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大院居民主体特征分析

2020-01-03万子曦

山西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院经济体制单位

万子曦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1 概述

20世纪50年代,“单位大院”是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驱动而出现的主要都市空间模式,作为一种治理的实践方式应运而生[1],其结构即以“院”的形式来组织单位内部的居住设施、生活设施及各项福利设施,通过“围墙”构成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通常包含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功能,功能完备且规模较大,因而称之为“大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大院具有封闭性、复合性、独立性等特征[2]。

在当时物资匮乏,“先工作,后生活”思想的时代,单位大院作为一种空间治理模式无论从空间布局还是建设成本上,都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创造了一种高度控制的有组织的社会,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体现了社会的政治需求。时至今日,大院住区仍然成为当下社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的环境影响着在环境中生活的人。国内学者对单位大院的研究多是局限于对单位大院本身的研究,但从单位大院的居住主体——即单位人上去分析的文章较少,然而,单位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这一环境下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3],他们往往拥有着相别于社会人的个性,对这一类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特征分析

2.1 单位人概述

单位大院按照工作类型不同主要分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三大类[4],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单位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的职业可能是军人、国企工人、公务员等,相较于社会人来说,这些人一般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多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在企业中建功立业的人,为国家牺牲奋斗的人。在长期的大院生活中,他们拥有着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

2.2 独特的行为方式

1)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大小小的单位像是一个个小的福利国家,在这些单位住区里,不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还拥有着福利设施,如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商店、招待所等,可以说“小而全”,大院中的人们常常活动在这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单位人的生活方式是完全的自给自足。

2)较为规律的社交方式。

由于大院规划中住区与生产区较近,且住区面积有限,人们使用建筑、道路等空间的时间多为他们的必要性活动时间[5],如上下班、休息等,这些行为与活动都带有高度的规律性,此外,在自发性活动时间中,如休息日,单位人的休闲生活基本上也活跃在配套服务区中,定点定时,因此,社交方式也相对比较规律。

3)高效的工作方式。

从社会背景上讲,单位制度设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借助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有序地运行,外加高度集权的一元化政治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这种组织方式得以高效运行[6];另外,工作场地的通达性和以工作区为主的空间布局也使得单位大院从空间上给人一种“先工作,后生活”的空间格局。规律、有序、通达带来的是高效率的工作,因此大多单位人普遍养成了高效率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使得他们形成了良好地作息生活习惯。

4)密切的邻里关系。

首先,封闭的空间使得可供活动的面积变小,人们碰面与交谈的机会就会增加;其次,单位大院建造之初就引入了国外邻里单位及居住理论[7],使得住区空间尺度在设计上就组织地非常亲切,建筑户型又多为“筒子楼”,每一个楼层都有洗衣间、卫生间等生活配套空间,居室人口密度大,这便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了适合交往的空间,人们自然而然地拥有较多的碰面及交流机会,从容纳多人居住的集体宿舍到单位人一起运动的篮球场、一起打饭、淋浴的生活空间等;最后,从生活内容上讲,同厂职工工作与生活都是在一起,且专业相近,本身就有很多的共同话题,这也使得彼此更容易交往,因此,诸多因素造就了在大院中生活的人们密切的邻里关系,这些深刻的邻里关系对大院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2.3 单位人的意识形态

2.3.1优势

1)相对的优越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人一旦入了单位,单位就有对其各项生活负责的无限义务,尽管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所提供的生活资源并不富裕,但足以让单位人得以维持比乡村农民高得多的生活水准,社会资源的占有给他们带来了物质的优越感;此外,除了物质的优越本身会带来精神的优越外,外界对单位人的社会认同自然也加大了单位人获得比社会人更多的优越感。

2)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方面,由于大院采用封闭式的规划格局,在大院住区生活的人被限制在小的空间里,但空间尺度非常亲和,各项功能设施一应俱全,这一切配套空间的满足让单位人对单位大院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在单位大院工作的人或多或少的业绩表现及人事关系积累等,也使得他们除了正常的组织调动,很难走出大院,个人“归属于”单位[8],因此,所有的单位人对大院都有着深厚的情节,这种心理最终化作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集体意识(集体记忆,集体文化)强烈。

首先,单位大院均质化的建筑规格和统一的轴线带来了强烈的秩序性,在这种空间和建造语言下塑造了集体主义的精神与深刻的集体意识;其次,单位就像一个家长,整个单位生活和工作都要靠单位来管理与安排,工作时间在一起,休闲时间也在一起,长期下去,也造就了他们高度的集体意识。

4)相近的价值观。

一方面,从宏观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的思想统一与自上而下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无形中组织了单位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从微观上讲,由于单位里都是同一职业的职工,从专业背景上就比较相似,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在沟通中产生话题,这也就使得住在大院里的单位人拥有着相近的价值观。

2.3.2劣势

1)同质化、排他的性格。

由于计划经济这一体制下行政化特点突出,人们的大多活动基本都是服从单位安排,大多数行为常常是集体活动,这便形成了同质化的性格,个人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缺乏社会流动,此外,这种封闭性自然也带来了排他的性格,如:大院里的人们往往更乐意与院里的人相互交流。

2)依附性人格。

由于个人进入单位后,便获得了一种几乎终身不变的身份,并且难以流动,他的权利要在单位实现,单位又代表国家对其负有生老病死的无限义务[5]。这样的组织方式就使单位逐步演化为一种社会福利共同体。加之普遍的低工资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匾乏的社会服务事业,又使个人不得不在更多的方面依赖单位提供的福利,大量的配套福利机构也因此内化于单位之中……[7],一切福利资源全部要靠单位来分配,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先想到的是找单位解决,这无形之中也养成了单位人对集体的依赖,长此以往,自然形成了“靠等要”[6]的依附性的人格。

3 结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大院的真正魅力是在于它的故事性与记忆,就像北京四合院、土楼等住区一样,独特的环境造就着特殊的人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大院的转型与开放已成为必然,但单位大院中美好的记忆、亲切的尺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在很多环境所不及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强行对老的大院进行拆建,而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规划与设计更好地为这些曾经给社会做过巨大贡献的老人们提供一块安全、方便、舒适,有着宝贵记忆的新社区,还给他们应有的尊重。

猜你喜欢

大院经济体制单位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幸福大院”可以有
四川蚕桑专家大院现状与对策
填单位 要推敲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中国大院故事多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