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IWA 26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思考
2020-01-03殷格非贾丽王伟
殷格非 贾丽 王伟
2015年,GB/T 36000社会责任指南(以下简称GB 36000)国家标准发布,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统一指导。然而,GB 36000应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企业(组织)将GB 36000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其管理体系的过程面临挑战,存在“懂社会责任(GB 36000)的不懂管理体系、懂管理体系的不懂社会责任(GB 36000)”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共发放超过137万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获证组织超67万家1,有大量组织包括企业按照国家/ISO相关标准建立起相应管理体系,同时熟悉GB 36000/ISO 26000的组织也有数以万计。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量管理体系使用者应用GB 36000,阻碍了社会责任标准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本文重点就企业将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应用的核心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国际解决方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WA 26,提出解决思路。
一、GB 36000大规模应用面临挑战
一是GB 36000标准应用和管理体系紧密相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张皮的问题。GB 36000 (包括ISO 26000)应用的核心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日常运营管理中。然而,很多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独立工作开展,在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后,发现社会责任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依然是各自为政,没有融入到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难以形成社会责任工作的长效机制。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人员往往对GB 36000中强调的社会责任原则、利益相关方管理思维方法、7项社会责任核心主题及相应的议题非常熟悉,对企业的相关管理体系及机制却不太了解,不掌握将GB 36000的原则和内容与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既缺乏相关的经验借鉴,也缺乏相关的工具提供参考和帮助。这就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无法有效在管理体系中得以体现,出现“懂社会责任的不懂管理体系”,造成社会责任工作与公司相关管理体系两张皮的问题。
二是企业实际存在的众多管理体系与GB 36000的对接运用缺乏技术上的桥梁。GB 36000提供了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实践指南,其核心内容是7项社会责任主题及下一级的31项议题。而管理体系标准按照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的基本逻辑,支持企业策划、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两者的逻辑差异较大。现有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从管理体系的角度看,均是按照管理体系七要素的逻辑展开;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则与社会责任某个或几个主题或其议题紧密相关。然而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熟悉管理体系的人员往往对社会责任缺乏了解,不了解将利益相关方管理思维和方法、社会责任主题和议题在管理体系中应用的方法,出现“懂管理体系的不懂社会责任”,带来体系管理工作者难以主动发挥其管理机制优势应用GB 36000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IWA 26的借鉴价值和存在问题
GB 36000由ISO 26000转化而来。实际上,很多国家在应用ISO 26000过程中存在与我国类似的挑战,也探索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国际研讨会协议文件IWA 26:2017 在管理体系中使用ISO 26000(IWA 26:2017 Using ISO 26000:2010 in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IWA 26)。IWA 26的核心思想是,在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与ISO管理体系标准方法上寻求逻辑关联,来促进ISO 26000的使用,从而改善组织社会责任行为和绩效。这个桥梁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2年颁布的关于所有ISO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体系标准高层结构(HLS)。
一方面,IWA 26为基于ISO管理体系标准高层结构的管理体系使用ISO 26000提供了指导,其实质是为ISO 26000引入管理结构,通过将社会责任指导与管理体系方法结合起来,增强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例如,在ISO 26000第四章社会责任原则中,有六个原则(即担责原则、透明度原则、道德的行为原则、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与高层次结构中对组织及其背景(HLS 4.1)的理解相对应;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原则则与高层次结构中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HLS 4.2)相关联。在ISO 26000第五章认识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中,ISO 26000认识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的辨识和参与与高层次结构中组织的环境(HLS 4)有明确的对应。根据HLS,进行环境分析以了解组织及其环境,了解有关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基于此,必须重新界定管理体系的范围。在ISO 26000第六章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中,组织治理与高层次结构中的运行(HLS 8)以及领导力(HLS5)相关联。而其他六大主题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与实践、消费者以及社区参与和发展则与高层次结构中策划有关,与运行策划和控制(HLS 8.1)相对应。在ISO 26000第七章社会责任融入组织中,社会责任融入组织与ISO管理体系标准中嵌入的PDCA周期/方法相一致:包括HLS计划HLS 6,支持HLS 7,运行HLS 8 ,绩效评估检查HLS 9,改进HLS 10。如其中的尽职调查则与高层次结构中计划策划(HLS 6)相关联等。
另一方面,IWA 26将ISO 26000整合到管理体系标准高层结构中,运用管理体系标准高层结构要素步骤,通過结构化管理系统方法,改善组织社会责任行为和绩效。组织的环境分析(HLS 4.1/ 4.2),如通过对原则的识别和评估(ISO 26000第四章),社会责任认识和利益相关参与(ISO 26000第五章)和社会责任主题(ISO 26000第六章),组织的特点和社会责任(ISO 26000第七章)来扩展管理体系的内外环境分析因素。领导力(HLS 5),如在领导力与承诺方面通过认识核心主题和相关社会责任议题(ISO 26000第五章2.2)、组织治理概览(ISO 26000第六章2.1)和原则与考虑(ISO 26000第六章2.2)以及设定组织的社会责任方向(ISO 26000第七章4.2)在领导力的相关方面纳入社会责任课题。计划(HLS 6),如在策划计划过程中处理风险和机遇方面,考虑尽职调查(ISO 26000第七章3.1)和决定组织的重大核心主题和议题(ISO 26000 第七章3.2)。支持(HLS 7),如在资源安排方面将社会责任融入治理、制度和程序中(ISO 26000第七章4.3),包括社会责任问题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支持实践(HLS第7节),如认知和沟通。运行(HLS 8),在运行计划和控制方面,考虑ISO 26000七大主题,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与实践、消费者以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绩效评估(HLS 9),如在内部评审方面考虑监控与社会责任(ISO 26000第七章7.2);在管理评审方面,考虑评价组织的社会责任进展和绩效(ISO 26000第七章7.3)等。改进(HLS 10),在不符合以及纠正行动中提高数据与信息采集管理的可靠性(ISO 26000第七章7.4);在持续改进中考虑改进绩效(ISO 26000第七章7.5)。2
IWA 26发布三年多来,对企业包括组织中懂社会责任的管理者和熟悉企业管理体系的两类工作人员都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ISO 26000作为社会责任与可持续性领域针对所有组织、最基础、最通用的国际标准,其核心原则和七大主题缺乏对特定行业社会责任实践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无法完全满足各行各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特定需求。企业在应用IWA 26时,与其相关且重要的社會责任议题、所需优先重点关注的事项及其应对方法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或领域的不同而会存在较大差异。除了“管理体系”这一重要技术因素外,还应该特别考虑“行业或领域”的差异性,即自身所在行业或领域的社会责任特性。这在IWA 26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将IWA 26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可以通过修改采用3的方式将IWA 26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
第一,保留IWA 26核心结构及内容。
转化的国家标准应保留IWA 26核心结构及内容,充分借鉴IWA 26提供的针对ISO 26000用户的关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南、针对管理体系标准用户的关于ISO 26000的指南、综合管理体系与ISO 26000的指南,通过管理体系方法与社会责任指南的协同效应,增强组织的社会责任绩效。
第二,针对GB 36000与ISO 26000的差异进行调整。
GB 36000是对ISO 26000的修改采用,与其存在的技术性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4:
一是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附录B(本标准与ISO 26000:2010章条编号变化对照一览表)和附录C(本标准与ISO 26000:2010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一览表)。二是删除了不适宜在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相关技术内容,如“7.8 自愿性社会责任倡议”等。三是调整了与“社会对话”有关的技术内容并增加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民主管理”。四是调整了“国际行为规范”和“人权”的社会责任原则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内容。五是调整了有关“结社自由”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内容。六是增加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与“反腐败”有关的技术内容。将IWA 26转化为国家标准时需要针对以上技术差异进行调整。
第三,研究并补充示范性行业或领域社会责任特征及特定议题。
应基于GB 36000所述的社会责任议题,结合当前与社会责任有关热点和难点的行业或领域,以及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面的典型代表性,选取部分典型行业或领域作为示范,研究示范性行业的社会责任特征,给出社会责任特定议题及其实施建议。对于其他行业或领域,组织可参照这些示范性行业或领域的案例,基于GB 36000,进一步细化其所在行业或领域的社会责任特定议题。这样能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增强标准使用的技术指导性。
参考资料:
1.全国认证认可信息服务平台(http://cx.cnca.cn/CertECloud/statistics/intoStatisticsIndex)
2.权威组织酝酿新标,或影响数十万企业|ISO 26000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https://www.sohu.com/a/153124705_370262
3.GB/T 20000.2-2009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MOD,ISO/IEC Guide 21-1:2005)中规定了三种采用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一是等同(identical),代号为IDT,即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完全相同,仅包含最小限度的编辑性修改;二是修改(modified),代号为MOD,即存在技术性差异但对差异进行清楚标识并解释理由,对于结构的调整做出了清晰比较,仅包含允许的编辑性修改;三是非等效(not equivalent),代号为NEQ,此类不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4.陈元桥.社会责任系列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