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帅星升起的地方

2020-01-03钟治德

红岩春秋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聂荣臻江津家乡

■钟治德

◇20世纪80年代,修缮后的聂荣臻故居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场的石院子。变革的时代造就了他,革命的理想又引领他飘洋过海,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聂荣臻求索的一连串足迹,清晰地留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故乡对游子的思念,也从未因时间流逝而阻断。

呱呱降生石院子

吴滩场距县城60余里,历史上曾是江津通往省城的驿道——中大路的必经之地,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石院子是个三重堂样式的住宅,宅院内外翠竹葱茏,林木繁郁。两侧各有一口大堰塘,清澈明净,一派祥和。但是,家乡秀丽的山水风光,却未能给聂荣臻留下童年的欢乐。

父亲聂仕先,老成持重,少言寡语,处事公道。母亲唐氏,心地善良,温柔贤慧,勤俭持家。 聂荣臻的诞生,给家庭带来了寄托和希望。聂仕先夫妇为给孩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请教长辈,查翻书籍。最后,他们以《随身宝》上的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为孩子取名。按聂姓家谱排列,因是“荣”字辈,于是取名“荣臻”,号“福骈”,小名“双全”。

聂荣臻的伯父和叔父家境富有,外祖父家更是当地殷富。尽管族戚对他家时有资助,却也不能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聂仕先夫妇为了抚养子女,常年勤恳劳作,节衣缩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随着年龄的增长,聂荣臻看到在他周围,还有很多更为贫穷的人为生活所迫。日子的艰辛、岁月的动荡、农民生活的苦难和人世间的种种不平,给聂荣臻思想上打下深深烙印,在他心灵中播下了反抗的种子。

聂仕先夫妇同情孤贫。曾为聂家当过厨工的孤苦老人俞大爷病故,他们不忘旧情,拿出仅有的一点木料请人为俞大爷做棺木,安埋老人。凡是比自己更贫困的人提出求助,他们总是尽力帮扶。乡邻们常说,聂家怜惜孤弱,待人善良。父母忠厚高尚的品质,聂荣臻从小耳闻目睹。

一次,聂荣臻到堂舅唐星平家玩,得到一个笑和尚纸脸壳,如获至宝。回到家里,妹妹一双小手伸来要了去,兄妹发生了争执。父亲便提议把纸脸壳钉在墙上,让全家看着高兴,两人都拍手同意。父母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总不忘教育子女互让互爱,使聂荣臻不断受到熏陶。

八岁以后,父母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外公家的塾馆启蒙。聂荣臻聪明好学,记忆力强,塾师每天教授之课,只需读几遍,就能背诵了。在塾馆,他熟读了《论语》《孟子》《幼学琼林》等书,很受师长的称赞,同窗的仰慕。

三舅唐海潭,思想比较激进,在重庆法政学校读书,经常带回城里的新闻趣事。唐海潭回家,总爱和同学朋友一起,谈论国民革命和改良、民主政治、妇女解放、向西方学习等各种问题。这个时期,聂荣臻虽然弄不清楚“共和党”“国民党”是怎么一回事,但他感到社会正在发生变化,萌生了“政治需要变革”的想法。

聂荣臻在塾馆扎扎实实地读了四年,迈出了求学道路的第一步。

◇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母亲唐氏

男儿立志苦读书

辛亥革命后,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校,聂荣臻十分向往新学。1913年秋,他征得父母同意,进了插旗寺小学,开始学习新编国文、算术,学习倍加努力。

1914年秋,聂荣臻以优异成绩考入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堂,分在高级部第三班学习。该校为高、初两部制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修身、音乐、体育等科目,还教学英文。校长和许多教师,都是县里名流。

聂荣臻十分高兴能进入这块知识的新天地,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第二学期,他特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用毛笔楷书写成小条幅,贴在所坐书桌的一角。他早起五更、夜读三更,以顽强的毅力,苦读两年半,各科获得优异成绩。

1917年春,聂荣臻转入江津县九如镇高等小学一班就读。学校距吴滩仅20余里,所开学科与陈食学堂大致相同,还开设了军事课。

◇聂荣臻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爱国学生运动。图为江津学生联合会号召学生下乡演说的信

军事课堂设在长江边的沙滩上,无论天晴下雨,学校都坚持上课。聂荣臻对此很感兴趣,无论整队操练,还是练习刺杀,都极其认真,从不马虎应付。

8月,聂荣臻考取江津中学第八班。

江津中学创办于1906年4月,坐落在县城黄荆街,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开设了七八门学科,传授近代文化思想和基础科学知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不错,教员多是有识之士。聂荣臻一面读书,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人生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聂荣臻入读的第一学年,各科考试成绩分别为:修身75分,国文69分,外国语68分,历史 86分,地理74分,数学69分,博物79分,体操75分,总成绩595分,平均74.4分,是八班学生中的佼佼者。该校保存下来的中八班第一学年学生操行考查簿,上面记载着对聂荣臻的操行评语:“容仪——衣服朴素;动作——活泼,上课专心;言语——不欺,温和;气质——天性温和;智力——记忆力强;感情—— 进取;意志——坚固。”

聂荣臻并不满足于各学科的课本内容,坚持广读博览。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进步杂志《新青年》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著作,他都有计划地阅读研讨。

因家庭经济困难,聂荣臻平时省吃俭用,衣着朴素,常穿一件蓝布长衫、青马褂,脚上穿一双草鞋。他把省下来的一分一毫,都用于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1919年上期,聂荣臻花了一石谷子的钱,向上海商务印书馆预订了一套《百科全书》。因他出国后书才寄到,该书由家人保存了下来。

进入江津中学后,聂荣臻在猎取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关心时政。学校订有各种报章杂志和进步刊物,聂荣臻和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阅读进步文章,议论政局时弊,探讨救国大计。那时,他经常朗诵《神童诗》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志强”诗句,激励同学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斗争。

为酬壮志出乡关

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复辟称帝,继而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反对巴黎和会,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的斗争,对聂荣臻思想触动最大。

“二十一条”签订后,日货大量流入中国各地。江津县城里,所有百货商店的货架上,几乎全是日货。这种情景引起聂荣臻的强烈反感,促使他投入到“外抗强权,内惩国贼”斗争的洪流中。

1919年暑假,他回乡组织宣传组,到各乡宣传演讲,唤起民众,共赴国难。在此之前,他倡议并参加领导了江津县城各校学生反对巴黎和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抵制日货的学生运动。

学生们的斗争,触怒了江津反动当局和中学校长。他们勾结串通,对学生骨干进行公开的政治迫害,聂荣臻等同学被迫离开了江津中学。

此时,年轻的聂荣臻还不能观察到军阀混战的本质和社会根源。中华民族受辱的历史何时了?祖国贫穷落后的时代何时终?扣击着他的心。中国的出路何在?救国应走什么样的路?他苦苦思考,反复比较。当时,进步思想所提倡的反对封建主义,反对禁锢妇女,反对八股文,提倡新文化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他觉得有道理,持赞成拥护态度。但是,此办法能不能解决中国的外侵内乱问题?救国救民到底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他还是得不出结论。

俄国的十月革命,对他的思想有一定影响,曾予以关心。但他看到《新青年》刊登的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中,有许多问题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解释,各有各的主张,不少文章无政府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他认为,那些办法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聂荣臻(一排左二)赴法前与同学合影

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国内对这次革命的性质、理解和宣传还比较肤浅、零散。聂荣臻或许并未意识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但他确信,中国社会需要变革,只有变革才有出路。面对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混战所造成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聂荣臻增强了“工业救国”的信念,选择了“兴办实业”“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希望出国学习本领,回国后办好工业,富国强兵。他想,国家强盛了,也许会改变局面。这也是他决心去勤工俭学最根本的原因。

聂荣臻要启程赴法,面临着重重困难:他是独子,母亲又多病;家里无力筹资,父母更担心安全;亲人不同意,亲朋也劝阻。但聂荣臻决心已定,“立百折不回之志决往”。他对父母说:“我生死都要去。”

聂荣臻从利国利民的思想出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出国求学,于是在同学中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当时,仅江津中学和他一道赴法的学生就有10多人,全县共有20多人,而且全部是自费直接(未经预备学校)赴法勤工俭学,这在重庆地区为首创。这一年,在聂荣臻等的带动影响下, 江津县的赴法留学活动达到了高峰。到1921年,全县赴法达到43人。

1919年10月,聂荣臻踏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程。1920年1月,聂荣臻抵达法国马赛。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学习时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委员。1924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红军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历任中共中央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军委书记。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后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1931年底到中央苏区,历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随后率115师一部挺进敌后,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率部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围攻”和“扫荡”,击毙包括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在内的大量日伪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发展了抗日力量。晋察冀边区被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聂荣臻成为驰名中外的著名将军。

◇1960年,聂荣臻到西南视察工作时与罗荣桓在贵阳合影

聂帅深深故土情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聂荣臻和老家失去了联系。白色恐怖时期,故乡曾一度谣传他已经牺牲。20世纪50年代初,聂荣臻回到家乡,还专程去了母校江津中学,因放假期间未能看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他感到很惋惜。这是他离家后惟一的一次故乡之行。

聂帅晚年强烈地思念着故乡。他经常叹息:“看来再回家乡的愿望是不能实现了,真是终身遗憾啊!”思乡成为聂帅的一大心事,因此每逢家乡来人,不管多忙,不管身体状况是否允许,他总愿意见一见。见到来人,又总会引起他的许多遐思。

1986年1月,聂帅的表侄杨辉宗和江津县的领导来到聂帅家里。坐在轮椅上的聂帅高兴极了,挥动着双手表示欢迎:“有意思,有亲戚来了!”他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来人,不顾医生不让多说话的交待,滔滔不绝地拉开了家常:“辉宗啊,我比你妈只大四岁,你看我现在腿不能动了,几十年没有回家乡了,真是想念啊!”

家乡的一切都牵动着聂帅的心。听到家乡的好消息时,他比谁都高兴;听到不好的消息时,他心情沉重,郁闷不安。出于这种感情,但凡家乡有人找他题词,他有求必应。最能代表他感情的一幅题词是:“江津是个好地方!”聂帅非常惦记母校,他给母校师生写过一封信,情真意切,充满期待和鼓励,教育和感动着一批批莘莘学子。

聂帅特别关心江津的花椒、脐橙、米花糖等名特产品,就怕这些产品质量出问题。听说江津成立了柑橘研究所,他很高兴地叮嘱当地领导:“现在不仅我们国内已有研究改良的品种,就是日本、美国也在积极研究。如果我们停滞不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淘汰出国内外的柑橘市场,这是很危险的哟!”

一次,聂帅因病住进301医院,家乡来人给他送去一点广柑。他高兴得爱不释手地向医护人员介绍:“哎,这是我家乡的广柑,你们看多好啊!”还有一次, 他的远房堂弟聂荣贵来了,吃饭的时候,聂帅用筷子点了点一碟泡菜,深情地说:“这是小平从四川带回来的,要我们共享家乡的美味。”聂荣贵感叹道:“就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你与小平同志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同时也都深爱着故乡。”

就在聂帅逝世当天的下午,江津方面邀请在京江津籍人士开座谈会,聂帅的女儿聂力也去了。晚饭时间,聂力赶回家。聂帅以为她是吃了饭回来的,就说:“你的口福真好。”聂力说:“我没有吃饭。”聂帅说:“为什么不吃?”聂力说:“我要赶回来看望你呀。”聂帅高兴地笑了。询问开会的情况后,他说:“就是要改革,要开放,要不江津不能发展。”聂力说,江津的同志已经认识到了差距,表示要努力赶上来。聂帅若有所思说:“我们老家有一种特产叫米花糖,很不错,可是我们包装上不去,几十年一贯制。日本人就注意包装。产品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进。”

聂帅喜欢川剧,一些老演员的名字他都熟悉,经常过问他们的情况。家乡给他捎来几盘川剧的录像带,他看了很高兴,还请工作人员看,并问他们好不好看?如果有人说不好看,他就半开玩笑地说:“明天再看,多看几次你们就觉得好看了。”

家乡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免不了写信甚至跑到北京来,要求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聂帅对这些事既关心,又严格要求。他总是提醒工作人员和有关领导:“一定要按政策办,我们是共产党,不能徇私情。”

20世纪80年代,聂帅旧居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县里几次提出修复意见,聂帅都没同意,怕浪费公家的钱财。后来老房子快要垮塌了,不保护不行了,他便三番五次告诫家乡的领导:“你们一定要把好关,不要劳民伤财,造成不好影响。这方面的事,中央有规定,要严格按规定办。”根据聂帅的要求,县里又重新修改了旧居修复方案。工程开始后,聂帅再次强调,一定要节约,要如旧,不能搞新的装饰。

1985年2月14日,聂帅不放心,再次让办公室与江津文物征集办联系,叮嘱他们修复旧居一定按原平面图办,不准另占任何农田,不准铺张浪费,修复后希望在环境周围种些松柏竹子。另外,家乡要注意绿化。

聂帅的旧居修好后,他却再也不能回来看一眼。可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家乡人民的眼前,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是留给故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8年11月,杨辉宗拜望表叔聂荣臻

猜你喜欢

聂荣臻江津家乡
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养生之道
爱哭的手工达人
习惯成自然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
聂荣臻香港三次虎口脱险
夏天的家乡
聂荣臻:开创“两弹一星一艇”新纪元
家乡美等
聂荣臻:最后去世的长寿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