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域下的自然科普教育实践
——以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0-01-03李萌王庆
李萌 王庆*
1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1. 华侨城湿地公园示意图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与深圳湾水系相通,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延伸,由海岸性咸水湖、淤泥质海滩、红树林三种湿地类型所组成,湿地资源丰富,是深圳湾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也是深圳湾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占深圳湾鸟类种类的70%以上。公园总面积68.5 hm2(图1),水域面积50 hm2,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地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以南,白石路以北,与欢乐海岸、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深圳著名景点相邻。游览路线往返全长5 km,其中生态科研检测区尚未开放。公园集湿地体验、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园内设置有红树啼莺、平湖飞鹭、翩影轩、轻纱绿苇、华侨城湿地生态展厅等节点,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化的景观体验。为了保持原生态体验,湿地公园自2015年起提倡“无痕湿地”理念,只在公园起点和终点处设置卫生间和垃圾桶。
2 湿地公园的修复历程
20世纪90年代的华侨城湿地曾是填海造地后一片未填的滩涂。因无人管理,受到建筑垃圾、工厂排放垃圾、生活垃圾等蚕食,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同时,大量水生生物由于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的排放陆续死亡,食物链中断,鸟类食物显著减少。人鸟争食、非法养殖捕捞、外来物种泛滥等问题层出不穷,华侨城湿地逐渐失去控制,急需管理整治。
为了有效保护华侨城湿地的宝贵资源,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管理局委托深圳华侨城集团对华侨城湿地进行科学的生态修复及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建设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华侨城集团遵循“生态保护大于资源开发”建设理念,成立专业团队,将循环经济理论与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华侨城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为期5年的湿地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
经过5年治理,修复完成的华侨城湿地恢复了与深圳湾海域的连通,在潮汐周期性的影响下,湖心水质由劣Ⅲ类或Ⅳ类提升为Ⅲ类海水。湿地鱼类及沙蚕、螺等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增加10%以上,湿地鸟类丰富度显著增加,鸟类种类增加近32%,湿地公园成为自然元素最多元的城市中心湿地[1]。华侨城集团成功建立了一个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综合利用模式,为稀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3 湿地公园的生态体现
3.1 与深圳湾湿地空间互补
从水鸟栖居层面出发,湿地公园与深圳湾潮间带具有空间互补性。随着潮汐变化,水鸟的空间分布和迁徙呈现出显著特征:低潮时段,深圳湾潮间带大面积滩涂裸露,大多数水鸟活跃在滩涂上;涨潮时,滩涂被海水淹没,除少部分游禽外,大部分水鸟飞离海湾,到达附近的鱼塘、基围、内湖等内陆湿地栖息。因此滩涂、鱼塘、基围、内湖等生境是水鸟栖居或停歇必要的条件。
深圳湾香港一侧的米埔湿地加大了深圳湾向内陆的延伸厚度,是涨潮时期深圳湾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反观深圳一侧的湿地,由于受滨海大道挤压,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滨海湿地呈窄长条状,生境单一。同时,下沙鱼塘不合理的改造使得塘岸无斜坡,水位较深,塘基杂草丛生,已经不适合大多数水鸟栖居[2]。而湿地公园科学的修复改造,茂密的红树林、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适宜的气候温度等,都为水鸟提供了最优质的栖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深圳湾深圳一侧湿地的匮乏,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
2. 科普宣传牌
3. 哨所岗亭
5. 昆虫观察区
3.2 净化水体
湿地公园对深圳湾水域净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类似深圳这种沿海国际性都市所受到的污染相比其他城市更多,其中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尤其严重。湿地公园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够对周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红树林可以吸收海水重金属物质到植物组织中,避免重金属进入生态系统食物链。作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红树林可以从大气中固定大量的碳,转化为有机物,并吸收水体的氮和磷,降低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等有害现象发生几率。同时,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中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在内的多种群落类型,其中所栖息的微生物、浮游生物、植物、软体动物等能够在湿地中形成多层级的水体净化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能够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吸收分解,为周边其他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3.3 气候调节
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腹地,周边被高密度建筑群所包围。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水体等相互作用,影响城市气象因子,从而达到调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在一定区域尺度上,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等调节区域性微小气候。根据实验显示,同样天气条件下,湿地蒸腾作用能让湿地内部气温下降2~4℃。湿地通过影响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物理环境因子,改善湿地内部及其周边的微环境,最终作用于人体,提高环境中人体舒适度。
4 湿地公园的自然科普教育实践
4.1 流动的自然课堂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于2014年成立了深圳首家“自然学校”。致力于让孩子们远离“大自然缺失症”,拉近人们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秉承“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授教师队伍”的“三个一”宗旨,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遗留的哨所岗亭以及增建的零废弃生态园和生态展厅,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原生态的“大自然教室”。自然学校认为培养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通过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建立人对于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从而培养人们守护自然的责任感,催生环保行为。
4.2 生态科普路径
湿地公园中设置了生态科普路径,通过标识牌(图2)、景观节点、铺装等形式呈现科普教育。生态科普路径的环境教育设施主要包括观鸟屋、观鸟墙、望远镜、生态观察区、岗亭(图3)等。观鸟屋分布在保护区内,内部放置介绍各种水鸟的画册。户外观鸟区设有观鸟记录板和观鸟墙(图4),通过生态路径与外部道路连接。游览者通过观鸟墙所观察的鸟类的种类、行为、数量、观察时段温湿度等可使用观鸟记录板记录。户外观鸟区附近设置有小型“聆听区”,区域内有若干写有“闭上眼睛,你能听到10种以上的声音吗”的标识牌,使孩子们在游戏和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红树林观赏园靠近红树林区,区域内有许多红树品种,如秋茄、木揽等。观赏区内设置科普标识牌,用拟人化的文字介绍生物特征和属性,普及植物知识。园区内的多处木质平台区域,都放置了可供游人使用的望远镜,用于观察湿地内的植物、水中鱼类、鸟类等动态,增加了娱乐互动性。同时,为了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测到湿地公园鸟类活动,华侨城集团在湿地的东区滩涂、鹭岛等地均设置了高清摄像头,可以24小时记录湿地中鸟类的行为活动。观鸟系统除了应用于科普活动外,还服务于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及鸟类行为研究。此外,生态科普路径沿路分布有各种小型观察区(图5),用于观察昆虫、湿地植物等。
4.3 生态教育展厅
湿地公园生态展厅(图6)面积1 270 m2,展厅内设置有“湿地与生活”“什么是湿地”“湿地的历史与演替”“湿地影厅”等6个展区。内部的弧幕潮汐CG投影无限循环,为游客展示湿地公园的演变历史和华侨城集团整治湿地的过程及其对整个深圳市的影响。生态展厅还设置有招潮蟹和弹涂鱼模型展示池、巨型滨海湿地剖面图等硬件配套设施。
4.4 艺术季系列科普活动
6. 生态展厅外部环境
7.“零之路”科普标识牌
8.“自然艺术季”作品
华侨城湿地公园会定期举办系列科普类活动。2018年,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以“零”感源自然为主题,举办了第一届“自然艺术季”系列活动(图7、图8)。该艺术季系列活动源于“零”的理念,囊括自然艺术装置制作大赛、“自然艺术小旅”公众生态讲堂、自然艺术工作坊以及自然课堂等,超过14万人次关注到本次艺术季活动。来自深圳的各中小学生以海湾珍稀鸟类“黑脸琵鹭”为蓝本,利用石头、树枝、芦苇、羽毛等自然废弃物制作自然艺术装置,从艺术的角度体验、理解自然,创造大自然的艺术品。最终入选的作品安放于湿地公园的“零之路”上,向访客传递“零废弃”的环保理念,让更多人以多样的方式亲近自然,参与环境保护。
5 生态文化视域下的自然科普教育应用策略
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为的改变。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否使游览者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才是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的价值所在。湿地公园如何为游览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学习氛围,从根本上影响了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从管理者和景观打造者的角度出发,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团队、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平台、打造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系统三位一体,促使湿地公园将生态效益和科普效益发挥到最大。
5.1 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团队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负责环境教育活动的机构是非政府组织(华侨城集团)——华基金会。华基金会将自然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持领域,在华侨城湿地开展“零废弃”项目。该组织主动承担起环境教育的任务,并帮助湿地公园开发环境教育课程。这种模式的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了湿地公园的管理压力。同时,基金会在专业性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补充,组织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拔,将具备管理能力、教育经验和景观生态专业素养的人才集中到一起,组建专业的生态环境教育团队。
5.2 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平台
数字化、智慧化、科技化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未来走向,华侨城湿地生态展厅中的弧幕潮汐CG投影、湿地中24小时记录鸟类活动的鹭岛摄像头、生态科普径上设置的望远镜、红树林保护区中安置的各项指标测量仪器等,都在通过高科技手段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声音。未来的生态环境教育平台,需注入更多科技元素,在保护区中增加智能、先进、现代的科学精密设施设备,将生态环境数字化、科学化,以前瞻性的手段来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专业平台。
5.3 打造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系统
华侨城湿地中的湿地生态展厅、观鸟屋、人行栈道、生态科普路径上的科普宣传牌、自然艺术季“零之路”、红树林保护区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科普教育系统。以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结合各种科普教育手段,打造具有良好景观感受和科普体验的湿地生态环境。
6 结语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极大程度上减少人们对于环境的干扰,有效地保护了红树林生长环境,为珍稀鸟类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切交融的平台,丰富了深圳高端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了深圳滨海城市形象。湿地生态系统给人们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科普价值无法估量,通过自然科普教育提高城市人群的综合素养,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知识与能量,是我们现在乃至今后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