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现状浅析
——以成都市为例

2020-01-05祝学雯

四川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工业

祝学雯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1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发展沿革

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主要职能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变,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渐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过渡。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核心区对土地的重新利用规划,同时伴随着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原来在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职能逐渐弱化,转而向城市周边及近郊区域发展。丧失了“本职属性”的工业建筑按照城市区域的发展规划要求,部分进行了拆除,以置入新的城市功能;部分留存闲置,成为了城市中的“灰色地带”,既不利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同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种浪费。

出于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以及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城市的建设模式逐渐从急速发展期的“大拆大建”向科学化的保护再利用转变;如何合理化地对历史留存建筑进行再次利用并赋予其新的功能价值成为建筑学界以及社会公众热门的讨论话题。

我国于上世纪中期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至今已过半个多世纪,有一大批工业建筑留存下来。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针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部分旧工业时期比较兴盛的城市,例如北京、广州、上海等,由于重工业产业比例的下降导致曾经的工业建筑出现批量化闲置,开始出现了一些企业和个人自发性的针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国外成熟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学习,逐渐涌现出一批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优秀实践案例,例如北京原电子工业老厂区改造成的798艺术区、上海原上钢十厂改造成的“红坊”、深圳原东部工业区改造成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都起到了表率和带头作用。200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和2008年王建国先生的《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一书也在政策及理论研究方面使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研究更加全面化与体系化。

2 旧工业建筑主要改造方向与影响因素

针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首先要符合其所在城市区域的整体规划方向,有针对性的置入新的功能元素。在进行改造前应对建筑进行适用性评估,选取具有保留价值及改造潜能较大的建筑或建造元素进行改造。同时,由于不同的生产空间需求,不同的工业建筑也存在着不同的空间格局和结构形式,在改造利用时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工业建筑根据其原有生产特性的不同,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大跨型”、“常规型”和“特殊型”三种类型:“大跨型”多为原来的生产车间及存储仓库,建筑层数以单层为主,空间开阔、便于后期进行灵活的改造划分,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常规型”一般为原来的办公楼或一般生产区域,多为框架结构,在空间布局上与普通建筑相似,改造的重点多在水平层面的空间再划分;“特殊型”多为由于某种特殊生产方式留存下来的非常规工业建筑或者基础构架,根据其独特性可在未来的改造利用中形成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趣味空间。

同时,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其所在的园区规模、场所特性、区位环境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素。例如在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建筑,在改造的方向上可以结合片区缺乏的城市元素进行综合提升,完善城市功能网;对于以工业生产构筑物为主的、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可结合景观元素打造成城市生态公园,体现工业美学特色,其中成功案例代表为中山岐江公园;对于大型的厂房建筑,可改造为体育、演艺场馆或者会展等需要开阔大空间的功能性建筑等。“对症下药”的改造再利用方式充分发挥了建筑的潜能与特色,更利于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可以避免改造结果千篇一律的弊端。

3 成都市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及保存情况

从城市发展沿革来看,成都市近代工业起步较早,1877年成立的四川机器局作为成都第一个近代工厂,开启了成都的近代工业生产史。到了20世纪中期,跟随国家发展步调,一大批工业建筑在成都兴建起来,主要集中在东郊工业区,即现在成华区和锦江区的范围内;其他片区零星有分布部分工业区,但规模及数量与东郊区域相比均有一定差距。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污染问题日益加重,重工业厂区逐渐向周边转移,部分存留建筑由于城市的重新发展规划被拆除,留存下来的工业建筑像破碎的拼图一样散落在城市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经营,逐渐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城市灰色地带。

到了2005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将位于成华区的量具刃具厂大楼(建于1958年)列入保护建筑,使旧工业时期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提升到了政策性的层面。2018年公布的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将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白药厂旧址、四川机器局碉楼、空军制氧厂旧址等四处工业建筑纳入其中,也是首批入选该名录的工业建筑遗产;随后的第十一批和第十五批也将原四川省青城造纸厂厂房、成都市精细化学制品厂旧址、禾创药业仓库、101仓库、107仓库等五处工业建筑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余留存的工业建筑虽然暂时未列入保护名录,但随着对工业建筑遗存保护再利用意识的强化以及成功的改造案例案例所带动的城市区域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针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也将逐步扩大化和规范化。

4 成都市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现状

成都于本世纪初开始了对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探索。位于建设南路的原成都宏明厂机修车间,经过改造后成为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于2005年底向公众开放,是成都较大规模的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第一次尝试。2011年开放运营的“东郊记忆”(原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最具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改造项目。该项目原为1950年代建成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改造后为以音乐为主题的产业、娱乐、体验、游憩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改造以原有厂区布局为基础,保留原有空间布局特色及工业元素(水塔、烟囱、运输管道等),结合原电子管厂生产特色,将老旧的电子管改造为灯光装饰元素,延续了城市文脉记忆,同时也为园区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成为了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在有了“东郊记忆”的成功经验后,成都市针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水碾河的U37创意仓库(原成都医药公司厂房)、高攀路的1906军民融合创意工厂(原白药厂)、花牌坊的无里创意工厂(原成都三江鞋厂)等都是对于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的积极探索。

相较于北京、上海、珠三角地区等城市区域而言,成都市针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仍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已改造的工业建筑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大跨型”的单层厂房居多;在改造后的功能融入及产业运营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为文创产业;改造的手法也缺乏多样性,多为对建筑立面及结构的优化,针对内部的空间再组织及场所的环境营造还有待优化加强。

5 改造后的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如前文所述,在各城市早期改造的成功案例中,包括深圳的华侨城创意产业园、北京的798艺术区及成都的东郊记忆等,均以文创产业为主,通过与餐饮娱乐等商业空间的融合,形成复合化的主体产业园区,凭借其空间模式的新颖性以及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成为了城市区域的新地标,极具代表性。由于它们成功的示范作用,后期效仿它们进行改造的一批工业建筑也采用类似的功能配置及运营模式,在经营的初期作为城市区域的“新元素”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大众的新颖感消失以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衰弱,对于其自身的持续性发展和运营极为不利。

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运营方式是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最成功也最常见的实践模式之一,但一个城市对于文创产业的容纳度和需求量是有限的,如果无法跳脱这种改造的定式思维,一味地进行多点复制,在达到饱和状态以后,持续进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针对每个工业建筑及工业园区的改造后运营模式的选择都要结合其区域独有特征,有针对性的融入适当的功能,同时为未来可能存在的功能变化及运营模式的调整留出足够的余地,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6 结论

旧工业建筑是城市区域历史记忆的物理载体,承载着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空间记忆。旧建筑比新建筑更能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重塑了区域的场所精神,激活了废弃的城市节点,在文化、经济、艺术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是城市建设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都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许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成都的城市发展节奏较快,各种各样的新建筑也应运而生,新的建筑探索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也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工业建筑的改造除了在空间改革、结构优化及功能置入等常规着眼点外,也应紧跟当今建筑界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实践中将新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科学技术运用其中,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工业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在成都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