极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二、利用语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德育教育来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师除了要传递给学生“小爱”,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家国情怀的“大爱”精神。国家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为有国才会有家。而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国家才会富强。语文资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内容,向我们讲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也向我们介绍了为国家奉献牺牲的英雄们。在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正确的文学观点。[2]
例如,在学习《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作者文天祥在元军南下时代表宋朝谈判被扣留,后来得以逃脱。随后他起兵抗元,兵败被俘,他拒绝了敌军的威逼利诱,最后选择了英勇就义。作者在面对国家大义和自己生死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大义。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维护国家的利益。
三、把握语文的教学环节,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课堂中来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有许多对于学生立德树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设计语文的教学环节,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课堂中来。语文课文中包括了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现代的课文,涉及范围极广。即使不同文章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德育内涵,但它们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于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和文章中的教育内涵来引导学生,促进立德树人教学的实现,促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
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中对于各个人物的诸种表演,作者有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的描述,却不见声嘶力竭、痛心疾首的诅咒;他的讽刺,并不是揭露性、批判性、带有明显痛感的讽刺,而是诙谐、幽默意义上轻松的讽刺。他嘲笑皇帝的愚蠢、大臣的馅媚、看客的人云亦云,但是,这种嘲笑不含敌意和轻蔑,却饱含善意和温情。教师不仅要对文章进行讲述,还要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寓意。学生可以从文章中领悟到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而虚伪往往会蒙蔽人们的双眼。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教育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中。随着德育理念的出现,其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语文教师需要把立德树人教学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来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中学生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学生在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对应的文学情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