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之声
2020-01-03
科幻,一面是不可磨灭的过去,另一面是超越现实的未来存在种种可能因此在选择配乐上就需要准确的判断方,才能让电影更加杰出。
电影离不开音乐的配合,音乐是电影美学的语言之一。好的电影音乐能将情感渲染到某种极致、营造极富空间感的氛围推动情节的递进,让剧情更显丰满。在瓦格纳的《莱茵河的黄金》第二章《众神步入英灵殿》的立体声环绕下,法鲨扮演的生化人大卫吐出两颗鸡蛋大小的异形卵放进胚胎库,他走进了休眠仓巡查着正在安然入睡的人们,一种不可逆转的悲怆就此展开,驶向寂静的深渊。这是2017年的电影《异形:契约》的结尾,再度揭露扮演着上帝角色的大卫狂妄冷酷、缺乏人性的一面。
音乐能让电影的节奏和意向更加具象,电影开场和结尾的配乐往往都奠定着影片的主基调,是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必要元素。1998年的灾难科幻电影《天地大冲撞》讲述了一颗大彗星对地球的“袭击”,为了避免灾难性的损伤人类展开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影片的开场是故事的序曲A DistantDiscovery,配乐带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旋律引导观众进入一场“演出”,随后一段男高音的歌声将视线从郊区观星地转入天文学俱乐部,悠闲听歌吃披萨的科学家发现了一颗不明飞行物;科学家仔细观测,危机逐渐显露,此时高歌缓缓落幕,配乐猛然变成了急促的弦乐,电影还未说出真实的事故是什么,但危机感不言而喻;科学家慌张地带着录像资料寻求帮助,行驶在黑夜的公路上,他不知道另一场灾难即将发生,随着车祸爆炸后短暂的平静得以出现。这段长达七分钟的开场,音乐铺的很满,没有丝毫喘息的间隙,就像突如其来的“毕德曼彗星”灾难,不可阻挡地朝着地球飞来。
詹姆斯.霍纳(代表作《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为《天地大冲撞》的配乐是他一贯具有的抒情性交响乐,既浪漫又悲壮。The Wedding舒缓升起,画面是青少年毕德曼和莎拉的婚礼,为了获得登上“诺亚方舟号”的名额,莎拉需要嫁给因为发现彗星而出名获得登船名额的毕德曼,尽管两人互相喜欢,但仍显稚嫩。在这场婚礼歌曲之下,除了莎拉的婚礼还穿插着总统踌躇的愁容、女主珍妮.莱纳播报暴乱事件的新闻以及女主母亲打扮自己等待死亡的准备..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一切都很平静地进行,外太空之中那颗“灾难之星”也在无声地逼近人类的家园。
灾害难以预料,未来不得而知,但科幻电影做的就是描绘一种“未来”。在科幻电影中,主题多会围绕宇宙、外星人、生化危机、机器人大战、自然灾害……电影配乐总会表现出飘渺、虚无、悬疑、惊悚等情绪和未来感、实验性、复古、现代性等艺术特征。不同类型的音乐塑造不同的科幻质感,有以传统的管弦乐、现代电子乐、古典音乐为主的配乐方式,也有以流行歌曲、复古情调、实验音乐等风格附和的配乐。科幻,一面是不可磨灭的过去,另一面是超越现实的未来,存在种种可能,因此在选择配乐上就需要准确的判断力,才能让电影更加杰出。
其中在电影配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1太空漫游》(1968)中的古典配乐就是一次绝好的选择,开创性的拓宽了好莱坞科幻片的配乐方向,使得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配乐不局限于傳统弦乐(例如约翰.威廉姆斯配乐的《星球大战》)和前卫电子(例如前卫爵士音乐家Gll Melle配乐的《人间大浩劫》)等注重科技感和时空差距的配乐方式,这两种音乐类型可以很好的配合太空歌剧、灾难片等科幻电影,却缺乏古典音乐的时空底蕴并不适用于某些特定题材的科幻电影。
古典音乐经过时间的淬炼,具有历史性和哲思感;当古典音乐碰上科幻电影,超现实空间似乎又多了一份优雅和迷离的气息。库布里克对于“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ramKhachaturyan的芭蕾舞曲《盖亚娜》等音乐的运用使得《2001太空漫游》的哲学意味更为深厚,这是真正具有启示意义的电影配乐之一。意大利知名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说“真正成功的电影可以让音乐获得-个极好的机会,被大众聆听。”通过科幻电影,古典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放大,如果《2001太空漫游》没有选择古典音乐做基调的话,那电影一定会稍显逊色。
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刚上映的境况和《2001太空漫游》近乎相似,凝重的叙事节奏和晦涩的主题不仅让观众看不懂,评论界也没有留下好名声。但如今这两部电影都成了电影史上最为靓丽的色彩,在科幻片百佳片单中名列前茅,并且《银翼杀手》在配乐上也同《2001太空漫游》一样具有启示意义。影片由“电子界的柴可夫斯基”希腊音乐大师范吉利斯制作,这位配乐大师“开创了电子音乐与电影配乐的崭新前景,奠定了所谓的未来太空音乐的发展”,NASA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星星,以表彰他在音乐上取得了杰出贡献。
金字塔式的Tyrell大楼、阴雨绵延的苍穹、破败嘈杂的闹市街头……《银翼杀手》构建了一个古旧的未来世界,颓废、潮湿、忧郁的景观、庸碌毫无生机的人类以及与命运奋力搏击的复制人同在一个赛博朋克空间冷漠相对。范吉利斯的配乐融合了合成器电子摇滚和新浪潮音乐,掺入了流行歌曲的元素,如电流滋滋滋地在每个人的大脑中扭动,残响无处不在。Blade Runner序曲中恰似雷声的鼓点一次又一次地重重击下,悠扬冷冽的音符漂浮在黑暗之中,警笛声时隐时现,电子乐的冰冷和疏离游走在这个满是阴霾的末日世界,时而蹑手蹑脚时而大摇大摆,散发着黑色电影特有的迷情气质也缔造出了超越时空的后现代末世情境。
《银翼杀手》的配乐明显不同于《2001太空漫游》的古典韵味以及《星球大战》的传奇色彩,范吉利斯和雷德利斯科特有意与前两者区分开,“我首先用电子乐器找寻和搭建曲子的基础结构,然后往上加我想要的管弦乐,定音鼓,木琴和打击乐等音色。我创作并非靠纸和笔写乐谱,更多的是依靠磁带录音机记录我所演奏的内容。一层一层的叠加尝试着不同的可能性,最后确定我想要的声音(范吉利斯)”。不带预设的想法去做音乐,一边看电影片段一边实时作曲,如同有机体一般生长,范吉利斯凭着感觉做成了《银翼杀手》的配乐。
在范吉利斯之后2017年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银翼杀手2049》上映了,故事设定在《银翼杀手》30年后,讲述了新一轮复制人和人类的命运之战。影片的配乐由“好莱坞配乐代言人”汉斯季默和音乐才子本杰明·瓦尔费斯联手制作。汉斯.季默的配乐风格糅合了电子合成器和传统器乐,为影片铺上了一层电子基调,也使用了一些范吉利斯原来的配乐,两部电影的结尾部分都用了TearsIn Rain。导演既希望可以保持对原作的尊重也希望调和出一种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觉。
1982年的《银翼杀手》和2017年《银翼杀手2049》相比,前者复古后者文艺,原作的深远意义后作无法企及,只用一场“大停电”作为过渡,重启之后又是一番新的轮回。“《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和原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数时候往往需要更加低调,而不是引人注目的,需要让配乐和画面融为一体,而不是一个突兀的存在。最终我们在寻找影片主旋律时(小马主题Horse Theme,配乐2049的2分13秒左右开始),只用到了四个音符作为核心。这四个音符不仅奠定了《银翼杀手2049》整个世界的基调,也可以说是打开整个配乐的钥匙。”本杰明·瓦尔费斯在采访中说道。
丹尼斯.维伦纽瓦本来是想让自己的老搭档冰岛配乐大师约翰·约翰逊来为《银翼杀手2049》配乐,也因为维伦纽瓦很喜欢约翰逊为自己2016年的电影《降临》的配乐。《降临》讲述了一群外星人降临到地球,与人类产生一系列误会最终学会了用语言沟通的故事,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影片的配乐清冷低沉,却不乏有柔软之处,如On theNature of Daylight(这首曲子也曾出现在《断线》《禁闭岛》等电影中)的弦乐,是片头曲也是片尾曲,淡淡的迷雾之间有着挥之不去的无解哀伤。
飞机盘桓在高空,铺垫着氛围感极强的单调音符,制造出了未定的弦外之音,意味着这场语言沟通过程的不确定性。语言学家露易丝是破解外星人语言之谜的关键人物,当她随着车队来到外星人的飞船里时,神秘的配乐响起来了,声场很辽阔、音质很空灵,又穿插了金属质感的杂音加深神秘气氛;露易斯的呼吸声和外星人所发出的声音相对,更显出气氛的凝重;人声和声和电子合成器的声音铺在一段关于“外星人为何来到地球”的讲解之中,暗含着人类内心的慌张和不安;《降临》的配乐一如其题,是下降到来的状态,却又处于悬浮和垂坠之间,有对未知文明的疑惑,对语言和时间的深切思考,也有一种“大地在颤动”的自然之声。
约翰逊和维伦纽瓦合作时早早地参与了影片的制作走进片场和剪辑室,基于剧本和拍摄情况进行了音乐的制作,他们的合作方式是越了解越贴合。《降临》里约翰逊和维伦纽瓦的合作虽未能延续到《银翼杀手2049》之中,不过也是一个未尝不可的結果。科幻电影的配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新的思考和锋芒,如《第五元素》(1997)《黑客帝国》(1999)《皮囊之下》(2013)《信条》(2020)等电影的配乐。不同风格的配乐大师创造不同质感的电影音乐,给到电影可以呼吸的气孔,对于每一部电影来说找到可以相呼相应的配乐是难得的结果,但只要配合上了便会发挥出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