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叶企孙先生的教育思想

2020-01-03王荣泽

物理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物理系叶先生清华

王荣泽

(甘肃省西和二中,甘肃 陇南 742100)

叶企孙先生,是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宗师,中国教育界的一代师表,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被颂为“大师的大师”,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用心探讨和体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923年6月,叶企孙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0月,他离开美国乘船赴欧洲考察,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卢瑟福非常详细地向他介绍麦克斯韦创建该实验室的思想和经验.1924年3月回到上海,4月被饶毓泰聘为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由任鸿隽介绍加入中国科学社,担任《科学》编辑.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并把刚从东南大学毕业的赵忠尧(化学系)、施汝为带到清华大学当助教.1926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给李政道大二带电磁学,并和吴大猷推荐其到美国攻读博士,给杨振宁带大三的热力学.他的学生中有79人成为院士,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9人是他的学生,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另有2人也与他的事业有联系.解放后,中科院数理化学部有半数学部委员(后称院士)来自于清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被称为“中国高教史上不朽的传说”,清华大学曾昭奋称为“神话般的成绩”.现在我们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1 狠抓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叶企孙先生是学贯中西的科学家,对当时中国多所大学物理课偏重说理,却对实际操作毫无训练,不知研究为何事的弊端了然于胸,因此,他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物理系学生选修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做毕业论文.例如王淦昌的毕业论文“清华园氡气强度及每天的变化”,就是在老师吴有训先生的指导下,王淦昌改造了一台静电发生器作为高压电源,成功的完成了实验.又如钱三强的论文“金属钠对改善真空程度的影响”,这个实验需要做一个真空系统,在吴有训的指导和帮助下,钱三强利用老师提供的真空泵做了一个很好的真空系统,并出色的完成了实验.何泽慧的毕业论文选题为《实验室用电流稳压器》,由于稳压器是待研究的课题,无现成器材和配件,何泽慧亲自上机床,拿锉刀、拿焊枪,装配、拆卸.为了找到稳定的最佳数值,她多次调整,反复实验,终于选出了最佳设计方案,稳压器实验获得了成功,她的毕业论文获得了90分的最高分.这样的教育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物理系所在的科学馆一层有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学生可以使用车床等制造自己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当时清华师生动手制作仪器蔚然成风.

据他的学生王大珩回忆,清华物理系有从国外买来的仪器,但学生不能用,要自己制造.

这正好体现了叶企孙先生的教育思想,“是要学生对于工具方面根底预备的很好”“是要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动手研究能力.

叶先生对实验的重视还体现在,1928年清华物理系第四届共招录6名学生,当年的学生郑一善回忆叶先生在审查了他中学和入学考试的成绩后说,“还好,但你没有做过物理实验,应予补做”.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理论部分58(满分60)、实验25(满分40)扣了15分,实验部分由于李政道在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珍贵的电流计悬丝弄断了.

他的学生戴道生认为,再好的现成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是不可能满足开创性研究工作需要的,而总是要自己做特定的补充器件.

2 把聘请良师、培养青年教师作为头等大事

叶企孙先生创办清华物理系时,全系只有一个副教授(他本人),两个助教赵忠尧和施汝为.第一、二、三届共有7名学生,他强调:“大学的灵魂在研究学术,……物理系的目的就重在研究方面”.要办好物理系,就要有高水平的教授,他招贤纳才,将吴有训先生请到清华,把吴有训的工资定的比自己高,据统计,从1930年至1933年四年,国内重要论文共有16篇,清华9篇,而吴有训就撰写了8篇.他先后又聘请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霍秉权、孟昭英等教授到清华.他们一面教书,一面做研究或著书立说,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研很快在国内名列前茅.李政道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发展速度上,在办系成功上,我想,叶老师的创业成就可以跟20世纪的加州理工学院相媲美的”.

除聘请名师,他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例如:赵忠尧是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他带到清华改行做了物理助教,并亲自带他做科研,后自费留学美国,师从名家,成为中国核科学的鼻祖.他和吴有训为清华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叶企孙先生另一个学生戴道生,五十年代留校做助教时,也谈到叶先生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安排任务,具体指导.

德国化学家波拉尼认为,科学实践本身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艺术,从师傅传给徒弟.美国物理学家费曼认为,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需要有大师的指点.

3 因材施教,注重特长

叶企孙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他专门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相关信息,对每个人进行深入了解,指导他们学习成长,指导学生发挥特长,学有所成.例如王淦昌初入清华,学的是化学,对化学实验十分入迷.有一次上物理课,叶先生在课堂上演示伯努利原理,他拿着一个带有管子的小漏斗,另一只手把豌豆从漏斗上放下去,同时用嘴在管子的另一端吹气,豌豆飘在漏斗中间,既掉不下来,也没有被吹出的气流冲走.叶先生提问,王淦昌站起来解释了这个问题,自此以后,他经常找王淦昌谈物理问题,关心其学习和生活,在进入专业课学习时,王淦昌和同学施士元一同选择了物理.后来王淦昌留学德国,师从迈特纳,终成为核科学一代宗师,原子能一代巨匠(路甬祥语),施士元师从居里夫人,回国后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培养出吴健雄等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出国前,叶企孙先生安排王竹溪、赵忠尧指导杨振宁,两人反复研究,认为他的特长是理论,不宜从事实验物理,在他们的建议下改变了他的科研方向,做理论研究,并于七年后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

4 身教言传并举

叶先生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法,一贯是身教和言传并举.

钱伟长受叶企孙直接指导,他为钱伟长选定的论文题目是关于北平大气电的测定研究,北平冬天很冷,这种测量工作必须要在室外进行,而且日夜不间断,连续9个月,测定每天24小时的大气电强度,钱伟长和顾汉章同学两人合作得很好,叶企孙教授经常与他俩一起从深夜工作到清晨,帮助他们分析研究各种具体困难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钱伟长在叶企孙先生的训练下学会了从事科学事业必须的坚韧顽强精神,这样的优秀科学素质对他一生的科学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叶企孙自己经常阅读英国出版的《自然》科学杂志,盯着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注意和讨论,鼓励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补缺.常请名家给学生做有关学科发展动态的报告,他也亲自讲解有关铁氧体研究的现状.有时课堂上还介绍一些头天夜里他刚看到的杂志上新发表的内容,由此可见他讲课内容丰富,备课认真.

由于他的言传身教,科学、爱国、无私、奉献精神融入学生的血液.体现在学生身上,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钱伟长“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的学生几乎支撑了中国科技的半壁江山,许多人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们身上都有叶企孙先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叶先生自然科学造诣精深,而且对教书育人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教学生查对文献,往往在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教会了.比如说某一本杂志,讲了什么事,他会把这一本杂志找出来,翻到要讲的那一页,指着某一段给学生讲解文中含义,一边计算.他不仅自己做到“言必有出处”,也这样要求学生.他会告诉学生做研究怎么找书,如何查资料,翻书先翻看那一部分.如今带研究生的导师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就像是木匠师傅教徒弟一样手把手地教你刨花,只要一次就会了.所以很多人都对他很难忘.

5 关心爱护学生

叶企孙先生不仅尊重教师,而且热爱学生,“尊师爱生”成了他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据王淦昌回忆,“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先生就给我钱让我回家”.北大教授王义遒,1951年进入清华学习,大一时跑去大三的课堂上听叶企孙的课,有一次礼拜天,叶先生看他们还在学习,说:“你们礼拜天还在用功啊?我请你们打牙祭,到莫斯科餐厅吧.”席间交谈很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他把对著名学者的“特供”牛奶,让患浮肿的学生喝.张之翔在《回忆叶企孙先生》一文中说:“叶先生很爱学生,我们班毕业时,他分批请我们到他家,拿糖果点心给我们吃”.

叶先生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关心爱护,更多的是对他们学业的关心和指导,花费心血,按国家的需要和学生的特长,安排他们出国留学,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从1933年到1946年,录取的234名公费留学生几乎都成了新中国高科技的重要奠基人.

6 举办“茶时”,重视师生交流讨论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逊,在卢瑟福的建议下,每周三下午举行“茶时”活动,教授和研究人员在一起喝着茶,自由讨论,这一有效活动,在该实验室延续了下来,为新思想、新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叶企孙先生也常在晚上邀一些学生或青年教师到住处茶叙,让大家随便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了解到的科技动态,这种小型聚会作用很大,既有交流科研学术思想和教学心得,也使青年教师或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开阔思路.

7 会通教育

由于叶企孙先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的教育和熏陶.所以在他研究学问、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体现了会通的理念.

没有一流的物理课,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就意识到了单纯的工科只能培养一般的技术和工匠,及时将学校改造成理、工、文兼容的新型理工大学,这才有了现在誉满全球的麻省理工学院.过分的专业化,会使学生知识结构单 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

叶企孙先生在教育实践中重视理工会通,把做事和做人统一起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叶企孙先生一生没有留下鸿篇巨制的著作,没有宏伟的教育纲领,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中国的物理学教育,却在他的手中,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了.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不见诸专门著作,而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体现出来.

他的学生李政道评价他:“叶企孙先生是现代中国科教兴国的先驱者”.

企孙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大公无私,品德高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成绩卓著.他被称为“万世师表”(李政道语),史家认为叶企孙先生已经“超过了孔子”.

总之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学习的.

叶企孙先生在中国高教史上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他的思想光芒,将指引人们奋力前行,其道德人品,令人永生仰望.

猜你喜欢

物理系叶先生清华
Developing Basic Science in a Diverse and Open Atmosphere with a Long-term Perspective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透明独木舟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赌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