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沙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020-01-05杨震
杨震
(内蒙古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024000)
1 沙漠化的概念
沙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部分半湿润的地区,由于原有的土壤地质条件差,再加上各种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平衡受到破坏,原有的沙地土壤因风力的侵蚀而逐渐成为沙漠的环境退化现象。
2 沙地沙漠化的成因
沙地的产生和出现与气候和自然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活动并没有很大关系,但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灌溉用水不合理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沙地本就脆弱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沙地的生态环境逐渐沙漠化。
2.1 自然原因。第一,地质板块的运动。地壳板块的长时间剧烈运动挤压导致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温暖湿润的气流,使得降水和季风无法抵达我国中西部大陆,再加上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受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气候干燥、少雨、寒冷,干旱半干旱植物较多,土地多为沙漠、半沙漠,很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第二,地球的引力作用。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引力是造成地球出现冰期、间冰期的主要原因,而冰期和间冰期又是导致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冰期时,全球气温下降,气候干冷,水分以固态水的形式聚集于地面下,使得地下冻土面积扩大,地表植被因水分减少、气候寒冷而逐渐减少,进而土地逐渐沙漠化;间冰期时,全球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气候温暖潮湿,地下水储量丰富,地表植被增多,土地沙漠化程度减轻;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交替导致地表植被不断减少增加,土地沙漠化程度也随之不断地加大或减轻。
2.2 人为原因。第一,土地利用不合理。目前我国(转下页)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以前大都是土壤肥沃、生态优美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激增,大量开垦土地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原有的植被遭到人为破坏,无法防风固沙,从而导致肥沃的土地变成沙漠。第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中西部地区人民大多以放牧为生,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根据草场实际的最大载畜量而随意增加放牧量,导致草场超载。且牲畜吃草时会连根拔起,草场无法进行自我修复,再加上新草生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牧民会再换下一个草场进行放牧,开始一个恶性循坏。第三,乱砍乱伐,植被遭到破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从建国开始逐渐增加,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交通不便,群众主要以薪柴和动物粪便为主要生活燃料,相较于动物粪便,人们更倾向于薪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燃料需求,人们不得不通过乱砍乱伐植被的方式增加燃料,这就导致了大量植被受到破坏,沙地土壤本就薄弱,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就更容易出现地表裸露,进而土地失去耕种和放牧的价值,沙地完全沙漠化。第四,农业用水不合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以农业用水为主,生活用水占比较少。但农业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方式老旧,农业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长期以往会导致土壤盐碱化,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降低,沙地植被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枯死,失去植被保护的沙地就会出现土体沙漠化现象。
3 沙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3.1 国家要为治沙防沙工作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防治沙漠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防沙治沙现状不断完善已经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我国治沙防沙的法律体系,使得治沙防沙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国家要为治沙防沙工作提供便利的政策条件,如:为治沙防沙工程提供贷款优惠;减免植树造林的税收;加大财政拨款以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等,进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治沙防沙的工作中,推进我国治沙防沙工程的进展。与此同时,国家要对沙地地区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到沙地地区进行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加快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第一产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占比,从而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当地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使当地居民不再为了解决温饱而乱砍乱伐,进而减缓沙地沙漠化问题。
3.2 通过工程项目治沙防沙。首先,设置草方格沙障,这是能防风固沙的有效措施之一。草方格沙障是将麦秆、稻草、芦苇等材料扎成挡风墙,放于流动沙丘上,在削弱强风侵蚀的同时,还能截留大量雨水,增加沙地土壤的含水量,利于沙地植物的生长,从而减轻或修复沙地沙漠化。其次,目前不少国家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固沙方法即塑料薄膜固沙法,将塑料薄膜改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方式沙石流失,但塑料薄膜很容易被风刮起,不但会丧失其防风固沙的能力,还会造成塑料污染,使得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沙地雪上加霜。最后,还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废弃塑料治沙法即回收处理废弃塑料,将其变成胶状物质并涂抹在沙漠表面,等到胶体变干后,就会形成一层黏性保护层,柔韧性强,不易被风侵蚀,也不易被风刮起。
3.3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程项目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要想从根本上防风固沙、修复已经沙漠化的土地,最有效的措施是植树造林。第一,有计划地栽种沙地植物。在沙丘的迎风面种植低矮的灌木植物,使松散的风沙不易被风吹起;背风面种植高大的树木,利用树木众多庞大的根系防治沙丘扩张。第二,在沙漠的边缘地带种植大量树木。形成防风林,以尽可能地减小沙漠地区的风力,防止沙漠向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张。防暑林的防风效果与树木的高度、密度成正比,树木越高、种植越密,其防风效果越好。因此,在建造防风林时尽可能多地种植树木,增加树木的密度,以达到最佳的防风固沙效果。
3.4 合理利用水资源。沙地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水资源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从取水、输水和灌溉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取水方面,沙地地区的主要取水方式为地下井和坎儿井。坎儿井是我国新疆地区特有的一种地下水收集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井渠相连,在地面大量挖水井,将各个井的底部联通,形成地下采水渠道。这种方式节能环保,且蒸发量小,水的损耗小。其次,在输水方面,沙地地区的主要输水方式为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这两种输水方式能够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的损耗,提升输水效率。最后,在灌溉方面,改变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采取节能环保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技术、喷灌技术等。这些新型节水灌溉技术都是利用风力大小进行灌溉,自动控制,无需消耗人工,省时省力,且能有效避免地下水位降低,减缓河流断流速度,从而使沙地植物能汲取地下水,促进沙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减缓沙漠化速度,修复已经沙漠化的土地。
3.5 推进放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度放牧是导致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政府及当地畜牧部门要根据目前辖区内的实际草场数量确定合理的放牧数量,禁止过度放牧;其次,加大合理放牧的宣传力度,向牧民宣传先进的放牧技术,使牧民不再大量放牧;最后,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的放牧技术和方法,比如:“转场放牧”即夏天雨水充沛,牧草较多时到山上进行放牧,使牲畜食草;当冬天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牧草减少时,将牲畜赶向牧场,喂养牲畜饲料和提前储藏的草料,给草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6 加强防沙治沙方面的国际合作。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我国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防沙治沙方面的经验交流,吸收引进其他国家在防沙治沙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以其他国家的失败教训为鉴。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争取国际力量解决我国的沙漠化问题。
综上所述,沙地沙漠化的成因中自然原因只占很小一部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地沙漠化不仅使得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的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政府、牧民、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中来,从不同方面修复和根治沙地沙漠化问题,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