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路径
2020-01-05罗群
罗群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作为全省6个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坚决扛起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与使命担当,牢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等六个现代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让试点实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落地落实的生动体现,让发展成果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行动,为全省高质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努力探索创新与产业联动,打造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模式。新区把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产业,依托科教资源丰富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突出优势,超前布局涵养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121”创新社区,以地标新产业和“研创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科技与经济协同、共生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紧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等新兴产业领域,确立“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方向,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全力在产业链上配置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打造科创企业森林,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推动EDA、CPU、创新药研发等“卡脖子”环节创新突破。目前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创新合作,布局建立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首家海外科创中心落地新区,年测序能力超过50万人次的亚洲最大基因测序基地已经建成。围绕创新链做强产业链。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台积电、华为鲲鹏、龙芯中科等龙头项目为引领,成立全国首家集成电路大学,出台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发展的产业政策,着力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积极推动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加快形成既有大项目带动又有中小微支撑的产业梯队,奋力打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千亿元级自主可控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芯片之城”一年翻一番,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超过400家,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基因之城”集聚大健康产业链企业900余家,成为新区首个千亿元级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配置资金链。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以新金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通过培育“金融+科技”新业态、打造“基金+产业”新模式,着力探索金融资产管理、VC/PE股权投资基金等产融结合的新金融发展路线,让金融活水为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赋能。目前已集聚包括规模5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二期等基金及新金融企业400余家,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方向,全力绘就开放合作、改革突破的新图谱。新区立足“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发展机遇,加快推动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型,致力在开放合作中成为内外循环的重要节点。积极开展首创性改革探索。以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为出发点,与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深化合作。瞄准最高标准建设南京自贸片区,在同批次获批的19个自贸片区中,首个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用足用好国家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大政策,更加注重以需求导向倒逼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积极营造接轨最佳模式、契合市场需要的小环境,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目前,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出60多项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国内首创“基础+特定”资质企业备案新模式;全市首票“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货物顺利通关;“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平台模式”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打造长三角最优营商环境。对标世行等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审批速度更快、办事流程更简、支持措施更优、法治氛围更浓的营商生态。不仅率先将行政审批从“2230”推进至“1230”,重点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更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法治园区,引进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等“两庭五院”,加速构建国际“等高对接”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0年,在主要经济体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南京片区模拟排名全球第26位。积极推动都市圈一体化联动发展。坚持把合作视野放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更大开放格局中去审视,加速推进南京北站、西坝港区规划建设,打造连接北沿江、京沪、宁淮等铁路,联通长江与内河航道的综合交通枢纽,不断放大物畅其流、要素集聚的辐射效应。发挥紧邻苏中苏北和安徽的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推进顶山—汊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省际跨界合作,驱动要素流动更高效、区域发展更平衡。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样板,牵头打造宁淮特别合作区,打造全国“飞地经济”和全省南北合作的示范样板。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重要指示,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新路子。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审视和解决江北地区长期以来生态承载超负荷、产业结构偏重等矛盾短板,坚定推进产业、生态、城市“三个转型”,绿色发展指数位居长三角地区第八位。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同时,做好“整治、修复、转型、提质”四篇文章,从源头上系统推进生态增容、污染减量、岸线减压,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改善。目前,新区空气优良率超过85%,稳居全市前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11个省市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高标准建设定山、绿水湾两大城市客厅,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切实提高公共开放性、交通可达性、配套完善性,着力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和展示南京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人文景观带。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聚焦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特别是以本质安全、智慧高效为目标,强力推动化工园区向新材料科技园转型升级,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循环改造,“一企一策”推动108家化工企业改造升级,铁腕关停高能耗、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企业20余家,倒逼企业出清腾挪、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精明增长。坚持以新主城为标准,地上地下统筹开发,岸上水上协调推进,系统集成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新理念新技术,最大幅度增加生活中的绿色空间、生态屏障,提高幸福宜居指数。坚持从拉长社会民生短板着力,加快推进新区市民中心、江北图书馆、南京美术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務水平跨越式发展。坚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深入推进以“赋能、下沉、增效”为特点,以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的街道和园区改革,不断完善“网格+网络”治理体系,持续探索“区块链+社会治理”“城市智慧大脑”等治理新模式,打响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区品牌”。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