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音乐美学对新民歌创作、表演与鉴赏的影响

2020-01-05赵艳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关雎民歌美学

赵艳艳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231635)

自诞生之日起,民歌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赖于社会而存在。新民歌形成于传统民歌的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社会风貌,既能够迎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又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创新。新民歌属于实践艺术的一种,从现代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对新民歌的探索研究既有利于现代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有利于音乐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一、现代音乐美学对新民歌创作的影响——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1. 《玛依拉变奏曲》的创编背景

传统的哈萨克族同胞世代以游牧为生,终生都在辽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哈萨克人豪爽淳朴的性情,也催生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歌声与骏马是哈撒克的翅膀”,这正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写照,他们将轻快明朗的歌声洒满草原的角落。[1]《玛依拉》作为一首传唱草原的哈萨克传统经典民歌,其再创作是作曲家胡廷江基于现代音乐审美的变化,在保留优秀传统音乐的前提下,利用变奏曲式将原曲的节奏、韵律等要素加以处理,成功将其改编为旋律强烈、层次丰富的新民歌的过程。再创作使《玛依拉》成为一首高水准的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与经典民歌之间的心理壁垒,实现了现代与历史的“视界融合”,为人们带来新颖的音乐享受。

2. 《玛依拉变奏曲》创编变化分析

变奏曲式是常见的乐曲结构形式之一,是由基本的主题和反复变奏所形成的曲式。在《玛依拉变奏曲》的创编中,作曲家采取了固定旋律变奏的形式,也就是基于原曲的固定旋律,点明主题之后再进行两次变奏,整个创编的处理方式与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的释义学理论非常契合。作曲家胡廷江在熟练掌握我国传统民歌特质的同时,更是强调作曲艺术以及现代化的音乐美学表现与技艺,这使他突破了现实与历史的视界差异,在尊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创编,避免了过分倾向于传统风格或者现代美学而导致作品丧失改编的价值,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听众群体。

作品第一乐段呈现了原曲的主题,词曲方面未作任何变动。这非常契合茵加尔顿的音乐哲学思想,体现了音乐的“同一性”,也就是存在于音乐中的音律、乐谱等固有内容不变。这些要素属于约定成俗的范畴,很难发生变化。[2]《玛依拉》这首民歌也具有这种“同一性”,主要体现在旋律、歌词、题材等方面,而在将其创编为新民歌的过程中必须继承优良的“同一性”要素,这是将美声或者流行音乐与新民歌区分开来的关键所在。另外,茵加尔顿也强调“同一”的复杂性,很多音乐的记谱法存在缺陷,只是单纯反映作品中的和声、节奏这些音乐性的要素,体现出“示意图”的性质,但是对情感思想等非音乐性内容无法清晰呈现,只有在完成表演与欣赏的艺术实践之后,才会发生情感与意识的融合,才意味着音乐作品的完成。[3]所以说,《玛依拉》体现出的同一性也具有特殊性。这首民歌所专有的同一性在主题部分不作变动,并以固定的旋律反复变奏,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玛依拉》的民歌风格,充分保留其特殊的同一性,为随后的变奏奠定基础。

作品中的变奏1(50—87小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先是利用加花变奏的方式处理作品的前两句,形成了轻快明朗的主体旋律,随后又融入调式音阶式的旋律。在72—87小节中使用了新的音乐语汇,将西洋的大调式与民族调式完美融合,优化了作品的音乐结构。变奏1的处理反映出“视界融合”的思想,将西方视界中的音乐技艺和民族视界中的民歌风格相互融合,基于这样的“视界融合”的思路完成变奏创作。

变奏2(97—136小节)脱离了原来的调性,将之前的E调变为A调,也是分两部分完成变奏过程。97—121小节在维持旋律的基础上放缓速度,节奏与音调也发生变化,此段所展现的情感也不再是活泼轻快,而是呈现出画面感,且更为梦幻。在122—136小节中利用了散板节奏,速度也逐渐恢复,调式变为之前的E调。

《玛依拉变奏曲》的创编反映了语言符号学的情感语言理论,为了强化作品的情感,新民歌的创编过程更加自由,所有音乐元素的选用都服务于作品的情感需求。在这首新民歌中,为了避免刻板重复所带来的审美疲劳,作曲家在两次变奏中灵活地应用音乐元素,确保了创作中的变化性,让听众能够享受到层次化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变奏处理也为最后再现乐段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使得整首乐曲在节奏和旋律方面逐渐递进,让观众的情感体验更自然与和谐。[4]

在《玛依拉变奏曲》的创编过程中,作曲家完美地诠释了“视界融合”“情感语言理论”“音乐的同一性”的相关思想,在坚守原曲优良音乐要素的基础上将现代音乐技艺融入其中,通过变奏曲式的科学应用,彰显了变奏曲的创新性、现代性、民族性,是后期民歌创编的优秀范例。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新民歌表演的影响——以《关雎》为例

1. 基于现代音乐美学的新民歌表演原则

(1)创造性和真实性

注意不要遗漏三防门门洞四角部45°的构造筋。内外侧每角放置1Φ 16 mm,L=1 000 mm的斜向钢筋。当墙厚D≤400 mm时,每角2Φ 16 mm;D﹥400 mm时,每角3Φ 16 mm。

由于人为和时空的因素,我们很难精确还原民歌乐谱所传递的细节,但遵守真实性仍旧是表演艺术所应遵从的基本准则,也就是我们应当忠于作品乐谱中的技法要求以及人们约定成俗的技法标准进行表演,全力避免表演技术上的错误。就本质而言,表演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必须在还原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需要整合分析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内容以及观众的审美倾向,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作品的真实情感。

(2)时代性和历史性

舞台表演应以新民歌的创编为基础,在表演艺术中融入“视界融合”的理论思想。其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分别是指新民歌创编中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只有在表演中体现出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融合,才能更加完善地还原和表现新民歌独特的音乐艺术。[5]因而必须摆脱传统民歌单一的演唱风格,以感情表达为基点,在新民歌表演中运用更多元的唱法,实现民族、美声与流行唱法间的借鉴与交融。另外,舞台技术的发展也扩展了新民歌的表演艺术,为了表现更真实的艺术情感并满足观众的感官审美,我们可以引入现代化的表演方式和设备,以求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3)情感和技巧

人类的情感具有普遍性,是将表演过程从技术升华到艺术的唯一途径,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理解精湛的表演技巧,但观众在欣赏表演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成分却是基于人类共有的天性。所以说,高超的技巧服务于艺术情感的表达,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在音乐演唱中我们必须做到技巧与情感的融合,灵活地应用各种表演技艺,自在地表达作品情感。这样的表演过程才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才能够焕发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 《关雎》表演效果分析

(1)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自古就受到文人雅士的赞誉和普通大众的喜爱。全诗富有极强的生动性和音韵美,将封建压制下的男女恋情描写得优美动人。《关雎》的表演必须要忠于原作的社会背景、构思过程以及乐谱所体现的演奏技法,同时要尊重现代观众的审美认知,对于作品的表演与演唱方式做适当的创新。《关雎》这首新民歌要求演唱者维持沉稳且扎实的气息,并以戏曲吟唱的方式进行咬字,在其中融入美声和流行的唱法,才能将现代音乐美学与诗经丰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为原作赋予丰盈饱满的生命力。为了达到和谐融洽的表演效果,《关雎》融合了通俗音乐的表演程式,但是由于演唱时的气息要求非常高,表演过程并不完全借鉴通俗音乐,而是借鉴了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与设备,比如绚丽的灯光、音响伴奏、伴舞等,这些元素的融入革新了观众对古老诗经艺术的刻板认知,是新民歌探索的成功之举。

(2)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关雎》来源于诗经中的“风”篇,属于古诗词歌曲的范畴,在演唱中必须遵守一些历史沿袭的技艺,这是还原民歌典雅风韵的前提。例如要保障字正腔圆的咬字,做到以字行腔,尤其要遵守汉字发声的本质规律,将咬字的着力点放在字头处,并且快速转化字音,确保咬字清晰规范。[6]气息也是《关雎》表演中的关键要素,为了保证气息沉稳,人们逐渐将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呼吸引入民族音乐的演唱,在《关雎》的表演中将这样的呼吸方式与传统的戏曲唱法相互融合,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关雎》的表演形式上,伴舞的选择较为自由,但舞台设计比较倾向于古朴典雅,这也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相融合的体现。

(3)技巧与情感的统一

真情流露是艺术表演中传递情感的桥梁,必须依赖表演者对《关雎》这首民歌的深度体验和娴熟的技艺,才能流畅自在地传情达意,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将美的感官体验和艺术思想带给观众。《关雎》所描述的是热烈却又克制的封建礼教下天然的男女之情,在青涩的爱恋之中传递出丝丝忧伤,这样婉转的爱情只有借由高超的技艺才能完美地体现出来。在实际的表演中,演唱者娴熟地运用“愈快先慢、愈慢先快、抑扬转换”等方法,再配合肢体与表情上的情感传达,达到了情感与技艺的高度融合。在抒发艺术情感时,表演者必须合理地调节自我情感,消除情绪方面的障碍,同时避免情感匮乏和过满,做到最自然的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声情并茂的表演效果,达到与观众普遍情感的契合。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新民歌鉴赏的影响——以《轻轻推开一扇窗》为例

1. 基于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新民歌鉴赏

(1)茵加尔顿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作品的存在价值源自各种意向性的活动,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与观众的情感体验,赋予了音乐作品完整的意义。观众在欣赏中也会检视作品的表演水平,并且向表演者与创作者反馈自身的审美需求与体验,支持音乐艺术的优化与提升,使得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之间形成正向的循环。民歌作为人们生活热情与智慧的集中体现,与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息息相关,这样的属性决定了民歌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才能维持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流行音乐的盛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弱化民歌影响力的同时也为民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当传统民歌与当代音乐相融合时,便产生了新民歌的题材,兼顾了更多群体的音乐审美需求,这非常契合茵加尔顿关于音乐意向性的解读,意向性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情感语言理论

“以情感为核心”是为现代情感语言理论所认可的音乐艺术,要求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都体现情感这一核心价值。为发挥欣赏环节的情感效应,我们一方面要细致入微地感知新民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可靠的听觉素养,另一方面要与自身的情感与生活相结合,体验更深刻的音乐情感。尤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人开始追逐文化与艺术方面的情感需求。虽然流行音乐以多元化的曲风和通俗化的歌词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音乐艺术需求,但传统音乐也由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部分听众的喜爱。如果只是分别以现代美学和传统艺术的标准来创作和欣赏这两种音乐艺术,不仅民族性的音乐会逐渐消亡,人们在音乐上的情感体验也会出现断层,无法借助音乐艺术感知那些古老的智慧和热情。新民歌的诞生就是基于这样的欣赏要求,人们在欣赏新民歌时必须秉持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同时接纳传统与流行两种音乐艺术。

2. 《轻轻推开一扇窗户》审美鉴赏分析

《轻轻推开一扇窗户》属于音乐剧《星》中的唱段,歌曲将流行与民族的音乐元素相融合,旋律简洁明朗,歌词也较为通俗,属于新词新曲的民歌。结合演唱者娴熟的技艺与真情流露,将音乐剧的情感抒发得生动感人。《轻轻推开一扇窗》的成功创作与演唱,同时兼顾了各层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为观众带来了丰盛的视听盛宴。

(1)茵加尔顿音乐美学思想的运用

茵加尔顿非常重视音乐的他律性,将表演与欣赏环节中人们的意向性活动视为作品存在的价值。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行为也是在检视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水平,所以必须重视观众的审美需求。《轻轻推开一扇窗》讲述了女主人公愉悦、幸福的心情,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表现出她对曾经生活的感叹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轻轻推开一扇窗》在演唱方式、旋律风格、剧情设定、舞台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剧种舍弃了容易引发观众审美疲劳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桥段,而是为完成歌唱梦想的农村女孩月月设定了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尾,失去了自己的姐姐与爱人。《轻轻推开一扇窗》是月月在实现梦想与悲剧来临前的演唱,这样紧凑的剧情安排赋予了歌曲极大的感染力,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情感。歌曲在旋律上与整个音乐剧保持一致,呈现出清新别致的风格,赋予了音乐剧唯美梦幻之感。歌曲以流行和民族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演唱,结合表演者甜美的音色、娴熟的唱功和优雅适宜的表情动作,增加了歌曲的艺术魅力。为了适应剧情,《轻轻推开一扇窗》的舞台设计气势恢宏,将华丽的布景、绚烂的灯光与丰富的音响效果融为一体,强化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创作者李小兵创新性地在民乐中加入了电子乐,提升了伴奏的气势与效果,配合“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这三个连续的歌词,使音乐回转反复、缠绵吟咏,同时也提升了音乐剧的舞台美感。

(2)情感语言理论的体现

民乐艺术源远流长,与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紧密相关,伴随着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新民歌的创作与表演基于流行与民族音乐语言的融合,要在欣赏环节体现情感语言理论的要求,就必须在欣赏前储备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美声唱法源自于意大利,非常重视呼吸和声音的品质。随着美声声乐的传播和实践,民族音乐也开始借鉴灵活浑厚的美声唱法,最终产生了非常注重气息和咬字的全新的民族唱法。而流行音乐的内容非常通俗,演唱形式也更为自由,民谣、蓝调、摇滚等流行歌曲非常受大众追捧。由于流行音乐具有商品属性,在不断的优化与更新中,逐渐产生了自成体系的流行声乐艺术。[7]近些年,随着人们音乐认知的扩展,出现了很多将流行、美声与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创作而成的优秀作品。《轻轻推开一扇窗》是流行与民族音乐语言相互借鉴的结果,创作者将两种音乐类型进行杂糅与融合,使这一音乐作品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流行性。并且,应用娴熟的民族通俗唱法、通俗的歌词以及梦幻的旋律,在演唱的情感上逐渐递进。首先从很弱的力度上开始,利用同一节奏型的反复渲染、层层递进,引出音乐作品的情感线,直到第19小节,音乐的主旋律缓缓展开,充满梦幻色彩的歌词和旋律将欣赏者带入梦境之中,精巧地平衡了音乐的流行性与艺术性。在表演上,演唱者基于自己扎实的技艺与真情流露,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还在结尾处加入了美声唱法,使这一音乐作品有别于传统声乐,在富有变化性的歌唱中充分展现了声音的艺术和魅力,结合现场气势磅礴的伴奏、舞台布景、灯光设计以及故事情节的衬托,将音乐剧的表演推向了高潮。

四、结语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对民歌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以来一些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成果,为音乐的美学表现形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潮流。通过对《玛依拉变奏曲》《关雎》《轻轻推开一扇窗》分别进行创作、表演与鉴赏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现代音乐美学角度充分解释和确定新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关雎民歌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纯白美学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妆”饰美学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