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使用后评价研究
2020-01-03苏巾芳张群裘鸿菲
苏巾芳 张群 裘鸿菲*
1 理论概述
湿地公园是一定规模和范围下,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区域。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足够大的面积,具有地域特色、水质良好、基础设施完备、无土地权属争议等条件[1]。
“生态旅游”一词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这种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2]湿地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湿地生态系统,以湿地环境中的各类生态资源为基础,满足生态科普宣教功能的同时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湿地生态旅游应鼓励区域参与,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使用后评价”由美国学者普莱塞(Preiser)于1988年提出:“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POE 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设计的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3]可见使用者的需求与评价对象的实际性能是其两大主要关注点。
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目前旅游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前期全面考虑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以及中期构建各层级指标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型,从而达到将复杂的问题结构化、组织化,进而提出最优方案的目的。
2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2.1 指标因子筛选
使用者需求一直是使用后评价的落脚点,本文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4],分析了游客在湿地公园中的使用需求,包括生理、安全、求知与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结合文献重点对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合理利用与科普宣教等功能进行解析,得出湿地自然性、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科教价值等一系列客观影响因素。
综合上述主客观因素初步筛选出32个指标因子,并邀请了风景园林专业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游客进行关注度打分,从1至5依次代表不关注、不太关注、一般、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发出7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8份。统计数据,计算得出各项因子平均分(表1)。
结合专家建议,进一步筛选整合指标因子:
(1)增强指标因子的指向性,如游客在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期间对“防灾避险条件”的需求度较弱,将其纳入“环境安全”指标中;
表1 初次筛选指标因子平均分排序
(2)合并具有重复嫌疑的指标,考虑“住宿条件”“休息设施”与“卫生状况”的使用功能,将其合并到“基础设施完善”中;
(3)为提高游客对问卷的可接受度,对专业化词汇进行转换,如将指标用语“生物多样性”换成“生物种类丰富”,“动植物珍稀度”换成“动植物资源稀有独特”等;
(4)考虑夜景设施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关注度最低的“夜景设施”直接剔除。
2.2 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确定25个指标因子,并建立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表2)。
2.3 计算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邀请20位风景园林专家利用1~9比例标度对各层级因子进行量化打分(1=两元素具有同等重要性;3=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从而得到各因子权重值(表3)。
根据评价指标因子权重表可以看出,科普教育资源丰富、湿地水体质量好、湿地环境受破坏程度低、植物景观丰富且独特、水体景观优美等指标均超出指标权重平均值0.04,说明这些指标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使用评价影响较大,应引起管理者与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1.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区位示意图
2. 功能分区示意图
表3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因子权重表
3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蔡甸中北部,距城关约3 km(图1)。目前被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图2),包括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保育区面积达1 180.7 hm2,以湿地生态保育为主,禁止游客进入。恢复重建区面积达192.4 hm2,主要通过自然修复和人为重建的手段将其恢复为近原生态的沼泽浅滩型湿地(图3)。宣教展示区面积达32.6 hm2,为后官湖湿地基础研究基地和宣教展示平台,通过向游客展示湿地生态演变过程以及建设湿地科普馆,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图4)。合理利用区面积达659.3 hm2,该区充分利用湖泊水体、驳岸与周边的陆地,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与人文特征设置了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休闲娱乐项目(图5、6)。管理服务区面积为24.2 hm2,包括公园的主次入口和游客服务管理中心(图7)。
通过对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5],共筛选出73个旅游资源单体,基本囊括了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类型(表4)。
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主类齐全,亚类较丰富,其中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分布类型较平均。基本类型覆盖面较少,人文资源的基本类型比重较大,以建筑与设施资源类型为主,自然资源比重较小,以生物景观为主,水域景观形式单一。旅游资源单体以人文景观居多,非物质类资源丰富。
4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使用后评价
3. 恢复重建区湿地现状
4. 科普宣教设施与座椅结合
表4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构成表
5. 合理利用区游闲娱乐设施
7. 游客服务管理中心现状
依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邀请游客对该公园各项指标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评价标准,即非常符合(5分)、较符合(4分)、一般(3分)、不符合(2分)以及很不符合(1分),依据综合指数计算公式求得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指数,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表5)。总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95.5%。
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使用后综合指数公式:
其中,P 为综合指数得分;Di为指标得分;Mi为指标权重;i 为指标个数。
表5 综合得分表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总体来说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基本上可满足使用者各方面需求,建设成果值得肯定。
(2)准则层中“自我实现需求”分数最高,达3.79,说明公园的游憩体验功能获得了游客的最大认可。
(3)子准则层中“人文资源审美需求”得分高达3.87分,说明公园在人文资源开发与建设上比较成功,但“自然资源审美需求”得分稍低于“人文资源审美需求”,为3.59分。湿地公园的审美核心在于湿地自然环境,这表明游客观赏自然与生态景观的需求并未完全得到满足,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园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还不够深入。“特色文化需求”得分最低,表明公园本身的景观特色不突出,与其他方面相比,公园在科教文化宣传与历史文化景点设计品质方面仍需改善。
(4)从各单层指标得分情况来看,湿地空气清新、噪音污染少、与湿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湿地土壤环境好、水体景观优美、湿地环境受破坏程度低等12项指标得分在平均分3.64以上,“湿地空气清新”一项高达4.54分,“噪音污染少”“与湿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湿地土壤环境好”均在4分以上,表明公园湿地原生态程度较高。“动物景观丰富且独特”与“动植物资源稀有独特” 2项指标不足3分,表明湿地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动物景观的观赏性较差。
(5)由于“动物景观丰富且独特”与“动植物资源稀有独特”两项分值过低直接导致“自然资源审美需求”分数较低,需针对性解决。
5 结论与建议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存在湿地动物景观资源缺乏、人文景观无特色、科普功能不突出、管理服务有漏洞、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提升自然景观资源价值:改善湖泊水质;在防治生物入侵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底栖、浮游、鱼类、昆虫和鸟类等增加动物多样性;适当增加乡土物种,完善小池塘与小水坑等地的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营造多样的生物栖息地。
(2)突出人文景观特色:充分挖掘蔡甸本土文化,提升景观性,同时坚持生态美为核心,建议剔除与湿地环境不相融、观赏价值低的人工景观设施。
(3)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明确湿地公园的用地与环境使用管理权限,构建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系统;可适当限制日游客量。
(4)完善基础设施系统:完善科教宣传设施,更新后官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料库,提供更多线上科普平台;增加观鸟平台、生态隧道、观察塔和望远镜等设施,增设保守隐蔽的观察点,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破坏的前提下,给予游客体验湿地特色生物景观的机会;完善公园内的求助与安保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