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范振喜:监督国家监委
2020-01-02张笛扬南方周末实习生马晨晨
南方周末记者 张笛扬 南方周末实习生 马晨晨
范振喜
2018年,国家监察体制迎来重大变化,当年3月,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作为加强外部监督的一项举措,国家监委在当年年底聘请了首批50名特约监察员,河北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是唯一的农民。
“拿我们挺当回事的。”2019年12月29日,谈及一年来的特约监察员工作,农民范振喜觉得“压力不小”。
一年前,这位河北承德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的党委书记,被聘为国家监委首批特约监察员,那是一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的兼职工作。
2018年3月,监察法通过,国家监察委员会揭牌成立。“留置”取代了“双规”,“政纪处分”变为“政务处分”。半年后,国家监委印发特约监察员工作办法,要求按一定程序聘请特约监察员。
范振喜是在2018年12月初正式接到聘任通知的,来电者声称是中纪委、国家监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范振喜赴京参会、领取聘书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到北京后,范振喜了解到,包括他在内,共有50人成了国家监委首批特约监察员,他是唯一的农民,他们的职责之一是监督监察委。
从“特邀”到“特约”
国家监委聘请特约监察员的工作启动后,2018年9月初,河北承德市委组织部上报了范振喜的材料。
范振喜生于1962年,25岁那年被选为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当初的周台子村一贫如洗,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还欠了8万元外债。在范振喜的带领下,32年后,周台子村全村固定资产已达8亿元,人均年收入1.8万元。
这些年间,范振喜的职务从村支书变成了村党委书记,并先后当选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在国家监委工作人员给他打的那个电话中,他被告知是特约监察员中农村战线的代表。
2018年12月17日,国家监委在北京国二招宾馆召开了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作为唯一一位来自河北省的特约监察员,范振喜在会场上见到了央视主持人海霞、兼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农民工巨晓林,都以特约监察员的身份出现在会场上,监察员中更多的是一些学者,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卞建林、清华大学的周光权、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翔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首任国家监委主任杨晓渡走到台下给50人分别发放了聘书。这一细节让范振喜感触颇深。他回忆,杨晓渡在随后的讲话中专门解释,自己走下去发聘书,而不是让他们上台领聘书,和特约监察员的身份性质有关。
在国家监委成立之前,监察机关就有聘请特邀监察员的制度。原监察部曾在2013年聘请了40名特邀监察员。这一次,名称从“特邀”改成了“特约”。
“邀”显得监察员是被邀请来的座上宾,容易导致履职意识不强、权责不清,而“约”则强调了契约关系,是应约履行责任的。范振喜说,杨晓渡专门强调了成为监察员“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杨晓渡介绍了特约监察员的工作职责。范振喜的理解是“及时反映监委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巨晓林也是听了杨晓渡的讲话才明白,“我们不是帮国家监委监督别人,我们是去监督国家监委的。”
相关文件要求,特约监察员须履行的职责包括对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提出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制定纪检监察法律法规、出台重大政策、起草重要文件、提出监察建议等提供咨询意见;参加国家监委组织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专项工作等。
会后,50名特约监察员签署了履职承诺书,还被要求上报年度工作计划,国家监委各种活动安排一直列到了2019年年底,让他们选择参加。
“谁来监督监督者”
监察体制改革前,纪检部门的主要监督对象是党员干部。整合了反腐力量的监察委员会,意在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现监察“全覆盖”。
组建过程中,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和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委,监委与纪委合署办公。
2019年1月,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更新了组织机构图,其内设职能部门由原来的27个增加到31个,达到史上最大规模。内设机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第一至第十二纪检监察室,被调整为第一至第十一监督检查室、第十二至第十六审查调查室。
监察机关的监督范围和职能扩大后,“谁来监督监督者”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范振喜认为,邀请他们做“监督员”,说明“监委有这个意识,他们知道自己需要监督”。
当上特约监察员后不久,范振喜参加过一次集中学习。一行人参观了中纪委、国家监委各个部门处室,了解过各个部门的职责后,范振喜感到,国家监委并不是“一家独大”,内部各部门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
范振喜印象最深刻的是信件室,那里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信访举报件,“信件的分发十分复杂,他们分发到各个室都有详细的流程备案”。
出自农村的范振喜此前对纪检监察工作并不熟悉,当特约监察员一年来,他“尽量在基层多了解监委方方面面的情况”。
成为特约监察员后,范振喜忙了许多,在市县和村里,不少人向他反映纪检监察方面的举报事项。范振喜一般都建议他们通过正规渠道反映,“但如果他们的信访件已经寄来了,我就帮忙反馈给国家监委信访室。”
当然,特约监督员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监督。几乎每次范振喜参加特约监察员的相关活动,国家监委主任杨晓渡都会参加,而每位特约监察员也都要发言,对国家监委的工作提出意见。
范振喜向杨晓渡提过一条建议:监委尤其要注意“自身正”,“监委的权力那么大,必须秉公执法”。范振喜说杨晓渡对他的发言“很满意”。
每次开会,发表意见最多的是特约监察员中的那些法学家,“他们对改进监察工作提的问题比较深刻。”一名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一次会议上,有监察员建议国家监委公开透明地处理所有案件,“让大家都知道就心服口服了”。
巨晓林的印象中,还有特约监察员建议,对于就同一件事反复举报的情况,监委可以不作回复了。但是国家监委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举报负责,就算查过了也要再核实。”
“国家监察委聘请第一届特约监察员,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诚意,是加强外部监督的重要举措。”2019年2月出版的《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上,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翔撰文建议,还应该从更宏观和全面的视角去思考“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推动“人大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常规化,建构全面立体的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