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态课堂理念发展初中生认知能力*

2020-01-03李卫国

江苏教育 2020年35期
关键词:桃树注意力语文课堂

李卫国

核心素养包括两大部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又包括四种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认知能力排在首位,可见其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有研究认为,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能力都是认知能力。

“生态课堂”是一种用生态理念去学习、教授、研究课堂的模式。“生态语文”的提出者蔡明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共同的课堂,生态语文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和文本作用的课堂,保持学生和文本的活跃性是生态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在此任务驱动下,教师通过探索语文课堂转型升级的路径,寻求教学方式的变革,能有效提高初中生课堂中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在“生活化情境”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力侧重于信息的获取与初步处理。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决定了学生注意力的指向对象、关注范围、强弱程度与持续时长。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运用生态语文课堂中“基于学生”的理念,让学生主动、生动、能动地参与课堂,提高注意力。因此,为课堂教学设置生活化情境是一条有效路径。

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首要关注的应是学情,即通过各种方式走近学生,俯下身子,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知晓学生日常生活,关心学生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设计生活化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导入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导入——

师:古往今来,苏州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火车站南广场上有一座石像,同学们知道雕刻的是谁吗?

生1:范仲淹。

师: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他呢?

……

师:很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苏州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他又是谁呢?相信我只要说出他工作过的地方,大家就一定知道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上周去社会实践的甪直镇。

全体学生:叶圣陶。

基于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与生活经验,导入时笔者从苏州的名人谈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融合,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调动学生了解叶圣陶其人其事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非证”模式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传统语文课堂传授的都是确定性知识,有些教师教学时通过预设好的程序、方法,让学生通过记忆、模仿、问答、训练来掌握教师想教的知识,如果学生有逾越,就赶紧将学生拉回到预设轨道中来。这种“证实”课堂可以带来传统文化传承的可确定性,但却让语文课堂失去了生机,无法鲜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态语文课堂是一种“课堂上注重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断生成课堂思维火花,引发智慧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智慧而美丽的课堂”[1]。基于此,教师要摒弃“证实”模式,开启“非证”模式,从兴趣点、情感点、错误点、异议点等方面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并予以引燃,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不同的认知体验在一起交流、争辩、碰撞,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独创、深刻。

在教学《一棵小桃树》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本文还有一个题目《我的小桃树》,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说说理由。学生纷纷选择后者,因为学习中他们感受到了“我”和小桃树的密切关系。但有学生质疑:“既然《我的小桃树》这么好,那么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为什么还选用《一棵小桃树》为题呢?”全场沉默。笔者意识到思维的火花出现了,于是提供作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深入思考《一棵小桃树》这个题目的深刻意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后,产生了新的认知——

生1:体现了这一棵小桃树的孤单,突出了它的困境,同时显示出作者的孤独。

生2:展现了这棵小桃树的独特个性,也凸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

生3:可能是作者希望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棵小桃树,让它默默守护我们,催促我们成长。

学生的回答新颖独到,不落窠臼,而且指向文章的隐幽意旨,这是笔者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既没有预设过程也没有预设答案的生态课堂,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创性与深刻性的发展,让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走向深入。

三、在“开放融合”的课堂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毫无疑问,封闭狭隘的课堂束缚想象的空间,而开放包容的课堂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生态语文课堂具有“打破时空的广阔性、多元多维的无限性、广泛参与的互动性、提前学习的翻转性、学习内容的极大丰富性、多种媒介使用的整合性”[2]等特征。因此在生态语文课堂这种开放融合的课堂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无疑会得到更多量、更高质的提升机会。

以生态团队的一位教师教授的《约客》一课为例。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哑剧”这种戏剧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古代诗人“等人,久不至”的无奈和焦急心情。再如,在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时,教师在引出“意象”这个概念后,并没有作理论指导,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诗人候客的环境,让学生发现诗人的孤独无聊,连窗外之声都清晰听到。

这样的教学,让诗的境界在学生心灵中重现,在有限中见无穷。最后教师还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用语言文字或画图来描绘诗人等候客人的夏夜之景。这样的读写结合、文画映合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加深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联结,进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最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桃树注意力语文课堂
让注意力“飞”回来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桃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