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中华传统文化整合传播策略研究
2020-01-05李云艳
李云艳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随着民众文化需求的增多,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的文化成果,其关注程度也随之增加,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传播方式也面临困境和问题,新媒体传播形式逐渐得到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1]当前形势下手机客户端发展迅速,其中短视频关注最广,包括快手、抖音、西瓜、秒拍和火山小视频等,这些融资机构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平台用户基数多,且数量不断增加。资料显示,当前国内短视频用户扩展迅速,小城市和农村占比不断上升,短视频用户集中青年群体,而传统媒体受众则逐渐流失,行业逐渐萎缩,导致传统文化面临遗产化和边缘化的风险,因此提出短视频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渠道。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优质内容,是短视频传播主体的争夺对象,短视频平台的基层群众和年轻群体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忽略的受众,有机组合传统文化和众多类型的传播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为传统文化整合传播提供大量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受众群体优化。[2]短视频平台作为发展迅猛的新兴媒体,贴合民众生活习惯,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路径,借助社交平台,将传统文化的优质作品传播给更多受众,让更多民众在闲暇时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3]
一、短视频平台中华传统文化整合传播现状
现阶段,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结合发展迅速,各大短视频平台通过传统文化,丰富其内容生产,纷纷推出了传统文化活动策划,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短视频平台,实现整合传播的数字化接入,打破传统媒体的直线式传播,以及传统媒体受众的爱好和时段限制,使传统文化做到全时段、跨平台的整合传播,将其带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传统文化重返社会交流,这些都使短视频成为传统文化整合传播的重要创新渠道。但短视频局限同样突出,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弊端:受时长限制,传统文化内容没有全面展开,内涵挖掘深度不够,部分传统文化由于结构体系化、工艺复杂、语言理论化等特点,其短视频呈现方式不利于平台用户的想象和思考,对用户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和精力集中程度都具有很高的要求,难以引起平台用户的阅读兴趣;视频制作者没有完全理解短视频特点,仅缩短了视频时长,但仍沿用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传统专题片的制作特点,影视语言趣味性不够,且视频表现手段没有得到创新和发展,科技技术应用程度不够,导致用户与手机屏幕存在隔离感,传统文化传播没有切实贴近平台用户,传播效果较差;传统文化视频内容过于娱乐化,以短视频平台关注度为最终目的,成为娱乐戏谑的目标,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文化传播仅留于表面,用户对传播的传统文化产生审美疲劳和文化焦虑;平台中的短视频传播内容,搞笑和模仿占据绝对数量,导致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中存在定位边缘化风险,用户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转发、分享数量不多,传统文化话题热度冷却,使传统文化无法获得预期的市场回报,整合传播过程没有利益收获,文化短视频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制作者也会丧失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整合传播解决策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引发民族自豪感。
二、短视频平台中华传统文化整合传播意义
1. 打造传统文化视觉场景
由于短视频是运用视觉语言,对表演对象进行展现,因此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视频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可视化、直观化,满足短视频平台用户的阅读习惯。通过视觉场景,改变传统文化的体验方式,为用户营造的一种“在场感”,使用户转变身份,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互动,沉浸在作品本身带来的视觉化场景,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沉浸式体验,达到认知理解、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目的,以此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4]例如: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展现川剧的变脸、京剧的生旦净末丑等戏曲的神韵和魅力。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场景要融入当下社会,与短视频传播方式相适应,将艰深内涵和晦涩文字等旧形态,转换为现代社会喜闻乐见的形式,降低短视频平台用户的阅读门槛,整合传统文化的实物,满足碎片化和轻量化的要求,使传统文化变得通俗,真正成为大众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中,可以整合传统文化的各种因素,每个元素都具备代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包括方言、手工艺、服饰、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美食小吃等,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形象,通过短视频拍摄可视化元素进行传播,展现传统文化不同方面的独特性,描述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文化形象。[5]可视化场景应满足娱乐性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与娱乐相结合,视频中增加用户互动、制作人讲诉、专家点评等手段,融合背景音乐,让用户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树立文化自信。例如:“李子柒”美食类短视频独树一帜,不仅采用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向受众展示垂涎欲滴的美食,同时结合田园与自然风光向受众展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图景。可视化场景要注重日常化和生活化,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备不同历史时期的样貌,因此短视频可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同时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记录分享文化的可视化形象,在视觉场景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的个人生活体验,将中华传统文化转换为平台用户可触摸的形象。[6]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图景,改变文化在历史典籍中的遥远记忆,使文化符号元素渗入日常生活中,提高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促进用户观看短视频的涵化过程。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图景的共生,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平台用户的感情产生共鸣,通过视觉场景的观看,为平台用户提供“在场”的冲击力,触发用户的个人亲身感受,促使其寻找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代表性元素。
2. 创新传统文化整合传播的表现形式
创新传统文化整合传播的表现形式,确保中华传统文化可视化手段的多样性。针对短视频平台的低龄用户,采取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短视频和传统文化,用短视频代替长动画片,从人物动画和故事情节出发,抓住动画短视频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控制视频时长为10分钟左右。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制作出传统文化故事,确保表现手段的生动活泼,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了动画场景,还可以打造小情景剧,准备服装、道具和表演人员,制作成本低,且不需要外景,选取适合情景剧表演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将情景剧制作成短视频,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7]通过高新科技技术,更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充分发挥VR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图景进行立体模拟,使视觉图景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增强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契合度,使平台用户在观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视觉场景产生真实感,通过视听结合的新体验,提高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就抖音而言,众多“非遗传承者”开设了抖音账号,成为抖音“非遗传承者”的“代言人”,积极开展“非遗传承者”艺术的宣传和个性化解读。传承者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非遗”的传播也因此呈现出更为个性化的特征。除此之外,重构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叙事模式,使其契合碎片化时代,借鉴纪录片的表现形式,通过细节工艺、匠人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体现文化传承的工匠精神和使命感,提升平台用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8]
针对内容复杂的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时长无法呈现出全部内容,可以采用经典镜头的表现形式,提供信息详细的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的IP较多,围绕动漫、综艺节目、游戏和影视等多种形式展开,这些文化IP已经通过市场考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具备娱乐大众的功能,因此在版权允许的基础上,可以截取IP中的经典片段,将IP内容剪辑成短视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引入图片和文字辅助视频剪辑,传播到短视频平台上,让平台用户了解更多的细节性知识。有部分平台用户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剪辑节目片段的传送,还能受到该部分用户的喜爱和欢迎,以此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确保短视频传播潜质。[9]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短视频的解说图片,按照不同类型分类传统文化资源,再通过数字摄像技术,存储传统文化的图像资源,建立一个专属数字化数据库,将其与短视频进行整合,导入触摸式阅读屏,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分享和传播,使用户能够清楚区分传统文化不同类别的书目,为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便利。
3. 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内容质量
通过直观趣味的表现形式,吸引短视频平台用户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制作优秀的传播内容,使用户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想要生产优质短视频作品,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咨询各类传统文化大师,掌握各类型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现状、主要内容、手工技艺、展现形式、传承者和产生背景,确保传统文化理解不出偏差,做到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积极意义。[10]在准确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转换为短视频形式,要保持短视频质量优质,不被短暂的经济利益所蒙蔽,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不能急于求成,制作者应注重视频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视觉呈现和意义深入两方面出发,不断打磨优质原创作品质量,坚持传播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由于短视频平台的作品海量,因此还要形成自身独有的视频风格,在众多作品中保持个性化,注重艺术化的审美表达,使视频符合短视频平台的审美意义导向,受到更多平台和用户的支持。例如:在抖音上可以挖掘出大批传统武术和武侠爱好者。这些用户的存在,为武术这一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良土壤。传统文化视频质量达到优质,会得到良好的受众反馈和传播效果。
4. 打造传统文化整合传播聚合体
创立传统文化的文化品牌,将用户引入下一步的文化传播形式中,推动用户购买文化品牌的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将短视频的线上观看体验转换为线下的日常生活体验,延伸传统文化传播态度,加深用户对传统文化的体验。[11]传统文化品牌不应完全受商业化趋势带领,而是要分析平台用户需求,将文化传播过程的反馈考虑在内,进一步优化并改进传统文化品牌内容。打造传统文化品牌,应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认真运营文化品牌的广告、产品和消费受众,确保品牌的内涵品位和可持续发展。当传统文化品牌发展成熟后,深化文化品牌价值,利用文化对外输出的方式,将其打入国内外市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出发,使更多受众了解并认同传统文化。[12]借助品牌产品和短视频内容,双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开发出更多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文创产品的传播效果。
由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是由制作者发布到平台,受众接受信息再传播的辐射过程,因此要打造整合传播聚合体,推动用户自发分享传播的互动行为,实现短时间内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裂变式传播。为传统文化短视频赋予话题度,主动引导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舆论热点,确保营销手段的多样性,包括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和情感营销。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华传统文化,确定相对应的传播主题,针对性设计短视频的话题内容,点燃更多平台用户的热情,使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二次传播中。注重文化短视频话题的发起名称,促进更多用户自发录制短视频,使传统文化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13]部分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年龄较大,对短视频平台接受程度不高,这就需要发挥短视频制作者的专业能力,分析当前传播领域的新媒介发展形式,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携带者,与优秀自媒体人进行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视频制作者与自媒体人之间的交流表达,还能够加深各自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使两者创意和想法产生碰撞,开发出更多的文化传播新思路,在传播领域形成一股合力,构建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播空间。[14]
另外,创立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的挑战赛,政府部门为挑战赛提供一定的资助,鼓励相关企业和个人传播文化短视频,使参与二次传播的平台用户,获得相应利益,政府应根据短视频平台的需求和传播特点,确定短视频平台中的主打媒体,打造传播活动的方案和宣传策略,为积极参与活动的用户提供财力物力支持,推动用户积极配合拍摄并发表视频,评价出传播内容优质的短视频,对短视频的用户进行表扬和奖励,还要抓住挑战赛的后续效应,举办特色活动的配套活动,有关企业部门也可以开展相应的文化传播活动,整合优质的媒介资源,以此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的主力军。[15]
三、结语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中华传统文化整合传播提供新途径,树立了中华传统文化形象,提高了国家软实力,同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短视频同样难以满足所有民众的文化品位,因此不能集中短视频平台这个唯一途径,还需要大众媒体与民间宣传的补充,共同构建传统文化传播新景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久的动态过程,要确保相关话题和挑战赛的连续性,使用户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印象,在用户较为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深化阶段,突出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在用户心中形成专属的文化定位,提高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用户基础和用户粘性。在坚守传统文化根脉的同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