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大入秦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2020-01-05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干渠兰州供水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314)

2018年2月,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和《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开展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试点”相关部署,引大工程覆盖区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大工程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造、着力扩大和增强水利服务功能及服务水平、助力甘肃省脱贫攻坚行动、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推动引大灌区现代化改造、提高引大现代化管理水平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1 引大入秦工程概况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兰州秦王川地域的大型自流供水工程。工程跨越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含渠首引水枢纽,总干渠,东一、二干渠,2条分干渠,61条支渠,9座调蓄水库。工程概算总投资28.33亿元,年引水量4.43亿m3。供水领域涉及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等市县。受益区人口达200多万。布局农业灌溉面积66万亩,兰州南北两山等生态面积7.34万亩。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引大工程自开工建设至今已近43年,工程建成运行已20余年。为使工程继续安全运转并发挥效益,除工程运行过程中的检修维护、应急抢险外,只进行过2次比较大的除险加固改造。即2012年由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的投资2.75亿元的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和2018年由兰州新区管委会投资1.6亿元建设的兰州新区水源地保护项目引大东二干渠(兰州新区段)改造一期工程。2次改造仅根据渠段破损程度及轻重缓急程度,对重点病险段进行了加固改造,未能彻底处理引大工程的病险问题。通过工程实地查看和干部职工的座谈、访谈反映,以及平时调查掌握的情况,目前,引大工程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2.1 工程老化破损严重,不能满足供水需求

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通水20余年,老化情况严重,存在运行安全隐患,尤其是支渠工程破损渗漏严重,不能满足灌溉供水需求。一方面,因为受历史条件和建设期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灌区内各级渠道和建筑物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加之运行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经过多年运行后,目前工程老化失修问题比较突出,工程险工、险段等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建设期,引大工程不具备老灌区续建配套、节水升级改造等类似项目的申报条件,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持,灌区内破损渠道和建筑物始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培修加固,工程本身存在严重的运行安全隐患。根据调查统计成果,全灌区现有渠道总长1020.21km,破损580.11km,总体破损率为56%。

2.2 引大工程不能满足多元化供水要求

引大工程的初步设计与规划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自流供水工程,渠道未能进行全封闭加固,并且为季节性供水,这种运行工况,已不能满足未来以兰州新区、白银市、皋兰县、景泰县重点城区发展为供水对象的城乡生活、工业、生态用水等多元化供水要求。依据已有布局水资源配置效果,引大工程年可供水量4.43亿m3,现状2018年农业需水量为2.44m3,农业用水量占年供水量的55%;预测到规划2030年,包括兰州新区在内的供水范围内,生活、工业及生态需水量将达到3.12亿m3,占年供水量的70%,成为主要供水对象,农业灌溉最大可供水量为1.31亿m3。现有的工程运行条件无法满足多元化供水需求。同时,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兰州新区水资源供求规划(2011—2030)》,对引大工程的供水保证率、水质安全保护、运行时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引大工程的供水水平、运行方式都不能满足未来新区的发展要求。要解决供需矛盾,需对引大总干渠、东一干渠、东二干渠等干渠工程进行全封闭加固改造,进一步提升工程定位,提高供水保证程度,达到常年供水。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水质保护措施,提升工程运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引大工程安全、可靠的多元化供水需求。

2.3 灌区灌溉方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要求

灌区现状灌溉模式、灌水方式落后,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条件缺乏,不满足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从甘肃省的项目建设来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已经成为当前农业提质增效的主流。根据调查,引大灌区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52.52万亩,实灌农田面积31.97万亩,全部为传统灌溉模式,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6,利用效率较低。在灌区供水结构已经呈现多元化,现状非农业用水总量已经占很大比例的前提下,可以预见,随着将来经济社会,特别是兰州新区的快速发展,非农业用水量将大幅增加,用水矛盾将迅速加剧,而要缓解这一矛盾,灌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和节水改造的路子,必须完成现行的粗放式农业灌溉向集约化、精细化灌溉的转变发展。

2.4 灌区管理设施及水平不能满足灌区现代化要求

管理设施陈旧、配备不足,灌区的管理水平偏低,距离灌区现代化管理目标有一定差距。引大入秦工程始建于1976年,整个工程因陋就简,尤其是管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状况不良,导致灌区的日常维修和巡护得不到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更无从谈起;灌区内部分基础管理处(所)办公生活服务设施配备不足,部分管理房屋破损严重,接近危房,对灌区管理人员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灌区工程设施具有点多、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现有通信设备配备不足、交通管理不便,如果出现应急情况,依靠现有通信设备不能实现快速反应,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便捷、安全运行。

3 引大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建议与设想

2015年引大工程通过国家完工验收后,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加固改造工程和引大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列入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中提出“2016年,启动灌区现代化改造升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增强农业取用水计量设施建设与配套,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2019年7月11—13日召开的全国灌区现代化改造暨节水灌溉技术研讨会中表示即将出台下发现代化灌区规划编写大纲及意见,为引大入秦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加快引大工程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此,经过对引大灌区现状的考查与剖析,加强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水安全维护、水文化弘扬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引大入秦灌区的现代化改造建设是国家农业发战略需求,是当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依据21世纪水资源管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贯彻“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的方针,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大力发展城镇供水,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强化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管理科学化、办公自动化、手段多样化、行政法制化、制度规范化的总体要求,以“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程补短板”的总基调,加快推进引大灌区现代化项目,全面提升引大工程现代化管理程度。对引大灌区现代化建设规划提出如下设想与建议:

引大灌区现代化建设需按照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的思路,优先弥补工程自身的不足,再完善、配套灌区的各项功能措施的步骤,进行灌区现代化建设。引大灌区现代化建设拟从安全保障体系、排灌体系、信息化建设、生态文明与水文化建设及现代管理与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规划。

3.1 水安全保障

规划水资源安全保障、防灾减灾保障、运行管理安全保障工程。新建(拆除重建)排洪渡槽30处,原排洪建筑物进出口疏通及沟道纵坡整治5座,渡槽沟道纵坡整治及基础防护5座,新建排导水设施5.5km,明渠改暗渠或埋管7km,新建防洪堤10km、生命防护工程47.2km。

3.2 骨干工程

现状干支渠总长1020.21km,其中总干渠86.81km,干渠103.62km,分干渠63.54km,支渠766.24km。规划改造渠道总长565.57km,占现状干支渠总长度的55%。其中总干渠改造34.43km,占总干渠长度的40%;干渠改造78.99km,占干渠长度的76%;分干渠改造23.32km,占分干渠长度的36%;支渠改造428.82km,占支渠长度的56%。

3.3 田间工程

2035年规划灌溉面积38.06万亩,包括引大渠系灌溉面积24.2万亩、新区已规划的农业产业园面积4.36万亩及景泰在建正路提灌9.5万亩。本次田间工程改造只考虑引大渠系灌溉面积约24.2万亩,其中管灌0.45万亩、喷灌2.808万亩、微灌1.7万亩、渠灌19.242万亩。

3.4 信息化建设

本次规划是在引大灌区已建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对采集监控体系、通信传输系统、软硬件支撑平台及灌区业务应用软件等系统的完善提升。

3.5 水文化建设

规划建设庄浪河渡槽核心景区、引大历史文化区、引大精神展示与游乐馆、引大建设历程记忆博物馆、引大工程体验馆、青少年科技体验馆等。

4 结 语

通过引大入秦灌区现代化改造后,引大灌区将实现“防灾减灾有力、灌排设施完善、灌溉用水高效、服务管理先进、生态环境健康”的总体目标,实现灌区由现状的粗放管理向精细、高效管理的转变和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灌区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将得到明显提升,灌区灌排体系完善,工程配套、供水输水保证率进一步提升,道路、田块规模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全灌区将完成基础数据监测、采集、传输,实现灌区智慧管理与服务,形成“工程完备、环境优美、管服先进、发展创新、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灌区。

猜你喜欢

干渠兰州供水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浅谈景电干渠梯形土渠改造措施及质量控制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东干渠为例
我的兰州梦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兰州琐记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