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小说与戏曲表达
2020-01-03陈铸
陈铸
摘 要:《红楼梦》是文学与戏曲之美兼而有之的典范。本文着重就《红楼梦》由小说改编为戏曲作品,主要是改编为越剧所取得的成就作一些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小说;戏曲;改编
中国的传统小说从情节构架到叙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戏曲化特征。从《红楼梦》故事的构架来看,很明显地采用了戏曲的形式。《红楼梦》开篇处,写一僧一道将大荒山无稽崖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带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途径此地,见了此石,看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于是“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这个传奇性笔法的开篇,其作用无疑是为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兴趣。而小说采用了一僧一道这种传奇中惯用的人物来作为贯穿的线索,恰是戏曲中常用的方式,它能使繁杂的情节、众多分立的单元联成一条线,这是很独特的,也是以往小说没有的手法。同时,《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作为小说的序幕部分,中心人物,故事缘起,均已陆续出场和交待。这五回中作者逐一介绍了事件原因,并使人物“聚齐”,采用戏曲的形式,来提示性地概括人物的命运和情节,传奇的特点便十分浓郁了。
另外,从《红楼梦》的叙述方式来看,作者采用了“展示”的方式,即通过直接描绘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把人和事如同戏曲那样呈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的幻觉中似乎直接目睹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场景,具有直接性和视象性。这种“展示”偏于动态的描写,作者的笔触总是围绕着人物的言谈举止而展开,人物的性格心理、相互联系、生活环境等等,都是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的动态描写加以表现的。由此看来,《红楼梦》的“展示”,具有鲜明的舞台特色,体现出一种浓郁的戏曲风格。
《红楼梦》是诗性化小说的典范。一般来说,诗化的作品是难以改编和传达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改编者从众多的意象中精选出“读《西厢》”、“葬花”、“焚稿”予以锤炼,进行舞台化的改造。这三个意象,都具有“审美化的寓意”。第一个寓意其自由美好的爱情,所以,营造的意境是欢快的;第二个是林黛玉悲惨身世的象征,所以,营造的意境是凄苦的;第三个是寓意其美好爱情的终结,所以,营造的意境是悲凉的。
中国的艺术,不管是诗、还是画、书法等,都讲究虚和实的结合,并且认为,真正具有艺术神韵的地方正在作品的空白之处。林黛玉从第三回“抛父进京都”到第九十七回“焚稿断痴情”,其间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断,其中有温馨的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有吟诗结社的欢快、嬉闹,有日常的吵嘴、使性子,更多则是郁结于心中的情感难以交流而产生的猜疑和伤感。改编本不可能对这些部分都做一番梳理和介绍,因此,很多情节只能采取虚化处理的方式,以求得宝、黛爱情故事的前后连贯。一般做法是,在适当时候,通过人物的唱词点出有关情节,观众借助对《红楼梦》已有的记忆填补上这些空白。
改编本对原作语言诗化的转化处理是很艺术的。不管是叙述、描写,还是人物的对白,改编者都是以诗性、简约、空灵的语言出之。这之间又有两种情况。第一、原作中只是一般的叙述、起过渡作用以引出下面的情节的语言,通过改编者的精心修撰、诗化处理,使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如贾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外孙女,百感交集,悲伤涌来。第二、原作已是诗意浓郁的语言,改编者一般略作剪裁、点染和锤炼,不但原滋原味地保存了原文的诗意,而且因用词别致,与原文有相映成趣之美。如宝玉和黛玉刚见面时的那段脍炙人口的对唱,即是如此。这些充满诗意的唱词都是从原文中林黛玉和贾宝玉诗意般的外貌描写中化出的,余香满口,锦心绣肠,确实是情景交融的绝妙好词。其它如“我与他若是今生没奇缘,为什么合一个心肝和一副肠?若是今生有奇缘,为什么隔一座高山隔一堵墙”、“只落得一弯冷月照诗魂”、“浊世难容我清白身”、“黄土垄中独自眠”、“姑娘啊,想你眼中能有多少泪,怎禁得冬流到春,夏流到秋”等都是如此。除此,改编者还动用了中国戏曲最传统的表现方法——幕后伴唱,或营造一种与人物情感、场景相协调的情感氛围,或弥补舞台上难以再现原作中的意境所出现的缺陷。
正是由于小说《红楼梦》与戏曲有着如此的渊源,因而从清代开始便有文人把《红楼梦》改编成戏剧作品,搬上了舞台。最引人注目的也是越剧红楼戏的复兴,不同的越剧团体,一代又一代越剧演员均在舞台、荧屏上不断演绎着一个个“红楼”人物形象,吟唱着一曲曲“红楼”悲欢离合。半个世纪以来,越剧《红楼梦》在戏曲舞台上长盛不衰,历经几代越剧演员的传承、发展、创新,成为了越剧舞台上乃至我国戏曲舞台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影响遍及海内外。
越剧“红楼”紧紧抓住小说中具有传奇色彩和明显戏曲特点的内容加以改编,使戏曲演出充分展示原著的精髓,形成经典。在越剧《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在贾府中的再续和那一场动人肝腑的爱情悲剧;看到宝黛共读“西厢”的心灵交融以及与封建礼教的抗衡;看到宝玉对戏子琪官倍受屈辱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其才华的惺惺相惜;看到大观园中的女儿们“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身心摧残和凄惨境遇;看到贾宝玉抛弃“通灵”,挣脱枷锁,走向白茫茫大地,赢得心灵干净的脱俗之举。在越剧舞台上呈现的这些场景,都紧紧围绕着小说《红楼梦》的主线展开,生动地演绎出了交织着错综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情感的戏剧故事,展开了人间仙境的不解渊源和生命轮回。浓厚的传奇色彩与典型的戏曲情节相结合正是越剧《红楼夢》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越剧在把小说《红楼梦》搬上舞台的过程中,除了保证其经典效果外,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创作条件的不断改变、群众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积极开拓进取,深入挖掘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剖析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着力于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贾府这个封建家族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越剧舞台上的“红楼”戏已经演过了半个世纪,在这过程中,一代代“贾宝玉”、“林黛玉”以及众多贾府人物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