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警示标识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作用研究
2020-01-03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72000)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患儿在胚胎时期心脏血管发育不正常而造成心血管畸形的一类疾病,该病病情反复,而且需要手术治疗,风险高,费用昂贵,给患儿和家属带来沉重负担[1]。由于患儿年龄普遍较小,免疫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资料显示,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护理警示标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2,3]。本文就护理警示标识在CHD患儿住院期间的预防作用展开讨论,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标准:符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者[4];无精神病病史者;对此次研究知晓并同意者;排除标准:同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患者或家属一方对此次研究不同意者;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者;将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的60例CHD患儿划分为使用警示标识前,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使用警示标识的60例CHD患儿划分为使用警示标识后,基本资料:男/女为[(32/28)和(27/33),χ2=0.83,P>0.05],年龄为[1~10岁(4.6±3.2)岁和2~12岁(5.4±4.3)岁,t=1.16,P>0.05],两组资料均衡可比。
护理人员13人,包括主管护士2人,护士10人,护士长1人。其学历(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为(7/4/2),年龄为24~38(30.43±2.34)岁。
1.2 方法
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护理警示标识,只是进行传统护理,包括护士提醒患者服药、进行心理疏导、日常生活习惯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警示标识,具体措施包括:自行设计并制作护理警示标识:采取回顾性分析,对近几年我科发生的不良事件资料进行整理统计,经过全方位讨论分析,发现主要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给药错误、液体外渗致使患儿皮肤损伤、误吸、臀红、动脉置管移位、气管脱管、引流管脱管、坠床、压疮以及错误识别患儿等,并总结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高位时段、高危药品、高危环节等。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据此制定出护理风险警示标志,针对存在某种危险因素的场景、操作或患儿,张贴或悬挂醒目的标识,以提醒医护人员加强注意。警示标识的使用: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具体情况,制作专门的标识牌,主要包括饮食标识,防止跌倒或坠床标识,防走失标识,分级护理标识,绝对卧床休息标识,防压疮标识等,在患儿床头设置有多个插条的塑料薄板,书写醒目的字样。患儿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评估风险,结合医生开的特殊医嘱,将相应的警示标志防止在提示板上,并为患儿家属介绍标志牌,使其认识到风险标识牌的重要性。护理期间持续检测患儿病情,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补充、调整标识牌。标识牌具体应用举例:特殊的药品做好标记并放到相应的药物柜中,防止护士拿错药或患儿误食;对于重要器材需严格标明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标注“正常”或“损坏无法使用”等字样,以便发生意外事故时医护人员能快速辨别,避免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器材,应标注“请勿触碰”等字样,避免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伤害;在楼道粘贴“防跌倒”或“注意台阶”等标识,预防患儿跌倒事故发生;热水供应处粘贴“小心烫手”的标识,以免患儿被烫伤;在病房洗漱台、洗手间等出粘贴“保持清洁”“勤洗手”等字眼,维护病房环境的整洁和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必须在工作服上悬挂标有自己工作岗位的信息牌,以便患儿家属清楚知道各个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与领域,方便其寻求帮忙。
1.3 观察指标
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比较标识使用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内容,每部分总分100分,两部分总分相加120分以上为合格;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压疮、跌倒或坠床、误吸、气管脱管、动脉置管移位、引流管脱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警示标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比较
使用护理警示标识后,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合格率(92.3%)高于警示标识前合格率(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5)。理论分数与实践分数情况见表1。
表1 警示标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比较
注:1)与使用前比较,P<0.05;2)与使用后比较,P<0.05
2.2 警示标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2)
表2 警示标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n(%)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医疗安全问题,有研究表明,医疗差错与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自身安全,最终达到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的目的[5]。由于CHD患儿年龄的局限性与病情的特殊性,更加需要警示标识来规范患儿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以保障患儿安全,为患儿提供更加规范、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治疗过程中任何影响治疗效果,造成其心理负担以及引起纠纷或严重事故的事件[6,7]。本研究发现应用护理警示标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程度减少,且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经过对我科近年来不良事件的研究,分析出危险因素与危险人群,进而通过医护人员的讨论与层层筛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警示标识,其涉及范围全面,渗透于每个细节当中;其次,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警示标识;在病床上显眼位置悬挂病人具体信息及特殊情况,让护士了解患儿具体情况,避免给药时出现过敏等不良事件,同时还在病房标识“禁止喧闹,保持安静”、“保持清洁”等字样,保证了病房的安静与整洁;医护人员还注重对特殊药品和器材的标识,有效防止了医护人员给药错误、患儿误食药物或被器材所上的情况发生;再次,在楼道、热水供应处等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地方设置“防跌倒”“小心烫手”等显眼警示性标识,及时给患者心理暗示,避免患儿跌倒或烫伤的事故发生;最后,医护人员还对自身身份进行醒目标识,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戴着标有身份象征的个人信息工作牌,让患者家属明确知道其工作性质与岗位,有目的性的寻求帮助,进而有效提高了医护患之间的配合度。通过上述全面且科学的警示标识干预,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CHD患儿中应用护理警示标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