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英文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

2020-01-03徐晓华何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2期

徐晓华 何萍

[摘 要] 随着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要求的日益提高,高校纷纷开设全英文课程。针对大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提出了设计具有渐进难度的教学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借鉴更深度学习的框架,帮助学生从课堂中进一步习得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可以被迁移到其他学科领域,并应用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关键词] 全英文课程;研究性课程;更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2-0104-02

一 全英文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挑战

随着我国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现代化社会越来越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的大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而言,使用全英文教学更是势在必行,因为现在的编程语言几乎都是用英语编写的,它们的帮助文档、使用说明等都是全英文。尽管有一些汉化的文档,但由于翻译人员水平的良莠不齐,英语和汉语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有些翻译的内容不知所云。因此,采用全英文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第一手的,最准确和最权威的学习资料,并有助于他们在程序设计过程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核心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从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扩展为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把全英文教学[1]与研究性教学[2,3]两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师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挑战。首先,专业教师要具备选择适合中国学生的全英文教材,撰写全英文教学大纲,设计全英文教案、课件以及实验设计等,还有具备优秀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及互动性。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高层学习能力,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启发性,重视思想的启迪和方法的迁移性。与此同时,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 全英文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针对前文所述的全英文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三个挑战,我们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三方面来探讨全英文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

(一)全英文教材和授课教师的选择

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全英文教学需求,我们选择由国外华人教授所著的全英文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目。由国外华人教授所撰写的全英文书籍具有英文通俗易懂,在思维习惯上更接近中国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被中国学生所接受。另外,由国外教授撰写的教材一般还有对应的辅助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学生在课外继续全英文学习。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我们在专业教师中选择具有英语国家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全英文授课。

(二)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础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设计具有渐进式难度的教学案例,即把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单个考核目标扩展为多个具有渐进难度的考核目标。如果教学案例的设计只是一味偏向于基础好的学生,那可能会让基础差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破罐破摔的现象。但反过来,如果一味偏向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又可能会让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减少课堂投入等。因此,教师应把教学案例中的知识点划分得更加细致,按照划分后的知识点难度,设计具有渐进式难度的学习任务,从而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练习时都能根据自己所在的基础层次,得到积极的反馈,同时也能从不能完成的阶梯任务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培养其进一步探索的精神。除了设计阶梯难度的教学案例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学习投入。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举手提问,教師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便有的问题不在当堂的授课内容范围内,教师也应该肯定他对课堂的积极投入,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度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高层学习能力,教师就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启迪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易于把教学目的简单定位于知识点的传授上,而非激发学生对所学科目(如程序设计)的兴趣,教授学习编程的方法,锻炼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培养其学术思辨能力。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认知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是重要的并沉浸于其中时,才能学到更多。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名为更深度学习(deeperlearning)的框架[4,5],它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沉浸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中,要求他们寻求并获取新知识,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知识。该学习框架要求学生掌握六项不同层次的能力,从低到高分别为:(1)掌握核心学术内容;(2)批判性思考并解决复杂问题;(3)协同工作;(4)有效沟通;(5)学习如何学习;(6)培养学术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帮助学生获得低层次的学习能力,如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前文所述的设计渐进难度的教学案例,则可以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将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他们第二层次的能力。

然而,要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能力,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更广泛的有意识的学习行为。对于程序设计课程而言,布置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它们要求学生必须承担责任,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任务,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并判断这些策略的运作情况。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应要求他们判断自身所面临的困难类型,选择适当的策略来解决困难,并继续朝着他们的学习目标前进。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结构可以磨练学生与他人达成共同的目标,参与必要的自我反思,培养协同工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便在他们的一生中继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若干个项目,让他们以3~4人的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要做的题目。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由学生主导,教师在必要时给出建议。当项目结束后,各组以答辩形式报告自己项目的完成情况,并上交项目资料。最后,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按照表1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项目文档和答辩中所反映出来的六项能力,进行综合打分。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由学生监督和指导自己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在克服项目中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逐渐培养起对学业的积极态度和对自己的信念。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学术毅力,促使他们相互合作,寻找克服障碍的解决方案。一旦学生拥有了强大的学术思维能力,他们随时都会努力学习并坚持面对困难。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即使在其他学科领域,也能完成有效的知识泛化和知识迁移。

三 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全英文课程,如何面向全英文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全英文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三个挑战,进行了教学实践的探讨,提出了设计渐进难度的教学案例来激发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借鉴国外更深度学习的框架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高层学习能力。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复杂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协同工作和有效沟通,进而学习如何学习,最终形成系统的学术思维。

参考文献:

[1]牟鹏,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学的现状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7(9):99-104.

[2]董增文,邓晓华,张华.研究性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4-167.

[3]周序,张祯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性教学?——关于“一流教学”建设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9(6):131-137.

[4]Pellegrino,James W.,and Margaret L. Hilton,eds.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M].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3.

[5]Monica Martinez,McGrath,Dennis,Deeper Learning: HowEight Innovative Public Schools Are Transforming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New York: The New Press,2014.

(責任编辑: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