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梦想 泽被后世

2020-01-03剡文鑫

宁夏画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西吉县水源葫芦

剡文鑫

8月的西吉县,青山滴翠,绿草如茵,山川竞秀。

为了绿色梦想,西吉县干部群众改山治水、植树造林,用智慧和汗水在黄土地上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吉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四个一”林草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如今,西吉县林业用地面积从20世纪末的36万亩增加至137.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5%上升到17.02%,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得以提升,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局面。

绿色,已成为西吉县发展的底色。

播绿月亮山 筑起永续梦

走进月亮山,迎着习习凉风登高远眺,目之所及皆尽翠绿。“早期月亮山是牧场,山上牛羊驴骡成群,看不到一棵树。”月亮山林场第一任场长张振回忆说。

月亮山是西吉县中小河流的发源地,孕育了葫芦河、清水河和祖厉河3条黄河支流。20世纪80~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月亮山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3条河长期断流。

1998年,西吉县实施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

“树坑铁锹、铁镐挖不开,就用电钻破石松土,坑挖好后填土栽树。造林队员背着树苗,一手拿铁锹、一手拎着电钻,翻山越岭植树。特别陡的山坡没有道路,为了运送树苗,造林队员手脚并用在山坡上挪行。”现任月亮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怀中说起早期造林的艰难场景,依然唏嘘不已。

就这样,当地干部群众年复一年,相继圆满完成月亮山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项目等工程,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生态逐年改善,水源涵养功能日益提升。

2013年,西吉县加大月亮山生态建设力度,启动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工程,规划在月亮山及外围营造水源涵养林20万亩,总投资6.93亿元,分3年完成;当年完成造林7万亩,投资1.2亿元,栽植各类苗木670多万株。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建设,月亮山累计栽植云杉、桦树、丁香等各类苗木千万株以上,累计投入人力百万人次。

如今,月亮山区域林木茂盛,断流多年的小河出现涓涓流水,水源涵养区蓄水量每年增加787万立方米,森林保土蓄水能力增加70万吨,长远有效解决了西吉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形成了一个面积约800平方公里的高山“绿岛”。

“曾经风吹尘土满天飞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月亮山已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一度绝迹的野生动物陆续现身,生物链逐渐形成。”张怀中说。

今年,西吉县重启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面积3万亩,栽植云杉等各类苗木300万株,总投资1.1亿元,进一步提升月亮山水源涵养能力。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计划在月亮山及外围区域建设10万亩水源涵養林,总投资约4亿元。”西吉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永平介绍,月亮山水源涵养林项目建成后,作为宁夏南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效应将充分发挥,区域内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将大幅提高,涵养水源能力稳步提升。

疏浚葫芦河,重铺富民路

驱车沿葫芦河前行,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芦苇、菖蒲、水葱、黄花鸢尾等植物一簇簇装扮着河道,水鸭、鸳鸯成群嬉水觅食,悠然自得。随着葫芦河生态恢复,百里河道成为鸟儿乐园,吸引南来北往的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葫芦河流域面积占西吉县总面积的67.6%,从月亮山至出境断面全长约97.3公里,是两岸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河”。早期的葫芦河水清、河畅、岸绿,沿岸群众种地都用葫芦河水灌溉。

西吉县水务局防汛办主任王军合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葫芦河沿线机井增多、地下水位下降、河道乱挖滥采、上游植被破坏,葫芦河一度出现断流,从长流水变为季节性河流。

沿线淀粉厂、住户向河道直排生产生活污水、倾倒垃圾,无节制采砂,让本已遍体鳞伤的河道雪上加霜。2010年,西吉县将葫芦河治理列入议事日程,先后实施了葫芦河上游和县城段综合整治,通过封山育林、骨干坝加固等措施,无节制开发、违建等乱象得到遏制。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2017年,西吉县决定对葫芦河动“大手术”,投资2.52亿元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修建防洪堤、疏浚河道、铺筑巡护道路、建格宾网护坡、生物护坡;建成湿地绿化220万平方米,配套建过水路面、生产桥、挡水墙、壅水坝、泄洪涵、跌水等设施,确保河水畅通、清流无阻。

“同时关停了沿河78家有污染的厂矿企业,新建污水处理厂4家、污水处理站3座,拆除违章建筑3600平方米,关闭排污口9个,整沙坑、疏浚河道49.4公里,从源头确保河道清洁。”王军合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西吉县治理葫芦河不走寻常路,打破常规治河模式,遵循规律大胆创新,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水里岸上统筹推进,打破中小河流以防洪为目标的单一治理模式。

“在河道内自夏寨水库至玉桥出境段,以防洪堤为主线,实施疏浚、控污;河道外在将台堡镇和兴隆镇新建2座5000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实现岸上污水达标排放,突出生态治理成果。”王军合说,通过河里的问题岸上治,保证了清水长流。

将台堡镇污水处理厂自2017年10月建成投产以来,日处理将台堡镇、马莲乡两个乡镇的生活污水700多吨,确保周边村组污水无一“漏网”。“污水经化学、物理和生物处理后,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方博说。

同时,西吉县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让河水在境内的行程周期由原来的1周延长至4周,并通过阳光照射、生物吸附、土层砂层过滤,不断降低氨氮含量,使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四类水质以上。

如今,葫芦河再现水清、河畅、岸绿的美景,葫芦河流域15万亩冷凉蔬菜受河水润泽,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河道变美景,清凉凉的河水又回来了。”兴隆镇单家集村的马玉虎感慨道。

“四个一”工程,打造生态样板

从西吉县城驱车出发,沿着葫芦河向南行驶约40分钟,抵达兴隆镇下范村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基地里一行行苹果树修剪整齐,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下范村地处葫芦河川道腹地,海拔低、土壤灌溉条件好,当地群众有多年种植苹果的经验。但由于品种老化、管理不善,苹果种植未形成规模。

2019年8月,下范村“两委”开始谋划,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按照“合作社主体投资、村集体股份投资、主管部门项目投资”的方式集资700万元,建成矮化密植苹果试验示范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每亩每年以600元的价格流转,共涉及144户。”下范村党支部书记马志雄说,流转户从2025年开始参与合作社盈利分红,每亩分红2000元以上。此外,农户可以到基地务工。果树将于2023年进入盛果期,按照每亩收入1万元计算,基地年收入可达500万元以上。

下范村是西吉县发展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的一个缩影。

2020年是“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提质扩量的关键之年,西吉县因地制宜完成400毫米降水线区域造林绿化、村庄道路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农田防护林带、旅游环线建设13.77万亩;围绕黄土丘陵区、土石质山区、葫芦河川道区,完成“四个一”林草产业建设44万亩,建设6000亩示范园1个,500亩以上的推广示范点43个。

在“四个一”工程建设中,西吉县突出特色,按照种出产业、种出风景、种出财富的思路,围绕城市和农村布局,形成“一街一品”“一园一景”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实现山绿民富高质量发展。

全域治理,创共赢格局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00年,西吉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为了打好这场生态建设持久战,西吉县从顶层设计部署到由点及面落实,一盘棋统筹,精准施策。围绕环县城南北两山、东北部生态屏障和中西部生态极度脆弱区3个重点展开。以流域为单元,按照“山顶生态林戴帽,山腰优质牧草系带,山脚机修梯田穿裙,地埂林镶边,山底骨干坝穿靴”的思路,科学规划。

西吉县山地多、旱地多,植树造林难度大。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自然资源部门探索出保水增墒的“16542”“16543”、大鱼鳞坑高标准集流整地模式,将旱作径流林业技术应用在生态建设中,根据地质条件分片区“因地栽植”。

“在东北部土石山区营造以沙棘、山桃、落叶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在中西部黄土丘陵区营造以山杏、山桃、杞柳、柠条为主的水土保持林。”王永平说,“苗木采购注重源头质量把关,苗木栽植严格按照泥浆蘸根、截杆深栽、覆膜套袋的技术进行,让有限降水得以充分利用,保障苗木成活生长。”

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西吉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治理,与农田建设、生态移民、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封山禁牧等相结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体。

“累计机修农田65万亩,维修林区道路156公里。”王永平介绍,“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进而反哺生态环境,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2000~2018年,西吉县累计兑现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折合现金14.3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享受2520元,退耕农户人均享受5590元,稳定增加了退耕农户的家庭收入。

进入新时代,西吉县继续守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补植补造、培育后续产业。2000~2006年栽植的山毛桃、山杏等树种已进入盛果期,年产值达2000万元;30万亩优质牧草可增养家畜近30万羊单位,产值达8700多万元,户均达1794元。

如今,西吉县的生态建设已进入良性循环,百分之百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128.45万亩,土壤侵蚀模数降为每平方公里2700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0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山变绿、水变清。

旅游富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西吉县造林种草、固水防风、复耕梯田、种植果园、搭建牛棚、开办民宿……立足自然风光、革命遗址等地方特色旅游資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奋力奔向“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之路。

据西吉县文化旅游广电局负责人介绍,西吉县以将台堡纪念园为核心,以红军寨、单家集为点线把红色研学、红色体验与红色拓展有机结合,打造了红色文化体验区,依托游客中心植入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和电商扶贫平台,使之成为研、学、游、售一体化发展的文旅融合模式;通过嵌入文化大院、乡村科技馆、提供特色餐饮等方式,形成了以龙王坝为代表的吃、住、行、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民俗民宿文旅融合模式;将金山文化园、乡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署辉文化大院等有代表性的文化大院、非遗工坊列入乡村游、民宿游线路,带动文旅产品产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部分图片由西吉县委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西吉县水源葫芦
试述西吉县引进“宁薯17号”及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成效
水源探测器
葫芦瓜
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西吉县土壤侵蚀评价
宝葫芦
水源头
画葫芦
寻找水源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