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烂泥滩” 迈向新生活
2020-01-03党硕
党硕
十月的涵江村,青贮玉米籽粒饱满,牛羊膘肥体壮,人们忙着收割庄稼,腌制饲料。
涵江村原名“烂泥滩村”,位于宁夏西吉县偏城乡东南5公里处的山坳里,3条沟壑交错勾勒出村庄轮廓,7个自然组在沟畔、山坡上有序排列。
4年前这里还是一副憔悴模样。
“2017年之前,涵江村因山高、路陡、无水,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贫困发生率超过18%,是名副其实的‘烂泥滩。”涵江村第一书记秦振邦说。
近年来,涵江村借扶贫政策和闽宁对口帮扶东风,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种草养畜,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短短几年,把一个困中之困、贫中之贫的烂泥滩村变成相对富裕的村落。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9870元,比2016年增长了7070元,村党组织由一星级提升为四星级党组织。
“9月27日,西吉县发布2020年脱贫人口公告,其中涵江村仅剩的13户24人全部脱贫退出,标志着涵江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8.2%降为零。”涵江村第一书记秦振邦开心地说,“这一天,对涵江村村民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
这几年,涵江村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烂”字着手激发内生动力
“村里问题多,上访严重,生活在大山深处,看不到希望。”2017年初,秦振邦被西吉县委派驻偏城乡烂泥滩村担任第一书记,来到村部时,只见大门紧锁,院子里长满蒿草,鸟雀垒窝,办公档案空白。
“全村农业户籍人口423户16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75人。”秦振邦走访发现,由于贫困,大多数村民外出谋生,村里常住户只有123户502人。
“精准扶贫不养懒汉,给金山银山不如转变观念,给票子不如换脑筋。”秦振邦立足村情,决定从“烂”字着手出谋划策,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7年年初,涵江村争取闽宁对口帮扶示范村建设资金100万元,同时捆绑农业农村、交通建设等项目资金,用于修建村综合服务中心。
“建设服务中心,村民看到了久违的改变,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涵江村新村部建成投入使用第一天,村委会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敞开大门邀请全体村民共同商议大事小情,建立村民微信群,宣传惠民政策、培训致富项目,张榜公示各种评选结果,接受大家监督。
“让群众全程参与精准脱贫全过程,不仅提高了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还增强了村‘两委为民服务能力,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秦振邦趁热打铁,因地制宜推出“党建+金融+产业”帮扶模式,提出的“强组织亮新村、以金融兴产业”的脱贫新思路。
“秦书记说到村民的心坎上,想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了。”今年73岁的建档立卡户苏维俊曾担任过涵江村党支部书记,对秦振邦的所作所为尤为赞赏。
涵江村通过采取一系列提振精气神措施,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大增,全村呈现出“人人谋发展、戶户要发展、全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从“难”字入手发展致富产业
农村脱贫致富,党建引领是核心,产业发展是关键。
“没有产业,一切都是虚的。”涵江村在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从“难”字入手,拔穷根;在产业上下功夫,挖掘 “造血”潜力。
“涵江村5200多亩耕地全部是由3条沟形成的山坡地,没有一亩平地。村民以种植小麦、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主,靠天吃饭,农作物没有保障,遇到大旱,温饱都是问题。”
发展什么产业,产业如何发展?
“养牛养羊收入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小,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向发展养殖业倾斜,种的粮食作物够吃就行,剩下的土地多种青贮饲草,保证牛、羊有草吃。”秦振邦深入调研后,带着发展的账本,动员家家户户发展草畜产业,“养1头基础母牛,通过母产母,3年变成5头牛,比种植粮食强。”
贫困户发展产业,需要资金支撑,但是涵江村村民贷款较少,无法满足养殖业发展需求。尤其在2016年之前,涵江村村民贷新款还旧账,从银行拿回来的只是纸条。
“到金融机构查询,村民已经贷款,不能再贷。”就此问题,秦振邦一边和村民协商清还旧款,一边争取人民银行西吉县支行支持,在政策范围内增加贫困户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增量。
2017年,涵江村建档立卡户金融扶贫贷款达到570万元,户均贷款达到6.47万元,养殖示范户贷款增加至10万元,扶贫贷款覆盖率91%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种、养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得到金融扶贫资金支持,涵江村探索建立“党建+金融+产业”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并以“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为突破口,推动草畜产业发展。
建档立卡户马智才从银行拿到贷款第一时间,购进5头基础母牛,当年产了3头牛犊,至第二年变卖收入4万元。尝到养殖甜头,他又贷款5万元,增添5头基础母牛。就这样滚雪球发展,马智才从最初2头耕牛发展到现在的70头牛,养羊80只,种植草料100多亩,年保守收入30多万元。
“大家体会到养牛的好处,看到了希望,逐年扩畜增量。”如今,涵江村牛存栏量由2017年年初的88头增加至900多头,羊存栏量1200余只,养鸡2万余只,种植玉米4200多亩,实现了养殖产业全覆盖,户均养牛7头、人均2头以上,户均种植青贮玉米20多亩,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产业“造血”。
紧接着,涵江村根据产业发展,不断调优产业结构,种植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料作物,建菊芋种植生产基地、艾草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户稳定增收。
从“基”字出发改善民生福祉
“2016年之前,道路难行,老百姓养毛驴驮粮食、驮水吃。”马智才回忆,当时村里没有网络信号,大多数村民没有手机,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生活用水是泉水和沟道水。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出行靠走、说话靠吼”成为涵江村早期的村情。
随着产业发展,逐渐富起来的涵江村,从群众最关切的基础设施抓起,打造适宜村民生存、生产、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2017年,涵江村借助示范村建设契机,建网络、客车招手站、文化广场,通自来水、广播电视、农村客车,在路边植树造林,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改变村容村貌。
“光伏路灯建成使用,让多年来夜晚漆黑的小山村亮堂起来,村民心里也亮起来了。”苏维俊说。
用了两年时间,涵江村7个自然组实现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互联网,村里建起了村级幼儿园、光伏发电站、电信基站、综合服务中心、村金融便民服务站、农村电商,一切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实现了农户安全饮水达100%,安全住房全覆盖、网络全覆盖、太阳能光伏路灯全覆盖。
村民富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人的精气神更足了,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涵江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优化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环境建设,对136处危房、危墙进行了无补偿拆除,美化公路两侧墙体,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民族团结、村规民约等新时代文化墙,建成村史馆,形成整洁有序、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效果。
2018年,为纪念福建省涵江区对口帮扶,烂泥滩村更名为涵江村,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
如今,涵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村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脱贫致富走在西吉县前列,一幅“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美丽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