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以拉萨火车站为例
2020-01-05李仁春
李仁春
(西藏大学 工学院,西藏 拉萨 850012)
0 前 言
地域主义倡导建筑应该反作用于当地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征,面对当前现代建筑的趋同性,应该创造适应和能表现地方特色、地方精神、真正属于这一地域的当代建筑。地区的划分有地理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人们不断地了解本地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做出相应适宜建造技术以满足不同阶段的生活需求,经过时间积累,传承发展,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文化、特有的建筑风貌和营造技术。这从建筑的选址、布局、建筑空间的组织、传统民居建造上都有深刻的反映。
拉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全球化的经济推动下,拉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外界人员的交流沟通日益频繁, 流动人口也逐步增多。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受国际“文化趋同”与简单的“风格论”思潮的影响。许多建筑设计人员缺乏理论指导,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藏族建筑文化深度探讨、分析,脱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色,存在视觉模仿,偏远地区还存在照抄照搬想象,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碰撞,给藏式建筑带来了危机,给历史城市文化保护带来挑战。如何在文化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守住地域特色建筑创造,是衡量当代建筑设计师业务水平与涵养的直接体现。针对以上问题,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拉萨联合召开了西藏建筑文化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加强城市风貌特色管理,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1]。本文基于当代建筑地域设计中相关要求,以拉萨火车站为例剖析地域环境下建筑设计思潮。
1 案例分析
1.1 拉萨火车站概况
拉萨火车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南端,拉萨河南岸的柳吾新区,距拉萨市中心约2 km,是西藏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站。站区地形相对平坦,视野开阔,依山势南高北低,总占地面积约 50.72 hm2,其中包括车站建筑、铁路公司基地、站前广场、进站道路等。站台长550 m,采用无站台柱雨棚全部覆盖。站房位于线路北侧设计规模23697 m2,最高聚集人数为2 000人[2-3]。
拉萨海拔3 680 m,空气含氧量低,属于高原温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最高气温28℃,年平均最低气温-14℃,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拉萨年平均降水量200-510 mm,最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1.2 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
拉萨火车站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地势、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充分将建筑融与自然环境[2-3]。
1)在总体布局方面,利用地形地势,以长条线性排列,沿水平向度伸展,使建筑与大地景观融为一。在竖向处理上,建筑体块错落有致,利用竖条窗和墙板的组合,前后错动,形成高低起伏的阵列形状,富有韵律,使之与南向的山势融为一体,保护了城市天际线。
2)在单体建筑设计方面,压缩站房进深空间布局,减少了进出站步行的距离,减轻高原低氧病症,也有利于建筑横向通风。为了减少阳光的辐射,避免炫光,外窗采用凹入的窄长墙体,变化的退台式窗格,达到了较好的遮光效果;利用南北细窄长窗凹入墙体的构造方式,减小窗墙比,满足建筑节能保温。
1.3 地域文化的延续
建筑文化作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具有历史、民族、地方等多重特性。拉萨火车站设计中建筑立面色彩采用藏红与白色等典型的藏式建筑色彩作装饰处理,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厚重的收分墙体配上藏式“吉祥八宝”图样,增加建筑的高度感。这些设计手法延续了当地文脉。
1.4 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拉萨火车站结合当地气候及自身经济状况,对建筑的适应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为应对拉萨干燥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给建筑材料带来的影响,设计师选用了耐久耐候性好的预制彩色钢筋混凝土外墙板,降低了不利气候下材料自身变形、开裂带来的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筑的耐久性。为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拉萨火车站的建造中采用钢结构制作安装工艺,减少现场浇灌混凝土的工作量,保护环境,提高社会效益。在能源的运用方面,拉萨火车站在从地域环境入手,利用太阳优势,采用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太阳能集热板技术有效解决了车站的供暖问题。采用窗下设防尘通风槽的方式,利用温度差及气压差进行通风换气。
2 设计策略
建筑是对一定时期历史、经济、文化的反映与延续,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人文和技术这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建筑地区性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具体条件下,尊重上述条件或某些地区性影响因素对建筑环境的作用力,并努力在建筑设计中对上述因素做出应答[4]。
2.1 建筑与气候因素相适应
生态建筑学认为:人类的外在环境已不再能是过去的自然生态系统,它是一种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在生态环境中气候因素作为建筑设计中必备的因素,与建筑的关系关系密不可分。印度著名建筑师科里亚曾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观点,瑞典建筑师厄斯金说“没有气候的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下,建筑形态及其特色也不同。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关系;利用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设计因地制宜、适应气候、绿色生态的建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尊重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在现代化建设中蕴含着丰厚的价值。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起着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西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山水、天神、灵石天体、土地的崇拜,在建筑选址、规划设计中应尊重地域特色,从藏民族的生活习俗、观念出发,设计符合地域特色的建筑,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展现藏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2.3 技术材料与经济、环保要求相适应的原则
建筑技术、材料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有关,建筑创作应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使用当地的材料和适宜技术,既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实力,也符合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藏地域面积广,交通不便,取材种类与各地区气候特征的关系较为密切、常见的主要有石材、木材、生土等。为减少材料生产和运输中产生能耗损失和污染,应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如卫藏地区气候干燥,土、石相对西藏其他地区较为丰富,建筑墙体为土、石材料;林芝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阿里部分地区石、木欠缺,主要以土为建筑维护结构。纯天然的材料在满足功能与结构安全使用的同时,不仅材料本身回收率较高,而且是一种对地域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
3 结 语
本文以拉萨火车站为例,从建筑布局、地域文化延续及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出发,阐释西藏的地域特点与建筑的关系,得出两者是同源同向的。建筑设计师要想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中设计出良好的地域建筑必定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人文风俗及自身经济。这对于解决我国的资源、能源紧缺现状更具现实意义。
[ID:00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