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聚焦内涵建设的载体
2020-01-03严济良
严济良
2011 年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遴选。当时我所在的扬大附中语文、数学、体育等5 个学科组都想申报,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最后我提议:申报建设体育课程基地。
开始大家都不太理解,我的解释很朴素。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健康第一。目前学校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只是简单地分男女授课,学生提不起兴趣,学校体育物质条件一般,可借机改善办学条件。
送到省里,经专家组审核材料后,体育课程基地项目获答辩资格,得分排在全省20 名之前。在答辩环节,专家组对我的答辩总体是肯定的,但在答辩过程中,我跟专家组成员产生了争辩。专家建议,这个项目应该增加一些人机互动设备,例如学生投篮命中,机器就会发出球进了的回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对这个建议,当时我就表态不认同。我认为,这太小儿科了,高中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为主,不应用以感性刺激为主的方式。其实,这个争论本质是“课程基地是重物化,还是重化人”。
答辩后,我校的项目得分排在全省第30 至40 名之间,并没有被确立为首批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而是叫培育项目。我的态度是不管什么项目,我们都用心建设。
历经两年的课程基地打造,学校建成了扬州市中小学首个网球场,建设了封闭式排球场。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课程均实施“合班分项”教学,既增强学生体能,又发展体育特长。传统体育引入校园,建立舞狮、舞龙等社团,24 式太极拳成为校本必修课。
整个项目建设只用了350万资金,并没有达到项目规划所要求的600万,为此在项目结项验收时,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当年没有被评上省优秀课程基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始终认为,在课程基地建设评估中,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涵建设所产生的办学效益,不能片面追求投资规模,这样方能将课程基地建设引到对资金使用精打细算、以少为荣的价值取向上。
扬州中学“基于三个对话的语文课程基地”是2012 年获批项目。由于建设场地离高三教学楼太近,基础建设进展十分缓慢,两年下来进展不大。我到任时将课程基地建设整合到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中,以“高标准,重内涵”为原则,用18 个月时间完成全部建设。2018 年,我校的课程基地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经过广泛讨论,课程基地的专用楼有一个很儒雅的名字,叫藏修楼,颇有以文化人的意味。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楼中的人。扬州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在下午第3至第4两节课,自行组成志愿团队参与学生图书借阅与指导,既解决了学校图书管理人力不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借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