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正义视角下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为例

2020-01-06肖欣耘丁兴瑶

四川建材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建筑正义房屋

肖欣耘,丁兴瑶

(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 408100)

1 空间正义视角理论基础

1.1 空间正义理论发展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危机问题,引发了学者对空间领域广泛的关注和反思,论及或提出了空间正义的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出现了新的空间不公问题,空间正义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得到了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频频出现城市空间权利缺失等现象进一步推动了空间正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空间正义视角下提出的“空间正义”包括着两个基本内涵思想,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共享、人本主义和多样化的包容。在基本内涵下保障不同空间群体平等的参与有关空间生产和分配的机会,创建包容多样文化的不同空间。空间正义视角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能损害其他空间,特别是弱势群体空间的环境正义的基础上开展建设、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除空间不公的社会行动。并且为许多相关社会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更重要的是它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古建筑现代化保护、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1.2 空间正义视角对古建筑保护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在利用空间正义理论上更多的是运用在城市发展、资源分配领域。在古建筑保护利用研究上,相关著作与论文几乎为零,难以检索到相关视角的文章。可以说,空间正义视角在古建筑的研究上还是张白纸,不仅缺乏系统性、结构性的整理,还缺少针对性的研究。

2 三倒拐古建筑现状

2.1 三倒拐的历史价值

储存悠久的历史记忆,蕴藏深远的文化内涵。三倒拐反映了长寿数百年的兴衰,蕴藏深厚的川渝、码头文化。曾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等15条街道入选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它曾是连接新城与河街的枢纽,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作用显而易见。以河街为中心的长江两岸,是长寿早期文明的集中发祥地,1980年,考古专家在长寿长江两岸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和一处石器采集点,共发现石镰、石斧等60多件。同时,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大量工业迁入重庆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三倒拐作为长寿最繁华的地段,民族工业发达,有面粉厂、盐、茶等店铺100余家,为重庆提供了大量的后勤保障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2 三倒拐的保护利用现状

2.2.1 时代的遗落者

随着交通的发达,三倒拐不复当年的繁华,渐渐成为时代的遗落者。正如林家义所说“三倒拐因交通区位而成街繁朵,亦因交通变化而衰落沉寂。”[2]20世纪60年代,三倒拐缆车开通后,三倒拐街道开始从繁荣走向萧条。虽然仍有人行走其间,但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怀旧者。如何延续历史街区的文脉价值,体现古建筑文化特色,已成为该地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2.2 三倒拐历年修缮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倒拐失去昔日的繁荣,但这片古街至今基本保持原貌。政府曾多次出台政策保护,社会各界也致力于保护百年文化古街。长寿区自2006年开始便对三倒拐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早在2014 年,就有不少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加快对三倒拐的开发建设。由于当时长寿区正处于城市化变革,重心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上,三倒拐的保护开发被一再滞后。2018年,三倒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启动。长寿区政府正式对三倒拐进行修缮,修缮项目的工作内容为墙面恢复为主,另外工程是开发三倒拐下路,保留了原始的外部风貌。

2.2.3 三倒拐保护利用现状

1)房屋破损,居民流失。现如今三倒拐古建筑群街道房屋破损严重。多处主街道的房屋大门上用红漆批上“危房”、“房屋危险勿进”等字样,房屋内部多出现坍塌、漏洞等问题。因房屋损坏、危房增多、经济滞后、资源供给少等问题导致本地居民大量流失。同时损失的还有历史文化氛围,本身三倒拐有许多老字号店铺,例如头门坎下吊脚楼,挂着“茶”字,以往是过往游人和原住居民的歇脚之处,如今因原住居民和游客的流失不得不关门歇业,其余老字号也因此原因而不复存在。

2)街道构造保存完整,基础设施完备。三倒拐房屋结构仍多为四合院,同时还保留着以往的天窗、排水结构等,当地的排水系统依旧依靠青石板缝隙和排水处的渗透,传递到青石板道路下的水沟进行排水,是以往的自然结构。虽然三倒拐因自然原因房屋内部破旧,居住人口少,但在街道设施上却是完备的,设立防火点、消防点、告知牌。且仍有修建现代化公厕,可以满足街道现代化的需要。下路连接滨江路,乘坐公交可直达。

3)人、财、物的分配。政府为当地提出政策保护和经济援助。当地古建筑住房多为私宅,为防止其自行毁建,政府提出收购等政策将部分房屋收归政府管辖。其次,对待当地原住居民,提供经济补贴,对房屋的现代化必需品的装修使用提供经济补贴,支持居民生活现代化。多次进行经济普查。但现原住居民多保存以往的生活方式,一家一户,房屋仍狭小密集。

4)标志性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当地人人所知的三倒拐八角井,能找到、看到的人却越发少,没有告示牌,缺少介绍,让游客错过三倒拐的特色。对于当地千年古树,也仅是在树上贴上“保护树”的字样,让人难以留意。以上只是其中个例,可以说,在三倒拐历史遗迹宣传、保护、利用上都缺乏对应的措施。

5)居民意识与建议。当地仅存住户与过路居民对三倒拐近几年的衰败表示惋惜,对三倒拐的修缮保护给予认可,但对于开发方案与大肆翻修存在意见,希望三倒拐能在最大的范围内保持原状,而不是翻新,保留当地古朴的气质。依据魏猛等[3]对场所感受视角下三倒拐的保护利用研究数据看,居民对三倒拐历史遗迹与建筑条件与样式感认可度最高。

3 三倒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人文底蕴流失——人、财、物不合理分配

三倒拐古街经过多年的变迁,交通功能基本丧失,人口流失严重,从而导致人文底蕴的丧失。随着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三倒拐居住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三倒拐虽建有部分公共设施,但大部分房屋已经无人居住,主要由于多年房屋破旧的滞留问题,其内部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政府对当地居民以及商贩补贴度不高,许多当地居民难以保障生活质量,以至于原住居民逐渐搬迁,商贩也另寻他地,仅仅留下一些对三倒拐“有记忆”、“有情怀”的少许老年人看守,三倒拐古街慢慢成为了一座“死城”。

3.2 四周建筑现代化影响整体历史观

三倒拐本来面貌因时间的流逝受到自然的损坏,同时三倒拐下路房屋的推翻重建,让古建筑本身的建筑风格被现代的装饰风格所代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古建筑旁边高层建筑随处可见,这使得人们在欣赏古建筑物的时候难以体会到其原生态韵味和历史文化内涵。在各种高层建筑、现代化设备的映衬下,三倒拐古街显得破败不已、格格不入。此外,三倒拐古街的古建筑保护的不完善也严重的影响到其美感,街道上的危房建筑,难以吸引游客游玩,更难让游客体味其原生态韵味和历史文化底蕴。

3.3 标志性历史遗迹缺乏保护与利用

对特色标志物、老字号、历史遗迹等未进行基本保护和利用,丧失了本身的历史价值。政府并未重视对三倒拐古街特色的保护,不重视对老字号、特色标志物的开发利用,比如黄桷树、八角井、茶馆等,其历史价值未得到保护与开发,无法产生经济价值,逐渐走向更为衰落的境地。与此同时,原住居民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少,了解当地文化、历史遗存的人也越来越少,其留传问题成为难题。

3.4 修缮工作避重就轻——空间未合理运用

长寿区政府曾对三倒拐进行了相关的修缮工作,修缮项目的工作内容为门窗更换、墙面清洗、墙面整修、屋面维修等,但并未真正优化房屋内部使用功能以及解决交通不便等问题。同时在实际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缺少对原住居民意见的征求。这促使三倒拐建筑本身功丧失能,例如青石板下的排水道、房屋内部的空间地域都得不到有效利用,一方面,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另一方面,浪费空间资源。

3.5 建筑结构遗留问题

三倒拐原始构架中构件较为繁琐,梁枋断面尺寸在受力上不合理。明清时代大木大式建筑中还存有类似宋式襻问和顺秩串的结构构件,不同于明清时期典型的“一檩三件”的做法。且这些柱间或构架之间的联系结构构件断面也不合理,断面尺寸比例更接近于3∶2的关系,或是直接用圆木的处理方式[5],导致三倒拐的危房比例增加,可适当改变其结构,增加三倒拐房屋的实用性。

4 空间正义视角下三倒拐的保护利用路径

4.1 以旧治旧,以新待人

4.1.1 保护原则

以空间正义视角来看,应在不更改建筑外形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改建、恢复或维修,尽最大力量保证原始风貌,留下历史文化气息。如若建筑形式及城市功能两者间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时,应以建筑的外在形式为主,在功能上另寻他路[6]。对于当地因自然原因缺失、损坏的原件,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材料,去提高维修还原质量,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障长久的质量。在历史文化遗留的保护利用上,倡导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侧重强调保护与重建。重拾市井文化,寻老店、迎老店、护老店,例如老字号茶馆、酒坊等,将码头文化与滨江路共同打造。突出人文气息与历史底蕴结合,以人为灵,以地基为蕴,结合重庆本地特色,为当地川渝文化增一把火,寻根溯源鼓励宗族返乡,保护原始宗族文化。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思考开发利用的问题。

4.1.2 功能空间规划与设施设置

在保证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性质风貌的前提下,去尽量充分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与居住需求,也减轻一部分住房压力,保留原始的排水构造即是保留古人艺术结晶,作为古代特色构造,进行检查修复。计划布设供电、通风、消防,通过配设通风、电、水、消防与卫生等设施[5],有效解决古建筑内消防、配电等生活必须问题;根据古建筑原始特色和面积、结构,完善内部设施与结构,在对危房进行重建的同时,增设现代设备,例如在增设卫生间等设施时,采用仿建的方法,在民间收集带有古旧特色的小青瓦铺设屋顶,让新设施融入古建筑群同时也为居民提供方便;注重改善三倒拐上路出入口现状和交通情况,将现代居民房进行文化加工,或开辟连接外界的直接出入口,保障三倒拐整体感受的完整性。设立上路入口公交站,提供交通支持。整理周边建筑,开启周边限制建筑条例,对破坏三倒拐古街道氛围的建筑等进行限制;同时,对周边武庙、定慧寺等古建筑也进行修复,打造三倒拐古建筑群的名片。

4.2 保护原住居民利益,提高公众参与度

在房屋收购上,遵照人本主义的原则,讲求自愿,在需要原住居民配合的情况下合理协商;要确保原住居民利益保护与租赁户权益保护:努力将私房融入整体建设,给予相应补贴,对于参与打造品牌建设的住户、商贩提供优先政策,对于宗族返乡给予补助和优待,以及以往租赁户租赁优先,这也要求在公房上完善设施,即内部现代化,提供现代生活设备的配置,打造外古内新。优先提供经济发展机会给原住居民,吸引原住居民回返街道居住,让街道房屋得到有效使用;提供更完善的经济补助政策,支持老字号等带有历史文化的商铺进驻古街道,将产业发展定位在原汁原味的巴渝市井文化内容上,增添古街道活力和文化氛围。政府在改造和设计三倒拐的保护利用上听取公众意见,参与调查、走访的形式了解公众所需所期,再结合现实资源情况与经济发展做出民主决策。

4.3 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

在保护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利益。政府对三倒拐进行合理开发打造。让其城市化定位起到非阻碍反推动的作用。依据三倒拐特殊的交通地位,吸引游客。在特色的历史遗迹处,例如八角井与古树等景点建设上,设立标识和解释说明,开发文化价值;重拾传统手工、工商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当地人文底蕴;在三倒拐景点的打造上由点到面,作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古建筑,联合武庙、“中国第一陡”的百年缆车、老城门、定慧寺等长寿七大景点共同打造,把文化品牌打出去,吸引影视拍摄、游客到访;利用滨江风景,形成独特的古街道街景游览路线,成为可观、可居住的现代化古建筑群,用以实现整体最大利益。

5 结 语

空间正义不是一味地强制性的物质协调,而是靠政策机制的引导、管理,在保护方面古建筑的空间正义维护需注意两方面:尽可能保持古建筑本色,保留古建筑历史风韵与气氛,以旧去修复旧物,以高新技术保障修复的稳定性;以新待人,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配置现代新设备,具备一定的城市功能。其次,制定经济政策,保护原住居民利益。转变政府角色,听取群众意见与需要,特别是原住居民意见;侧重挖掘古建筑遗留文化价值;高效利用古建筑的空间地带,在保护基础上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要立足于本地现状,寻找适合本土产业发展的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古建筑资源分配和城市化问题。

[ID:010132]

猜你喜欢

古建筑正义房屋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中国古建筑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