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间游戏构建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
2020-01-05徐桂月
徐桂月
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开展教学工作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游戏是幼儿园课程构建的重要元素,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教学中,拓展幼儿园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何进一步依托民间游戏构建幼儿园游戏课程,为幼儿打造适宜的游戏课程体系呢?
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民间游戏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园构建民间游戏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开展民间游戏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可以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为幼儿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民间游戏可操作性强,道具简单,有特定的游戏规则,幼儿参与感、体验感强。幼儿园要积极开展民间游戏课程,不断丰富民间游戏内容,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与体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合理构建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
(一)营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将幼儿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让幼儿在故事性的情节中体会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综合素质。教师要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让幼儿探寻新鲜事物,并尝试了解,不断创新思维。
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玩“马兰开花”游戏,人数要求在15人以上。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游戏奖品,如笔记本、画笔、课外读物等。游戏规则如下:教师作为主持人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引导参与游戏的幼儿以主持人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圈队列。每个幼儿之间保持一定间距,避免肢体接触。游戏开始,幼儿围绕教师走圆圈队列,一边走一边念道:“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请问要开几朵花?”教师随便说个数字4,便是4个幼儿抱在一起。没有组成4个人的团体便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人继续游戏。坚持到最后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民间游戏的开展可以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愉快幼儿身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提升幼儿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民间游戏课程要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积极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教师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更多的民间游戏,设计游戏内容。比如有少数民族的“踏脚”“踩草垛”“拔腰”“跳房子”等经典游戏,还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拍花手”“马兰开花”等唱跳游戏,以及“划旱船”“抬轿子”“舞龙”等观赏游戏。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充满着淳朴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参考各个民间游戏,设计有趣的游戏内容,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要积极组织幼儿进行民间游戏,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民间游戏课程。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了解民间游戏的本質与意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