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为例
2020-01-05王颖邓璐赟
王颖 邓璐赟
(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518052)
面对新时代下越来越普遍的广场舞现象,我们不可忽视其带给社会基层公共文化的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高校的舞蹈教育资源,与基层社区公共文化共享,发挥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并协同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已成为当下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广场舞蹈调研结果与背景分析
1. 广场舞蹈活动的现状
广场舞活动是由民众自己创造、自己发展的文化娱乐形式,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形式开放、简单易学、能够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兼具艺术性与体育性的舞蹈形式。广场舞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参与人群范围广,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到相当宏大的体量,民众参与其中的热情毋庸置疑”[1]。
通过对相关的专业资讯、新闻媒体、活动信息等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部门对广场舞蹈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以往对广场舞活动进行管理约束大为不同的是,目前的政府部门和社区对广场舞蹈的组织管理愈加体系化、规范化、特色化、资源化。其中,体系化是体现在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民政部门和社区对广场舞蹈活动的齐抓共管。规范化体现在不少政府部门制定了广场舞蹈的管理细则和自律公约。特色化体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推出特色的管理方式,例如深圳市各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街道办等推出的一系列特色活动。资源化体现在地方政府将广场舞作为地区文化资源来宣传利用,如江门市政府大力推广百姓健康舞,借此来打造“中国舞蹈之城”的文化品牌,各地区政府对广场舞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广场舞蹈真正成为打造社区文化的重要阵地。
基于对当下广场舞蹈情况的调研,为了让广场舞蹈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必要利用高校舞蹈教育资源有效介入,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舞蹈教育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协同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
2. 广场舞蹈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匮乏
当前,开展广场舞的教学工作多是由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虽动作简单易学、丰富有趣,但教学规范不足、教师不稳定、动作技术规格不够,因此群众缺乏有效的专业系统学习。并且,广场舞的训练安排缺乏合理性,对专业实践知识了解不足,容易引起参与者对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对身体不了解而引起不必要的肌肉损伤。同时,有些广场舞作品内涵知识不够,节奏感强弱不均衡,动作多为上肢机械摆动,下肢单一步伐,难以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和共鸣。
(2)场地设施问题
场地设施条件匮乏一直是开展广场舞活动的客观问题,如广场舞蹈争夺场地、噪声扰民等。广场舞活动多是在社区的广场、空地、街道,甚至是在公共健身器械区进行。广场舞的设备、器材通常仅有一台蓝牙音箱,声音大而嘈杂,有时多个广场舞群体在同一场地进行,严重影响周边及他人正常生活与活动。
(3)参与人群的复杂性
广场舞为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参与人群范围广、规模宏大,各年龄段均有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普遍的广场舞调查中,超过80%的人们皆处于50岁以上的年龄段,根据经验,此年龄段的人群相较于50岁以下的人群而言,参与时间明显较多,并且社会地位相对稳定,在社会结构中竞争压力更小。同时,广场舞的参与者流动性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性别不平衡,女性比例则是在85%以上。
(4)群众对广场舞的认知
早期的广场舞推广曲目具有节奏感强、有韵律的特点,以中老年喜爱的大众健身操、交谊舞、民族舞为主,并且多由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与创新性。同时因场地、设备器械等客观问题引起的扰民问题使其声誉受损,更加让年青人难以参与其中。当代的广场舞融入了新时代舞蹈的意识、行为和形式,形成具有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广场舞蹈风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群肯定和加入,使得普通大众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添了许多乐趣。
二、校社交互关系的深层探索
1. 高校舞蹈教育协同搭建平台的依据
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健康中国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工程,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针对生活行为方式,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广场舞是民众自己创造、自己发展的文化娱乐形式,具有健体、健心、健脑、健美、降脂、调节、交流等作用,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到相当宏大的体量,说明广场舞在民众之间受欢迎程度是非常高的,这在中老年群体中体现尤为明显。随着“广场舞潮流”的风靡,不少群众已将其作为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借此增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广场舞的普及性以及为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关政府部门、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社区会所,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以及高校舞蹈教育需要分别在各自的层次和维度上对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服务。
当前,我国广场舞活动存在师资教师队伍匮乏、场地设施条件不足、参与人群的复杂性,以及群众对广场舞认知的偏见等问题,促使社会对广场舞蹈教学及编创方面的人才予以亟待解决。搭建健康、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对健康有序的广场舞“生态”的需求只增不减。作为承担起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体的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必然成为高等院校未来服务的目标。协同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为高校舞蹈教育服务社区公共文化提供新的任务。有效发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针对广场舞如何传播推广,如何继承和发展进行思考。为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知识、科技和人才服务,与社区形成一种共生存、共发展、互助双赢的关系。
2. 高校舞蹈教育所发挥的功能
(1)支撑广场舞传承传统身体文化
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研究上颇有造诣,既保存了优秀的民族传统舞蹈的形态与作品,又通过整理、收集、加工的方式为我国民间传统舞蹈的继承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同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以及丰富的成果。高校以自身的充足优势提供给广场舞蹈诸多资源建设,例如向其提供更加专业的作品、师资力量以及教材等,支撑起广场舞蹈对传统身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提高大众的审美及对广场舞认知
有效地利用高校舞蹈教育资源,如高校人才、科教资源、研究成果、校园文化等智力资源和创新力量的优势,向大众传播广场舞的最新知识信息,及时更新资讯和音乐曲目,增加新舞蹈,不断注入新内容,广场舞的创编和教学工作升级等,从而达到提高大众的审美及对广场舞认知的目的。
(3)提供广场舞理论研究支持
高校研究领域广泛,与广场舞相关的专业涉及社会学、舞蹈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其相关学科科研成果颇丰。通过这些研究视角,对复杂的广场舞活动现象加以审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重构,从而对广场舞蹈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理论研究为广场舞蹈的发展做正确引导,使其蓬勃发展。
(4)建立和谐校社关系的功能
当代高校已经不是传统地关起门来传授知识,封闭在自己的“象牙塔之中”,而是需要撤除高校与社会有形的“隔离”和无形的“围墙”,与社会发生更多的沟通、互动、融合。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问题。[2]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就曾这样表述。因此,高校与社区和民众、机构、组织之间的双向交流合作,既可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也可以发挥高校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校社协同搭建平台的实施策略
1. 校社资源共享
为高校与社区公共文化的资源共享,提供知识、科技、人才服务,搭建合作平台,实现社会共同发展与进步。第一,高校可以拟派优秀的教师或学生植入社区,根据参与者情况进行有效地指导,使得参与者在专业知识中提升舞蹈技术水平,达到陶冶情操、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的效果。第二,可根据各广场舞团队现有的教学内容、节目进行品质提升和创新,融入新形式、新风格。通过优秀节目,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第三,可定期开展校社交流工作,如推进一系列“艺术课程进社区”的活动,举办舞蹈工作坊;精品舞蹈剧目进社区展演;中外精品舞剧舞蹈作品赏析;组织举办社区比赛等,为社区群众打开一扇艺术之窗,给文化生活增添色彩,并提高普通大众对艺术审美的眼界与认知,从而达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初级目标。
2. 优化人才培养
高校本是创新、发展、传播先进科学知识、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广场舞蹈活动大多由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教学相对不规范、不稳定、动作技术规格化不高,舞蹈专业知识不全面,多数是通过互联网络自学、自创,促使社区需要广场舞蹈教学及编创方面的人才。各地方高校需结合各地区的广场舞现状,开设相关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构建的课程,开设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流行舞、交谊舞、健身操等实践基础课程,拓宽高校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如此做法既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又可以积累一定的专业实践并运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整体艺术素质。
3. 建立功能导向的支持体系
当下广场舞蹈参与人群的需要是多维度的,即以健身和社会交往为诉求、以审美愉悦和自我价值展示为诉求,以及特殊人群借舞蹈来满足自我需求和重获生活愉悦感,不同的需求导致广场舞舞蹈服务在不同语境下侧重不同的功能支持,而多维的服务体系也为不同层次的广场舞需要提供了保障。政府部门、群众艺术馆和社区文化馆、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以及高校等都是为其提供支持的重要部门。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当前支持服务体系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1)广泛型服务
广泛即意味着普及性,广泛型服务是给绝大多数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广场舞普及活动,满足绝大部分受众群体的需求。而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广场舞参与者们往往对舞蹈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程式性要求不高,并不在意舞蹈审美性的高低。针对这一类人群,最重要的支持便是稳定安全的场地服务和有序健康的保障服务。
(2)审美型服务
在这一维度上,主要受众群体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绝大多数受普及群体,而是具有一定审美意识、承担社区及团体广场舞蹈表演的具有一定专业功底的骨干们和以团队培训为主要目的的辅导人员。此时,具有“功利性”的广场舞蹈表演者们就需要更为专业的训练场所以及指导团队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广场舞培训活动,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各地舞蹈家协会和高校均可为其提供专业的舞蹈教师指导创作、排练和演出,帮助她们创作出更多、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
(3)保障型服务
此类服务是为社会上一些特殊群体而开展,主要是指具有公益性质的广场舞群体活动。例如,在广州珠江河岸一些癌症病人团体参与广场舞舞蹈活动,以及长春市全安广场社区的聋人广场舞团队等。虽然说目前我国保障型的广场舞蹈服务才刚刚起步,但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对此类广场舞蹈活动的认可度和欢迎度极高。
4. 融入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
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代代传承,世代相沿,久盛不衰。[3]各县各村都有自己流行的广场舞活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广场舞都因其地域原因和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广场舞在其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便吸收多样化的广场舞文化,最终便以一种“多元”“兼容”的态势呈现在大众面前。例如:广场舞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和《黄杨扁担》中的舞蹈元素就出自于土家族特色的“摆手舞”以及“提花灯”动作,从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中继承经典,充分发扬民间舞蹈的区域价值,从而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好课程教材这一主要“阵地”,根据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吸收不同地区民间舞特色作为教材内容,以便顺利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可积极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可丰富高校教材内容,增加有关地域特色舞蹈的板块,进而促进舞蹈课程的开设,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诸如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地方高校已将岭南舞蹈文化引入课程教材。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舞蹈编排上,根据群众基础,编排既简单易学,又不失文化内涵的舞蹈组合及成品舞蹈,方便高校开展可操性强的舞蹈教学活动。
5. 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组织多样化、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审美感受再提高的必经路径,也是提高社区整体文化的重要途径。”[4]高校协同搭建平台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战略合作,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是建设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几种方案可供参考:第一,以培训技能为目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比较常见的形式有瑜伽、健美操、舞蹈等。第二,利用“互联网+”扩大学习范围,高校可以凭借自身的平台资源为广大群众开设手机摄影、视频剪辑等培训课程,通过学习掌握更具有传播效应的“互联网思维”,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活便利,这也是当前社会现状的需求。第三,组织和开展文明生活常识的培训,引导群众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活动,更新知识信息和观念,掌握现代知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可提高文化品位和素养。第四,组织和开展不同级别的广场舞比赛,通过专业、规范的比赛提高参与者的技艺和素养,建设专业的广场舞队伍,使广大群众更加积极地融入社区舞蹈队伍中,推动社区文化品牌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之间不是简单的社会交换,而是彼此间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互助双赢,共生存,共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在引导社会公众文化蓬勃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这种人文精神对高校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舞蹈走向全社会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推动社区舞蹈发展的基础上,不仅促进高校舞蹈资源的共享,还能培养社区公共文化所需的舞蹈人才,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