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媒体时代人工编辑的优势分析

2020-01-03施文燕

人物画报 2020年8期

施文燕

摘 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媒体产业的渗透与发展,智能媒体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传媒市场,依靠程序和算法运行的智能编辑对人工编辑的地位发起了挑战,智能编辑以高效、精准等优势代替了人工编辑的部分采编工作,然而,人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共情能力、价值判断、内容把关却是智能编辑难以代替的,本文将从智媒时代智能编辑的特点出发,分析人工编辑的优势,以期对未来人工编辑工作提供启发。

关键词:智能媒体;智能编辑;人工编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媒体也朝着智能化和算法化的方向演变,智能编辑的出现让信息的获取、编辑、发布更加高效精准,编辑们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同时也意味着新闻编辑的专业价值在减弱,传统编辑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和经济危机,“报纸消亡论”、“人类编辑将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等观点一时间成为业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传统编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焦虑。

一、智能媒体发展概况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元年”,这一年,人工智能投资创业热潮兴起,而其应用方面的投资更胜,在政府扶持、用户期待、各方抢占技术红利等乐观态势下,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重要应用层和AI落地选择之一的媒体行业也纷纷加入到媒体转型中来,共同探索智能媒体领域。

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界实现了深度融合,给新闻界带来的是整个内容生产流程的改变。如今传媒内容的生产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先有一个固定的模块和版面设计,再通过互联网获取大数据,进行数据筛选、分析、整合,然后加入语义分析与智力分析,通过增加其他信源的采访内容丰富报道,最终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

智能媒体在海量信息检索、复杂数据整理、自动化编写及可视化信息呈现等诸方面呈现出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在突发事件、体育、财经方面的报道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智能编辑往往能够快速地检索出过去曾经发生的类似事件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且在30秒的时间内快速整合筛选,最后客观、高效的完成一篇报道的撰写,最后迅速上传到网络平台。

从最初的数据搜集、文献查找到后来的智能编辑写作、智能排版、AI新闻播报员,人工智能的技术在不断进步,记者与编辑角色进一步被弱化,其部分功能被智能编辑技术所替代。然而,智能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的讨论。智能编辑代替传统编辑把关新闻内容,引发了用户内容消费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困难。智能媒体时代的信息权利结构呈现出协同化、动态性的特征,该结构需要平衡用户“个体性”与媒介“公共性”两者的关系。因此,智能编辑仍然需要与人类编辑的合作来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智能媒体时代人工编辑的优势

(一)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是人工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媒体没有改变内容为王的现实,智能编辑写作的可读性较低,无法满足读者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而以高质量内容产出为生存之本的传统纸媒曾经称霸江湖,优秀的报纸在长期地积累、调整和发展过程中, 培养出了专业的采编队伍,这是智能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智媒时代传统编辑不会“死”,他们以新的形式重生,第一批在新媒体领域火起来的都是原先那些纸媒的编辑记者,他们本着做纸媒的精神去写好每一篇文章,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篇都有极高的阅读量,但却能满足分众化和精英化读者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这是人类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挥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大部分智能媒体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抓取其它网站上的公开内容或者在自家平台上采集自媒体发布的内容,通过后台的点击率和浏览量来决定当天的热点话题,并且推送给用户,而这些内容大多偏娱乐化、大众化,没有经过人类编辑的把关整合,缺少新闻价值,甚至有些内容与人类的价值观相违背。

相对于网络上海量、粗糙的信息而言,有深度的、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深度报道依然是部分读者群的追求,利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度掘新闻的价值,对新闻真相进行深度解读,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智能编辑无法到达的理念高度。此外,新闻评论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的体现,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是编辑阅历、知识积累沉淀的结晶,也是智能编辑在短时间内没法通过算法模仿的。

(三)后真相时代让人类的新闻把关、舆论引导更为重要

智能媒体时代,许多新闻平台采用算法抓取头条新闻的生产方式,预期用智能技术替代编辑角色成为新的“把关人”。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社交平台的匿名性使网络上造谣的成本普遍偏低,假新闻层出不穷,并且其传播速度和范围甚至会远远超过真实新闻,智能编辑的算法在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纰漏,对于信息来源的甄别还不到位,让造谣者有机可乘。此外,许多自媒体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时会为了博取眼球无视客观事实,用断言、猜测等表达方式煽动人们的情绪、强化偏见,造成舆论场的失衡,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

在智能媒体时代专业的编辑工作者依然扮演着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智能编辑可以在新闻的采编方面代替人工编辑,却无法代替人工编辑成为内容的“把关人”,优秀的内容从选题、生产到传播需要多部门的协作,编辑工作者居于内容把关的主导地位,他们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技术”进行把关,尤其需要处理好客观现实与信息再现之间的关系,引导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形成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面舆论。

总之,智能编辑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确实远远高于人类,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共情能力、价值判断、内容把关却是智能编辑难以代替的。人类编辑与智能编辑不应该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博弈关系,而是一个协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智能编辑将人类编辑从繁琐枯燥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进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内容“再创造”中;大数据分析帮助记者找到更多的热点新闻,更好地策划选题,协助记者做高质量的报道;智能编辑利用其背后大量的数据库和云服务平台“写”出最客观、全面、新颖的新闻,并且慢慢通过深度学习具有自己的风格和温度、模式和调性。人工编辑与智能编辑的结合,将是未来新闻生产的主要形态。

参考文献:

[1] 钟书平;刘庆振;牛媛媛;陈疆猛.智能媒体语境中的信息囚徒、算法悖论及其突围路径[J] 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3期

[2] 闫 伟;李晶晶.智媒體视域下新闻编辑的职业焦虑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 32卷第5期

[3] 刘蓓蓓.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转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杨柳.智能媒体时代编辑角色的消解与重构[J].中国编辑.总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