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利智慧化建设的思考
2020-01-05刘福胜
张 鹏,刘福胜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展智慧水利已经成为当前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17年《山东省“十三五”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入落实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智慧水利”为目标,以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支撑,突出需求导向,为山东水利智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山东省智慧水利建设现状与成就
近年来,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张图表、一套标准”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格局,初步建立起省级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决策服务,水利现代化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水利智慧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1.1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利用运营商通信网络,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业务内网已建成了主干带宽10M以上通信网,实现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互联互通,为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以及视频会议提供保障。配套建设了相应的专用机房、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为信息的采集控制传输以及安全提供硬件支持。
1.2 河湖监管能力显著加强
2018年7月山东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系统中已管理9000余条河流和6436个湖库信息,并按照省、市、县、乡、村五级隶属关系与部分河长、湖长、责任段一一对应到位。目前,河长制APP累计下载17.8万余次,利用本系统巡河累计174万余次,查处河湖违法问题6.3万余处。
1.3 灌区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化灌区大数据创新应用,部分灌区推广建立了立体感知体系、自动控制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量水测水设施,到“十三五”末,大中型灌区60%以上的斗口要进行量测水设施配套。
1.4 防汛抗旱、水文监测等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展开
近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以及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等项目编制,基本实现了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全覆盖。全省水文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了部分站点雨量、水位、水质、蒸发、墒情、水土保持以及视频等信息实时在线采集、自动传输,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防汛抗旱、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库基本摸清了全省各工程和村庄的情况,初步搭建起全省饮水安全地理信息平台。
1.5 全省水利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山东省构建了水利网站群系统,实现了厅机关、直属单位、地市和(市、区)水行政主管单位门户网站的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实现政务信息的资源共享;建设山东水利云办公平台,实现了全省水利业务数据存储、资源共享、数据的高效应用、行政审批集中办理,提高了各级行政审批工作的效率。
1.6 信息安全与运营得到有效保障
山东省水利厅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山东省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山东省水利厅机房管理规定》《山东省水利厅信息资产与人员安全管理规定》《山东省水利厅电子政务系统应急预案》等规定和应急预案,将信息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应对突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和处置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水利智慧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山东省各类水利设施的监测远未做到全面感知,水利信息基础支撑软硬件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集感、传、智、控为一体的信息综合管理智慧体系,距离智慧的要求还有差距。
二是山东省水利智慧化尚未完全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筹考虑政府监管、运行维护、社会服务、应急处置等工作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智慧水利顶层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是水利各部门业务数据量非常大,各部门数据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水利内部各业务部门信息尚未实现共享,跨部门跨区域相关数据还未做到部门间共享,距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四是对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掌握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五是基层水利单位对智慧水利建设认识不足,对于建设目标、任务以及达到的效果不确定,智慧水利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3 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智慧化硬件水平
针对当前山东省水利信息基础支撑软硬件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根据工程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的需求程度进行划分,制定实施计划分步实施。资金投入方面可以根据基础设施所在地财政状况,由省、市、县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投入,也可以积极吸收社会企业、团体、个人资金,建立依靠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的投资格局。
3.2 完善智慧水利顶层设计,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山东省智慧水利平台
智慧水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山东省智慧水利顶层设计应依托山东省水利实际情况联合顾问团、专家学者、水利科研院所,借鉴经验,民主沟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统筹各专业领域,防止碎片化,突出水利行业的重点领域和关注点,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山东省智慧水利平台,为山东省智慧水利建设提供规划与指导。
3.3 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信息孤岛是水利智慧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智慧水利建设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对于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首先,山东省水利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农业灌溉、水土保持等各业务部门之间,历史和实时采集的水雨情、水环境、土壤墒情、地下水、水土保持等数据、图表、音视频等要实现信息共享。
其次,构建省、市、县三级数据存储中心共享的数据使用格局,实现各级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第三实现水利与相关部门数据的共享,主要包括环保、交通、国土、工信测绘等部门数据,尤其是实现与矢量地图数据、遥感数据的共享,可以为水利项目建设整体规划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数据的互通共享,建立海量数据库并进行挖掘分析,为山东省水利智慧化建设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3.4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支持,打造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人员的培养经费投入,构建培养、引进相结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智慧水利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优秀专家学者的作用,建立以专家学者为带头人的水利科技创新团队;与高校合作共建产学研相关水利专业,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后备人才。打造一支能够将山东水利实际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的水利科技创新队伍。
3.5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层水利人员人事建设的理念
基层水利单位是智慧水利工作最前沿的人员,也是现场采集、传输、存储设备的直接管理者,负责现场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和保养等管理工作,他们的智慧水利观念将影响到智慧水利的具体实施。因此,应加大对基层水利单位智慧水利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采集、传输、存储设备专业的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4 结论
智慧水利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应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各相关行业协同推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感知能力,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打通水利数据获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一只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山东水利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