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价值冲突的传统文化审视
2020-01-05叶星火
王 娜 叶星火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2.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时空对话的中介,空间的变化在建筑中转变为思想的升华。中外的建筑文化同样深远厚重,内容丰富多元。“传统主义者要求复兴传统来寻找精神的归依,而自由主义者则探索如何才能彻底卸下传统的包袱。对于现代中国而言,在这两条路之间进行抉择其实并不现实,因为任何一条都面临重重危机,这两条路早已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因此,照搬西方建筑文化的固守一元已经不适合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实现其与建筑本身的有机结合才是大势所趋。建筑设计的价值体系在历史和文化的逻辑推理过程中形成。建筑是文化的积聚和载体,“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包含诸多关于建筑文化的规定”[2],面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诸多价值冲突,不仅需要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多元价值取向加以梳理,还需要从文化本源的角度,审视当前人、建筑、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发挥文化的最大价值来为现代建筑设计服务,最终使建筑设计价值观由冲突走向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涵了“人—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理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共生,以人为本、倡导仁爱之道。儒家思想中“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重伦理、重宗法的理念既尊重差异又重视和谐统一。道家思想讲求“道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本,与儒家理念相比更追求空间意境的表达,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在意境上更注重客观与主观、虚与实、动与静的统一。现代“有机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就特别推崇道家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及“道法自然”的理念,注重文化和自然在建筑中的体现。
1 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文化理念
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参与组成该环境的系统[3]。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主张与自然环境保持整体和谐。这些思想在国内外的建筑设计中得到推崇,美国建筑师赖特和瑞士建筑师博塔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建筑皆重视环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第一要义,反对割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赖特非常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从不只停留在其表面,而是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规则[4]。赖特将自然法则转译到建筑创作中,形成了有机建筑思想并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精彩卓绝的建筑作品。他认为“一座建筑物看上去应该是从其所在地中自然生成的,应该被塑造得与其周边环境非常和谐。”[5]“自然为建筑主题提供了材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材料,才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建筑形式。再没有比理解自然法则更能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丰富灵感的方法了。”[5]这一思想恰映射了中国道家哲学“道法自然”的理念。博塔也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构成关系,他认为“建筑是艺术,设计时应当首先考虑环境。”[6]“我喜欢的并非建筑本身,而是建筑成功地与环境构成关系。”[7]赖特和博塔崇尚自然,他们主张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的理念,反对在建筑中隔离人与自然。建筑并非孤立存在于所处环境,也并非与环境二元对立,二者应该呈现和谐共存的局面。建筑应该“既具有人的属性也具有自然的本性,因此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应该融入自然的构成中。”[8]在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中,也有将“人—建筑—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现代建筑中成功运用的典范。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主持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被国际建协(UIA)第二十届世界建筑艺术展组委会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其设计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兼具闽北民居的人文情怀与江南庭院的婉约风格。他把福建地区建筑的人文气息与浓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妙相融,成功地将建筑与自然精巧契合,使武夷山庄成为现代建筑的典型。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与审美意识都在设计中得到体现[9]。
因此,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中外建筑设计文化中关于“和谐”理念的贯彻和应用。关注建筑的环境整体性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追求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匹配。
2 破除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的隔阂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建筑设计过于强调功能主义的问题,消解情感主义与功能主义之间的隔阂最为首要,应当遵循注重突出文化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托物寄情、情景交融,真正实现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的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上占主要地位的有“贵和尚中”“以人为本”“中庸”等思想,讲求的都是和谐相处而非对立与冲突,这也是中国人普遍的生存之道。建筑设计者在面临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的矛盾时也可以将其转化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应当遵循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的“中和”。贝聿铭先生把儒家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他始终认为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他的建筑思维中,“人”的作用非常明显。建筑不仅应该重视空间的功能,而且更应该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内心情感,可以说应当是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的巧妙融合,这与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的境界不谋而合。苏州博物馆很明显的表现出贝聿铭在新形式中融入传统语境,是功能与情感的结合得以实现的典范之作[10]。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对人的情感的关注与现代建筑技术中的功能完美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跨文化视阈下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和现代西方建筑理念的转化融合过程。
建筑设计者应在创新的视角下从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尊重历史,重视文化,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在设计思维中将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考虑,才可能在建筑创作中消解二者的隔阂状态,使自身的设计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3 探索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特色
积极探索现代中国建筑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有过辉煌的成就,具有五千年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12]现代建筑设计也需要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完善建筑文化。现实中,由于一些建筑设计者想象力、创造力、责任心等德性的缺失,在某些地区出现了“山寨建筑”,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的建筑现象时有发生。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拿来主义”,其中暴露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者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认同的缺失和文化自信的贫乏。
中国建筑家梁思成认为:“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证据。”[11]“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11]他坚持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以适应现代的文化与审美。在中国当下的建筑设计中要注意到中国建筑外在的特殊造型之美,更要注重对中国独特的建筑结构所蕴含的文化本质的认知。梁思成以自己独特的“技术理性观”建筑思想来指导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转换,倡导“园林建筑是艺术,是文化”[12]之道,以文化为中心,以自然为范本,再加以艺术创造,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石。
建筑是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中国的建筑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和拼接,更应当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国外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不应只是模仿、照搬。建筑设计者应该从不同文化的根源性、广泛性、整体性、系统性等层面出发,综合创新转化成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独特的中国建筑设计文化,开启中国建筑理念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建筑是技术的物化,也是文化的物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发展与进步的标志。正如克里斯·亚伯所说的:“对于建筑来说,人类需要根据生态原则筛选的技术和文化来发展,从而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新的和谐做出贡献。”[13]在建筑设计理念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的今天,中国现代建筑设计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和现代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转化、融合、共存,构建二者互为表里的机制,促使价值观由冲突走向和谐,摆脱“舶来品”的烙印,走出一条适合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