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壶的传统装饰技法与现代装饰技法创新

2020-01-06葛秋儿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贴花陶刻泥料

葛秋儿

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紫砂壶的装饰技法更是让每一把壶都变得各有不同,明媚如怀玉,恃美而扬威。传统的装饰技法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泥绘装饰。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为“泥绘”,其是将紫砂泥调成浆状,用毛笔在有一定湿度的壶坯上绘制诗文短句、花鸟山水图案等,素净精致,巧妙地将壶的寓意通过装饰表达出来,也更为经典耐看。泥绘装饰流行于清初17世纪晚期,分为本色泥绘与异色泥绘,这种装饰技法需要创作者有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这样在创作时才能一笔创作出良好的艺术效果,《曼生却月壶》则是这类技法的代表作品之一。《曼生却月壶》运用的是异色泥绘,作者创作时以黑泥堆绘,堆画出山峦叠起,远山飞舟的曼妙景象。壶面的泥绘层层叠进,各种景象的搭配组合又匠心独运,细节处理十分精巧。

(2)陶刻装饰。陶刻是用刻刀(钢刀或竹刀等)在未烧制的紫砂壶体表面刻上文字或图画,进行装饰的一种技法。在陶刻装饰中通常用到两种方式,一种是刻底子,一种是空刻。刻底子是先在紫砂壶的生胚上用毛笔勾勒出所设计好的刻绘内容,定稿后再按照壶面的草稿下刀镌刻:空刻则是有刻绘与书画经验的陶刻艺人,目测位置、安排格局后,直接在生胚上以刀代笔进行镌刻创作。这种技法要求作者借指腕运力,并且刻绘敏捷,同时要注意镌刻时力度顿挫有神、线条变化有致,才能使作品活泼生动。刻绘好后不上色的陶刻称为“清刻”,刻后加颜色的叫“着色刻”;而在泥坯未干时刻绘称“湿刻”,泥坯干后刻绘则称“干刻”。

陶刻作为装饰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将书画在紫砂陶上搬移再现,或只以师傅稿本抄录摹写,或把坯体当做纸张施展书画技艺,而是应该注重不同的创作立意需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使得书画与刻绘的风格能与紫砂壶壶型及泥料质感协调,这才符合艺术创作的精神。

(3)彩釉装饰。彩釉是指在烧制好的紫砂壶上用釉料去图画或直接整壶挂釉,再以800℃的低温在红炉内二次烧成,通称“炉均”,彩釉技法于清雍正年间开始运用在紫砂壶装饰上,这种装饰技法一度风靡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紫砂壶大量外销到欧洲,为了逢迎欧洲人崇尚艳丽色彩的消费爱好,宜兴的制壶工匠便开始尝试在紫砂壶上装饰彩釉,从而推动了这种装饰手法的兴盛与发展。到了近代,由于人们开始逐渐注重紫砂壶原有的实质色彩,彩釉装饰技法便运用得越来越少。不但如此,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彩釉技法所用到的原料是玻璃和铅,配制时也会用到硝、砷,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釉料,不适合用于现代餐饮器皿,不过优秀的彩釉装饰作品可用来收藏、欣赏,不失为一件美事。

(4)铺砂装饰。铺砂是指将处理好的紫砂泥矿砂撒置在拍好的紫砂泥片的表面,再敲打平坦,使砂粒嵌在泥片的表面,烧制后嵌入的砂粒与泥片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从而增加了紫砂陶的装饰美感,使紫砂壶的胎体上如珠粒隐现,光闪夺目。早在明代早期,制壶名家时大彬就习惯在紫砂泥中掺以砂土,烧成后壶面上显现出微弱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鉴赏家称赞其为“银砂闪点”。

(5)贴花装饰。贴花装饰技法多数是用在花货中,一般运用在壶身、壶盖、壶把和壶颈的位置,装饰的用料则是与壶身同种或相协调的紫砂泥料。贴花在紫砂壶的装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种工艺是将手捏或者模印的花形用泥浆贴在紫砂壶的壶体上,再用工具对其进行修饰,使花形和壶体融合并且呈立体状,这个过程十分考验制作者的绘画与雕刻的素养,且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贴花装饰的观赏性极高,按照不同的装饰题材去运用贴花进行装饰,即使是相同的的器形和造型形成的效果也能达到不同。这种技法也是经历了数代制壶人的研究才有所进步,到了唐代以后,贴花的纹饰发展得更加精美细腻、创新个性,因此十分的盛行,被广泛运用到制壶中。

(6)绞泥装饰。绞泥工艺唐代便有,但紫砂壶中运用到这种工艺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吕尧臣先生等几人率先进行尝试并且试验成功。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将原色各不相同的紫砂泥料按照一定的秩序堆叠在一起,相互协调,从而绞出带有纹路的紫砂泥肌理。具体制作时又有层叠法、揉合法、镶接法等。成品有的呈现出近似于木石的自然纹理,有的又如同行云流水般畅然自如。不同的泥料相互组合,变化自然生动,既可以做坯体,也可以切成片状,然后用泥浆贴在壶体上当做表面装饰,并且这种装饰更能直观地表现出紫砂泥料的天然纹理结构。

绞泥关键是要有好的创意,要构思缜密,服从造型的需要。烧成后色彩的纹样能否获得最佳效果,则需要通过不断实践以获得经验。例如吕尧臣先生创作的《天际壶》,壶身下端用五色绞泥绞出水流波浪曲线,壶身上部大片空白,表现出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由泥色而化为诗境,实现了绞泥技艺与壶型、泥料、创作立意的完美融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的表达并不是指机械地去模仿自然、表现生活,而是根据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对已有的客观事物进行总结与加工,从而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生活的作品来。紫砂壶艺发展至今壶型款式庞杂、不知其数,如果仅仅限制于外型的变化搞创作,似乎难有新意,为此需要推陈出新的装饰技法与紫砂壶相结合。

在紫砂艺海沉浮多年,葛军深知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便在于不断地创新。而宜兴紫砂之所以会有经久不衰的发展,也正是应循了这一法则。一直以来,紫砂壶都是以“五色土”的本色示人为特色,色相单纯缺乏变化,葛军决定在装饰技法上做出革命性的改变,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葛老师在传统技法的技术上做出了创新与改进:

(1)色饰法。色饰法不是在壶身挂上釉彩,也不是在壶上用颜料彩绘,而是用传统的高温无毒陶瓷颜料,根据现代人的审美、科学的配方,在不影响紫砂壶原有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色彩斑斓的装饰。这种装饰手法使泥料的颜色变得异常的饱满、鲜亮,色相连续过渡,层次极其丰富,大大突破了泥绘装饰的表现力,独创出一条亘古未有的以色绘装饰的新路子,给传统紫砂穿上“外衣”,使色彩随创意在渐变中交替,在变幻中牵动着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力和无穷的遐思,改变了传统紫砂千面一色的单调状态,填补了紫砂壶在装饰上的空白,使传统的紫砂韵味在视觉中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紫砂领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现象。

葛军在成功实践色饰技法后,趁热打铁,顺势创作了一系列色饰法作品,其中以作品《金钱豹》最为突出,该壶以豹首为壶钮,豹尾为壶把,于规整中求变异,于圆润中显夸张,突出豹的原始本能和刚毅之神。壶面装饰采用“色饰法”装饰技法,斑斓夺目、艳丽饱满,俨然似一只蓄势待搏的真豹扑入眼帘。这款作品一经面世就迅速引起了壶友们的注意与兴趣,也让更多爱壶的人了解到色饰法这一装饰技法。

(2)卡金丝技法。将稀有珍贵的材料制成细小的纹饰镶嵌在紫砂壶的胎体上,这是常见的紫砂壶装饰手法。而清代中期是镶嵌类紫砂壶发展的鼎盛期,曾一度出现了镶嵌金银、玉石、珠宝、象牙的紫砂器,显示出一种华贵堂皇、精致富丽的装饰效果,但由于材料的珍贵性,这类作品数量不多。

现代紫砂根据工艺材料固有的美感,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紫砂装饰工艺上,使材料与紫砂相融合,给人以一种典雅华贵的艺术氛围。葛军从珐琅器皿的制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将珐琅的制作工艺与紫砂装饰技法的镶嵌工艺相结合,将设计好的纹饰图案画在紫砂壶的泥坯上,并在制作过程中刻出凹槽,等烧制完成之后将加工好的金线嵌入壶表的纹路内,再用工具敲实磨平。这种装饰使作品色彩、质感协调,给人带来美观上的享受。而这种装饰技法更加要求创作者的技法娴熟稳练,同时要协调好金线与紫砂的肌理质感,不破坏紫砂固有的属性,同时达到美的升华。

创新是紫砂创作的必由之路。紫砂艺术的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传承是为了发扬光大,但传承也并不意味着要将前任所流传下来的都原封不动地承袭下来,而是要将此前的历史传统与当下的时代风貌相结合,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紫砂壶的创新更是紫砂壶的灵魂,宜兴紫砂传承多年,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制壶人在传承的同时更没有忘了创新发展,这才使得紫砂文化源远流长,成为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猜你喜欢

贴花陶刻泥料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过年啦
延迟贴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