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重创新驱动 激发动力活力 打造国内领先比肩国际工程技术研究院

2020-01-02冯艳成

石油科技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集团公司科技

冯艳成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2017年底重组整合以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工程院)坚决贯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放大重组整合效应,按照“一部二中心二平台”发展定位,以服务保障油气增储上产为责任担当,着力构建井筒工程技术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打造一体化核心技术体系,勇当工程技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5年,中石油工程院先后承担国家、集团课题百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150余项,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1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践行重大高端科技研发新使命

着重特色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和平台建设,构建以院本部为主体、以休斯敦中心和中东技术支持中心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研发格局,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引领工程技术发展方向。

1.1 坚持生产要素驱动,精准把握科研方向

牢牢把握油气工程技术学科建设方向,统筹中美两种研发资源,围绕“深、低、非、老”等油气领域“四提”难题,对接集团公司钻井2035年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以国内长期技术积淀为基础,以休斯敦中心特色技术创新矩阵为嵌入,形成了以智能钻井等为主体的七大领域、20余个专业研发方向。

1.2 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系统搭建研发平台

瞄准国际一流,按照开放共享、避免重复、专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钻完井实验室建设,搭建集团公司油气工程技术实验平台;发挥休斯敦中心“外脑”和“窗口”优势,搭建院内部一体化研发平台,采取“项目制”“研发共同体”等方式,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提升整体研发能力;与国内外40余家高校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系统内外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快速集合、放大中石油工程院能力空间。

1.3 坚持自主原始创新,打造核心技术利器

坚持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并重,加强基础理论和战略储备技术研究,确定20余项基础机理研究目标;坚持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攻关旋转导向工具等10余项“卡脖子”技术;以国家、集团/股份、院级3个层次的科研项目为依托,每年自筹一定经费,推动核心技术体系建设。近5年,形成了以深井、超深井和页岩气钻完井等20余项特色技术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新增科技创新成果277项,集团公司自主创新产品22项,连续5年获得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重大装备工具方面,顶驱、连续管作业机全部实现系列化、国产化替代,成功研制页岩气版大扭矩顶驱、超深井连续管作业机及配套技术;“膨胀管裸眼封堵技术”获集团公司2016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智能化钻井工具、等直径膨胀管技术与沙特阿美公司签订近400万美元合作项目。

井筒工作液方面,自主研发抗温220℃、密度为2.60g/cm3、抗盐水侵45%的油基钻井液体系,获集团公司201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高强度低弹模韧性水泥抗温突破200℃,获2018年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前沿储备技术方面,电动钻具、信息钻杆、随钻前探、微米级液体支撑剂等12项高端技术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休斯敦中心自主研发系列非平面齿PDC钻头,不断创造钻井提速纪录,获集团公司201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可溶桥塞系列、DMS井下测量系统、新型减阻剂等11项标志性成果陆续进入现场试验并将规模推广。

2 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彰显重点领域参谋支持新担当

着眼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战略全局,强化总部参谋决策和智库建设,聚焦重点地区,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发挥特色优势。

2.1 整合国内外资讯研究模式,为总部决策提供高端支持

分析研判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近两年提报战略发展规划和决策参谋方案8件、专业回顾性梳理与发展建议报告5项、国外页岩气开发技术与成本分析等研究专报2份、各类专题简报42期。

2.2 构建中外一体化管控模式,为集团公司海外技术布局提供样板支持

快速推进“一院两地、一院两制”深度融合,在休斯敦中心建立一整套符合国际惯例的科技研发、风险防控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搭建协同创新、联动互补、科学管控的中外一体化运行模式,研发力量不断壮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彰显出“1+1>2”整合效应,为集团公司科技全球化布局探索了实践经验。

2.3 建立一体化组织运行模式,为重点领域提供靠前支持

整合优势力量,建立以塔里木、川渝、新疆等国内重点地区和海外中东地区为核心的“3+1”技术支持布局(图1),同步加大大庆、长庆、大港、煤层气、储气库等区域的技术支持力度,选派100余名技术骨干全力推进示范井、钻井630示范工程和重点探井技术支持。在川渝地区,建立页岩气“1+3+8”技术模板,首次在长宁区块完成技术总包服务。在塔里木地区,集成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精细控压钻井、非平面齿PDC钻头等核心技术,支撑KS-XX井等重点深井创造施工纪录。在新疆地区,通过集成近钻头地质导向CGDS、低速大扭矩螺杆和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等技术,创风南井区小二开井身结构68d最短完井周期纪录。在海外地区,系统梳理五大油气合作区工程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支持,为明15井提供钻井设计与现场支持,与国际知名油公司合作的多个项目研究成果被其写入5年商业计划。

图1 中石油工程院技术支持组织结构图

2.4 建设远程信息化共享模式,为井筒工程提供决策支持

主动承接油气工程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挑战,着手研究集“数据湖”建设、系列软件开发、数据挖掘、实时监控与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数字化油田建设系统;着手建立集井下随钻测量系统、解释分析软件于一体的优化钻完井技术体系;强化RTOC功能建设,锁定“6项功能、5个跨越、4级应用、3方协同、2个环境、1个平台”目标,全面推进“钻井实时作业中心系统”项目建设。

3 系统谋划管理创新,激发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活力

突出科学管控、分级授权、流程优化,着重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抓住内涵式发展的主动权。

3.1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科研管理机制

建立以院科委会和专业技术委员会为架构的科研决策机制,实行项目挂牌运行与专题报告制度,建立课题“甘特图”管理模式、项目研发写实和成果登记入库制度,实现项目成果可追溯、可复制、可传承。

3.2 建立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评价,开展3年矩阵式培训,推进战略性人才、专家型人才、领军型人才、青年科研骨干“四类一体”建设。休斯敦中心“桥接”国外102家高校和企业,国内100余个团组前往考察和培训,近5年引进国外技术专家75人,开展90余项重大项目研发。

3.3 建立精准激励的薪酬分配机制

建立以岗位工资与津补贴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杠杆,以创新创效激励为导向,以专项奖为补充的薪酬分配机制。2019年7月1日对优秀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进行了集中表彰。

3.4 建立创新驱动的成果转化机制

搭建“3+2”大产业体系,加快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中石油江汉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建立科技创新创效机制,制定《科研创新创效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方案》,启动长寿命螺杆钻具和全可溶桥塞项目试点,实行模拟法人全成本核算、项目收益分红精准激励,公开竞聘项目经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4 结束语

2019年是中国石油实施加快勘探开发的关键之年,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大力实施创新战略的统一部署,中石油工程院要切实发挥好国内外创新创造两种资源、两个优势,担创新之责,谋创新之策,强创新之路,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和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集团公司科技
建筑工程渗漏原因及防水防渗工程技术实践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年年有“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科技在线
国企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