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2020-01-04卢玲珠金其森范韵逸
卢玲珠 金其森 范韵逸
一、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背景
金融业是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在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新金融模式的迅速发展,我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一样的业态,金融机构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目前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金融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滞后,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对金融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探索。
(一)地区行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金融人才
伴随着江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活力的增强,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企业的金融岗位都显现出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从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的结果来看,经济迅速发展带来金融专业人员需求的增加,被调研的企业中,表示急需金融专业人员的占比68%。同时调研显示,金融服务人员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另外,“江苏省2018 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金融行业就业量稳居前7,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急需大量金融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增
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等工具,借助上述平台进行资金的支付或信息中介服务,属于一种新的金融方式。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飞速发展让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功能逐渐减弱,股票、贷款等业务已经逐渐实现了互联网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交易成本下降。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逐渐打破了一直以来所维持的金融格局。目前的金融市场已经有很多新型金融产品,而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便利性也获得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随着互联网用户基数的逐渐增多,这些互联网用户必然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潜在客户,而网络的便捷性也决定了它会成为未来最具有潜力的交易平台。因为互联网金融对广大用户的吸引力,传统金融行业更应当主动改革,将着力点放在互联网新业务的开发上,同时要对过去的金融服务进行优化升级,以更便捷、更智能、性价比更高的服务来争取客户。传统金融行业在向互联网进军的同时,实体网点必然会有所弱化,这也能够让传统金融机构不会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客户群体,应邀请更广泛的目标客户共同参与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中来。
调查中55.8%的企业认为,互联网金融为实用性强的课程,更有企业建议增加互联网产品营销服务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金融业呈现新特征,需要大量金融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业务的互相渗透、交叉的混业经营模式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为此,金融企业需要一批懂得金融专业知识、行业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并兼具营销技巧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同时,整体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比较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员工(比如银行个人理财、证券交易和保险推销员)供需存在较大缺口。近几年,金融企业持续出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金融企业出现岗位要求与员工素质错位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金融企业已意识到员工队伍的岗位层次特点,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将重心调整到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应聘者身上,招收高职院校或大专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提高。
二、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个专业的就业或升学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下面从五年制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对口率和升学率分析现有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金融专业的就业率
一个专业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就是其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高职金融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货币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服务业、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业的银行服务人员、证券服务人员、保险服务人员,能够从事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电话客服、理财顾问、市场营销、保险核保、保险理赔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专业学生的兼容度、适应度较强。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7 所相关学校的调研发现,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度较高,就业率在97%以上,有几所学校达到了100%。
(二)金融专业就业对口率
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对口率能达到100%,但专业就业对口率(专业就业对口率=金融类单位就业人数/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总人数)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一方面是因为不少毕业生选择升学,部分班级升学率达到90%;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合的是金融行业的基层服务岗位,流动性较强。因此,各校应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积极寻求与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充分扩大在校学生的就业面,这是金融专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金融专业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需求
从“江苏省2018 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2018 届毕业生有20%以上都选择了升学,在高职阶段可以通过专接本、专转本、自学考试以及成人高考4 种方式实现升学。针对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开设相关升学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在拓展课程中开设相关课程,同时积极拓展金融专业“专转本”的对口高校。
三、完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举措
(一)思政引领,多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基础专业知识体系并养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还要助力学生形成开创性的思维来满足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需要从思想、文化、科技、创新等角度来完备课程体系。一是推行课堂思政,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使学生自主融入大时代、奉献大时代。二是加大人文素养培育,开设中国特色文化类课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内涵建设。三是紧跟时代潮流,帮助学生拓展现代科技类知识,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比如通过开设“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营销”等课程,学生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如下思政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创业与就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职业素养等。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注重思政课程,而且注重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多维发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从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在开发课程时需要行业企业的同时参与,根据专业和岗位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当完成学科课程体系与行业内部金融管理岗位的有效对接、专业知识结构与行业内部规范要求的有效对接、学科课程内容与行业内部企业先进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优化。
(三)产教融合,构建联合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挖掘技术实力强、专业融合度高的企业开展合作,将企业辅助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以校企协同育人为遵循,学校和企业需要承担起行业动态解读和企业需求反馈、岗位群工作职责确定、典型工作场景及任务分解、核心课程共建、专业及课程目标确立、理论及实践知识体系提炼、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考核参与及结果反馈等任务,实现校企双向互动,保证人才供需基本均衡。
这就需要将产教融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注重行业思想引领,依托企业开展新生认知实习、行业发展讲座、知名校友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明确未来发展路径聚力方向。二是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由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合力引领学生开展规划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认清自己,明确优劣势,最大限度做到知己;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导师做到知彼,进而确定持之以恒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科学的生涯规划,实现早认识、早培养、早出成效。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第一第二课堂联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机制,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教学,校外导师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负责实践技能教学。同时开展以赛促学,依托“互联网+”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合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