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技术发展应用研究
2020-01-03张艳
张艳
移动互联网与线下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移动支付正以燎原之势燃烧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74.01亿笔,金额756.84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93.04亿笔,金额60.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71%和16.35%。移动支付金额16.35%的增长与65.71%的支付笔数增长的落差,传递的正是移动支付金额小及交易频繁的特征,进一步说明这一支付方式的普及性越来越高。2009-2015年间,我国非现金交易规模及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均大幅提升,2015年更是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金额3687.24万亿元;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金额3759.94万亿元,同比增长2%。
移动支付的全民普及已经在2017-2018这两年完成,特别是在2018年,在交通领域,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强势入局让扫码支付全民普及更进一步。完成全民普及之后,巨头也正在下沉,深入到垂直场景中。2019年及未来,垂直行业将经历壁垒的摧毁与树立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移动支付具有如下特点:
一、刷脸支付将有更大规模落地
刷脸成为了支付行业备受关注的新兴支付方式,这项技术的诞生引发产业躁动。支付宝、银联纷纷公开宣布推行刷脸支付产品,微信支付也在探索刷脸支付价值。此外,美团、建行、工行也对刷脸支付进行了尝试。不仅仅是零售领域,刷脸支付甚至在公交、地铁等要求支付速度较快的场景进行应用,金华公交年前就上线了刷脸支付。在监管态度上,央行曾经发布288号文,鼓励人脸识别应用于开户,相关人脸识别标准也在制定当中,这可谓是人脸识别应用于金融领域的默许。在2019年,将有更多规范或标准推出,以规范新兴支付技术的发展。此外,刷脸支付也将带来新的产业问题。其一是安全性的深度探讨,目前人脸信息是需要调取公安一所数据库,任何企业都不能储存人脸信息,那么如何确保人脸信息在传输、比对过程中不被泄露,或成为一个焦点。新支付技术在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最终都会逐渐加强安全性,这是市场需求,也是不断完善的监管要求。
同时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三大巨头已经入局刷脸支付,银行和互联网强企也跃跃欲试。但是每家刷脸支付终端都不兼容其他的支付方式,这就会造成“银行卡时代”多个清算品牌的POS终端困扰。而且目前刷脸支付终端体积普遍较为庞大,占据店面空间大。未来,或许刷脸支付聚合会更有市场需求。
二、POS终端的定制化需求逐渐强烈
在移动支付时代,POS终端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支付方式的改变,对受理终端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POS的出现给传统POS行业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革,虽然老玩家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和资源,仍然占据较大市场。但这也给POS行业带来了警醒,新兴支付技术会给终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同时厂商需要持续关注市场需求,特别是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巨头的发展方向。关注垂直场景的终端需求。移动支付普及以来,行业普遍认为支付终端的入局门槛降低了,扫码设备的庞大需求量,造就了新的终端强企。但随着产业格局重新建立,行业门槛又开始逐渐提高。2018年条码支付安全备受关注,《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也制定出台,在条码支付安全维度提高了终端入局门槛。多种技术的叠加。扫码是目前终端设备的必备功能,但随着刷脸支付的兴起,人脸识别也将成为终端产品设计的热点。最近,央行还发布声纹识别标准,声纹的终端或也有更一定的市场需求。总之,多样支付技术的兴起,终端厂商都需要察觉。
三、银行金融科技大有可为
支付一直是银行的软肋,在移动支付大战之后,银行才反应过来,支付仅仅是入口,背后可拓展的是金融服务。聚合支付的兴起,让银行再次拥有掌控支付入口的可能,这也衍生出了许多支付公司,为银行提供聚合支付方案及落地服务。在2018年,银行与互联网机构就多次玩转II类户,实现借卡下线。抛开“前车之鉴”的京东闪付、美团闪付,2018年中国银行与中铁银通联合发布的“铁路e卡通”便是活用II类户的典型案例。开放银行更加火热。备付金交存之后,支付机构的资金处理能力降低,一方面是移动支付的入口引流能力,激活了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监管加强带来的互联网企业金融资质缺失。这就需要银行来开放能力,弥补互联网企业的资质缺失短板,同时满足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开放银行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点,也会成为接下来几年,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热点。
四、监管将进一步严格
2018年反洗钱已经是异常严格的一年,301、130、120、164以及163等文件,让支付机构对反洗钱异常紧张,多家支付机构因反洗钱不力受罚。到2019年,跨境支付大热的形势之下,央行对跨境反洗钱的要求也将愈加严格。支付机构转型,一直是这两年讨论的热点,而今备付金交存完成,考验支付机构多样营收能力的时候到了,接下来支付行业洗牌将加剧。与此同时,在监管框架已经完成,支付合规门槛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已经关闭数年的支付牌照下发,将有望开闸。
在监管大框架已定,角色归位,并且产业门槛逐渐形成之后,原来的“银行卡时代”玩法将沿用至二维码支付时代。此外,海外大多数国家的支付市场对银行卡体系更加认可,符合监管需求,也将反向要求中国出海企业,虽然技术推陈出新,但模式仍然要回归银行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