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色彩应用研究
——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0-01-03朱奕婕蒋锐
朱奕婕 蒋锐
1 公园概况及功能分区
1.1 公园概况
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总面积22 971.65 hm2[1],其中湿地面积21 989.70 hm2,湿地率为95.73%。规划范围北至新环湖公路,东、南、西以《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确定的抚仙湖最高水位线1 723.35 m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 m控制线划分。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云南省2015年唯一获批准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实现抚仙湖Ⅰ类水质的保护,保障珠江源头水生态安全,有利于为高原湖泊物种保护、构建高原湖泊湿地保护与利用提供典型示范[3]。
湿地公园规划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含湖滨带草甸群落、水生群落和人工湿地群落三大类型湿地植被群落,有维管束植物87科220属304种,兽类5目9科14种,鸟类18目38科134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等17种),两栖爬行类2目7科16种,鱼类7目14科43种,包括抚仙金线鲃、抚仙高原鳅、抚仙四须鲃、鱇浪白鱼等12种抚仙湖特有鱼类。
1.2 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包括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分区。保育区主要围绕抚仙湖湖体,占规划总面积的94.27%,规划通过开展水系水质、栖息地保护工程和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重点保护水生态安全、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重建区主要为抚仙湖湖滨带、出入湖河流等区域,通过水体修复、植被修复等,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出入湖河流水质及湖滨带水源涵养能力,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宣教展示区结合现有人工湿地等资源进行集中和分散布设,规划结合高原深水湖泊研究中心开展室内宣教展示内容;合理利用区结合现有旅游景区、农田等开展湿地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将湿地生态旅游与宣教展示相结合,构建寓教于乐的建设内容;管理服务区为规划湿地公园管理局、游客服务中心等,保障湿地公园的日常管理、接待和服务内容,并作为人流集散和对外宣传的窗口[4]。
2 湿地公园的植物色彩应用
2.1 植物色彩
景观色彩包括动植物色彩、水体色彩、建筑小品色彩、道路铺装色彩、地形山石色彩等。湿地公园主体是植物,因此植物色彩为湿地公园色彩的主要来源[5]。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运用了大量乡土植物,如荷花、睡莲、泽泻、狼尾草(图1)、西南文殊兰、冬樱花、唐菖蒲、柳叶菜、朱唇、千屈菜、马鞭草、蟛蜞菊等,以营造湿地公园“四季色彩斑斓”的乡土湿地景观。
恰当的色彩运用能突出湿地公园特色,提升景观层次感,给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湿地公园的植物色彩可分为四个色系:红色、白色、蓝紫色和黄色(表1)。
1. 小路边的狼尾草
2. 红色花田
红色是植物运用最多、面积最大的颜色(图2),它象征着热情、浪漫、活力,与绿色基底形成鲜明对比。湿地公园入口处的花田种植百日菊和千穗谷,其营造的热烈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浪漫花田成为湿地公园热门景点之一,不少新人慕名前来拍摄婚纱照。在湿地旁种下遍地的雄黄兰、山桃草、朱唇,琳琅满目的点点红色给湿地公园增添了朝气。
白色代表素雅、纯洁,特有的调和作用使其与绿色完美融合,虽运用不多,但恰到好处。水鬼蕉盛开在路旁、岸边及墙角,给炎炎夏日带来一抹清凉。狼尾草在湖岸边随风摇摆,跳跃的白色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衬,使湿地公园拥有轻盈而灵动的美。
表1 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代表植物名录
3. 小山坡的马鞭草
4. 鼠尾草的幽蓝
5. 狼尾草与雄黄兰搭配
蓝紫色象征幽雅、神秘、恬静,是湿地公园的副色调。梭鱼草和再力花在净化水质的同时,给水景增加了鲜有的蓝紫色,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开满小山坡的马鞭草营造幽静氛围(图3)。
黄色明亮轻快,给人带来希望,湿地公园内点缀的金黄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盛放的金鸡菊和黄冠菊展现了公园的勃勃生机。蟛蜞菊开放在岸边、路旁,营造了清新而欢快的氛围。
2.2 色彩与季相
植物有花果期的不同,也有随着生长与季节变化带来的叶色改变。将植物色彩与季相结合考虑规划,根据不同季相特点配置相应花果期或叶色变化的植物,可以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赏。
春天是百花争艳的季节,将红色与粉色作为主色调,黄色为副色调,热情而明亮的暖色调与万物复苏、生机活力相得益彰。炎炎夏日以清爽、幽静的蓝紫色和白色为主色[6],配以黄色,使景观氛围清新而有活力(图4)。秋季是叶子的主场,落羽杉、池杉等秋色叶树种作为湿地景观的重要乔木,构成了红、橙、黄主色调,营造温馨的氛围。冬天将常绿树种搭配美人蕉、夹竹桃等各色花朵,再配以乡土树种冬樱花,让湿地公园充满色彩的浪漫,不再萧条。
2.3 色彩的搭配
不同色彩的搭配,可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色彩搭配包括色彩调和及对比。色彩调和有利于呈现景观的整体感与局部的色彩变化[7]。湿地公园的植物色彩基调为绿色,主色是红色,副色为蓝紫色,运用色彩调和可将所有颜色整合在一个画面中,统一且有变化。如湿地公园内狼尾草的紫色和雄黄兰的红色互为邻近色(图5),柔和而和谐,搭配在一起热情而高贵。在不影响整体色调的前提下,公园局部点缀的黄色和白色使游客眼前一亮(图6),让湿地公园的植物色彩和谐而不单调。
色彩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四个方面。除了红色和绿色的对比,植物色彩搭配较少使用对比强烈的互补色和对比色。将高明度色彩的植物放在醒目位置,背后搭配明度较低的植物,可丰富色彩景观层次。如紫色马鞭草簇拥着明度相对较高的雄黄兰,红色花朵被衬托得更加绚烂明亮,同时延伸了景观层次。或将上层高明度植物搭配下层低明度植物,可避免“头重脚轻”景观的出现。
纯度高的色彩比纯度低的更加鲜艳突出,一般将纯度较低的植物作为高纯度色彩植物的背景,可突显后者的绚丽多姿。例如将银叶菊配置于高纯度色彩植物之后,以灰白色的含蓄衬托出各色的明亮艳丽。
色彩存在冷暖差异,暖色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同时在视觉上有前进感,而冷色稳重、安静,有后退感。因此植物色彩搭配常将暖色放置前端,冷色置于后端,进一步加强景观层次感。而白色作为中性色,时常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如湿地公园内,白色狼尾草与紫色马鞭草搭配(图7),作为冷色调的紫色放置后端,营造恬静氛围的同时有放大空间的视觉效果。
2.4 植物色彩应用
2.4.1 不同功能分区的色彩应用
湿地公园不同功能分区有着各自的服务功能与需求,也决定了其色彩使用及环境营造的不同要求。保育区重点保护水生态安全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的参与。以蓝色作为保育区的基调色,自然生长植物的色彩作为点缀色,让游客在远处欣赏抚仙湖的同时充分感受湿地景观的野趣。抚仙湖湖滨带和出入湖(河)流作为恢复重建区,主要为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应减少人类活动,因此主色调由象征自然色彩的绿色和蓝色构成。
宣教展示区与游客关系最为紧密,其主色调定为暖色调,以营造温馨氛围,拉近湿地与人的距离。副色调可为白色、蓝紫色等,具体的色彩运用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变化进行灵活变动。在自然绿色基调上,全方位展现湿地景观的色彩美,让游客充分感受湿地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合理利用区同样作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区域,旨在利用和结合抚仙湖现有旅游景点和农田等资源开展湿地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以北岸人工湿地和农田的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色彩鲜艳的各种颜色作为点缀,让游客在远离都市的抚仙湖畔体验到自然生态的湿地风彩和田园风光。
7. 白色狼尾草与紫色马鞭草搭配
8. 水中的梭鱼草
9. 湿地生境展示区
管理服务区作为面积最小的功能分区,其游客服务中心负责接待和服务游客,也是湿地公园对外宣传的窗口。以暖色调的红色和黄色作为主色,在湿地公园入口营造热情而欢快的氛围,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2.4.2 植物色彩的应用地点
水是湿地公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游客视线的焦点。在水中除了种植应用较多的荷花、睡莲之外,可运用梭鱼草(图8)、再力花、泽泻等不同色彩的水生观赏植物。
作为大量湿地植物的聚集地,湖(河)岸是打造湿地景观色彩美与自然生态野趣的重要地点。湿地公园在岸边运用了大量的鸢尾科植物(雄黄兰、唐菖蒲、黄菖蒲)、石蒜科植物(朱顶红、西南文殊兰、水鬼蕉)和柳叶菜科植物(柳叶菜、山桃草)。另外还有禾本科植物(狼尾草、芦苇、蒲苇)、美人蕉科植物(美人蕉、黄花美人蕉)等。
道路是湿地公园联系游客与湿地景观的纽带。在路旁种植此区域湿地景观主色调的植物,给营造色彩奇妙氛围的同时,也吸引游客向着不远的湿地景观去一探究竟。
特色景点是湿地公园的独特所在。配置别出心裁的植物色彩种植,同时结合季相规划,保证每季有一处标新立异的色彩美景点,可大大提高湿地公园辨识度,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如湿地公园的湿地生境展示区(图9)利用雄黄兰铺就的红色主色调营造了富有特色的乡间自然湿地风光。
3 结语
色彩是湿地公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植物色彩是湿地公园色彩的主要来源。不同色彩的搭配可以营造多样的环境氛围,乡土植物的充分利用能营造湿地公园独特的乡土色彩景观。将植物色彩与季相结合考虑规划,可让湿地公园四季有景可赏,营造不同植物色彩氛围。合理的色彩搭配可完美呈现湿地公园色彩景观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美。恰当的植物色彩应用,能让湿地公园自然景观美的展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