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2020-01-06黄春来
黄春来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26070)
1 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1.1 模式概念
EPC模式全称为工程总承包模式,指承包方接收业主委托,基于合同约定与总价合同条件,对市政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若干阶段进行总体承包、全权负责工程施工质量、费用、施工进度的一种工程承包业务模式。
1.2 质量管理特征
(1)确定性。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中,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需结合施工情况明确标记各项管理风险点,方可为后续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2)复杂性。多数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专业领域,工程量较大,在EPC模式下施工企业总承包商往往需要协调合作单位和组织多部门开展协同管理工作,与地方政府、规划、管线产权单位沟通协调难度大,加大了项目质量管理难度。
(3)风险性。在市政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等阶段中,受到人为等因素影响,加之外部施工环境的变化,将持续产生新的变量因素,存在一定的项目质量管理风险与隐患。
1.3 质量目标的确定
在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预期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所签订合约相应条款内容相符合,具体由整体目标、土建质量目标、设备安装质量目标以及联合运行质量目标所组成,不同目标对应相应的施工阶段。例如土建质量目标对应市政工程的土建施工阶段。
1.4 质量目标分解
待承包方与委托方签订施工合约后,将根据我国现行施工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各施工阶段的质量目标进行确定,并根据项目重要程度进行划分,进而构建起以分部工程为枝干、市政工程项目总建设目标为基础的质量目标树,直观化呈现项目总体以及各分项工程质量目标间的关系,为后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参照。
1.5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为实现市政工程项目预期建设目标,承包方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质量控制计划,计划涵盖工程各实施阶段。随后,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对各施工阶段计划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检查,与计划预期成果进行对照分析,实时调整项目质量管理计划内容,采取纠偏措施,确保预期质量管理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阶段中,EPC质量控制计划主要由项目经理及所管辖部门进行编制、执行,并由项目组织机构对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复。
2 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2.1 明确识别管理风险点
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存在风险性以及确定性特征,将持续产生新的变量因素,如果没有明确设置工程质量管理重点、锁定各处风险点,将导致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缺乏重心,难以及时发现、有效预防、快速解决各项施工质量问题。因此,总承包方需明确识别管理风险点,可将其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具体如下。
(1)内部风险。首先,技术风险。部分市政工程项目施工难度较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且所采用施工技术工序较为繁琐,受到工艺限制与人为因素影响,有一定可能出现各类技术性问题。因此,应重点开展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和工艺攻关;其次,管理风险。随着市政工程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效率与协作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但部分管理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能力有限,难以高效开展协通管理工作。施工企业通常未储备足够的设计管理人才,EPC总承包商进行设计管理风险较高;第三,资金风险。在EPC总承包模式下,资金规划与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开展,如所编制资金使用规划不合理,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工程造价成本超额等问题时,将对工程施工质量、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2)外部风险。社会风险。多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场地周边环境较为复杂、人流量与车流量较大。在出现噪音污染、建筑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时,都将对周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运行秩序以及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自然风险。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工程项目,在强风、暴雨等恶劣气候下,将对施工活动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当未采取有效保护遮挡措施时,也有可能对施工成果造成破坏。
2.2 完善各阶段质量管理体系
(1)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组织开展工程施工现场勘察工作,综合分析所存在各类不良因素、变量因素,同时,对工程施工区域所分布水电管线等地下设施、障碍物与建筑物的位置进行标记,确保所制定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总承包商应联合设计、勘察加强与地方政府、规划、各职能部门、管线产权单位沟通协调,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兼顾,确保各方需求和提资准确,工程界面划分清晰,避免后期因界面不清造成返工破坏实体工程质量;强化图纸审核力度,基于业主要求、国家相关施工规范,总承包商设计管理人员对所绘制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及时发现、标准图纸及设计方案所存在问题,责令设计人员限期整改。例如重点审核图纸是否存在“差、错、漏、碰”等问题。
(2)采购阶段。施工企业总承包商应结合实际情况,持续完善采购管理制度,重点考察与调研分包、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分包、供应商质量行为管控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得分与工程款支付和后续承揽工程挂钩,清除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分包、供应商,使设备与材料质量始终可控。适当缩小机械设备与材料选择范围、明确性能与质量标准。同时,持续完善质量检测机制,对所有进场的各批次材料及设备的质量加以检验,如若材料检验报告不合格,则将其进行返厂处理。
(3)施工阶段。在准备环节,施工企业总承包商应制定较高的质量管理目标,基于所编制项目质量控制计划,针对性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质量管理推进方案,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与施工情况相符合的质量检查纠偏计划,确保后续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完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选择恰当的质量控制模式与手段。例如,可选择设立专职质量督察组,在市政工程项目各关键施工环节中,负责在施工现场实时监督施工情况,检查施工质量,及时上报所存在质量问题,提出质量整改意见,并对质量整改落实情况加以核查。
2.3 建立协作机制
首先,施工企业总承包商应与设计、勘察明确界定各单位、各管理部门及人员的项目质量管理职责、具体工作内容,并构建配套的权责机制,内部建立质量管理责任矩阵,确保质量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在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推卸责任、质量管理问题时,将基于权责机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惩处。同时,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在EPC模式下,各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范围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重叠部分。因此,为避免出现交叉管理问题,并满足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需求,应构建相对较为健全的协作机制,相关单位、相关专业与管理部门协同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互通有无、共享动态管理信息,将各部门维持在微妙平衡点之上。唯有如此,方可有效解决交叉管理问题、为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4 优选合作单位和分包单位
与传统工程承包模式相比,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在EPC模式下,更能体现施工企业强大的资源整
合能力和合作单位实力,能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基础条件。
施工企业应该在过往合作过程中考察勘察、设计等合作单位实力与实施过程配合情况,优先选择实力强、配合度高的合作单位。与此同时,所选择分包单位是否合理,也将直接影响市政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及效率。因此,在分包单位选择环节,应该结合市政工程项目特点以及目标侧重方向,采取适当的分包合同模式,选择恰当分包单位,在实现预期项目质量管理目标的同时,避免总承包商以及分包商之间产生施工纠纷。例如在某市政工程中,某施工企业根据当地同类工程设计和现有施工资源,统筹协调勘察、设计、地方政府,最终引导设计、业主选择适宜的软基处理形式,充分发挥了施工企业熟识当地施工情况的优势,展现了施工企业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