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凸显英语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0-01-02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词汇交流价值

方 颖

(南京市第一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一、引言

语言自诞生之初就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进行观念、意见、思想等一系列交流,人类通过语言交换信息,表达想法。语言将人类个体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赋予了人类社会属性,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衍生发展出了文字,使人类除了交流,还可以进行记录和传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字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可以说,自诞生以来,语言就扮演着交流工具的角色,语言和文字作为一体的两面,成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得以保存和发展。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认识其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两大属性,我们既要学会使用语言,又要了解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在日常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而这恰恰是目前英语教学工作中缺失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日渐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求熟练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媒介了解世界,以往的“哑巴式”学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世界的实际需求。作为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路,从单纯的应试调整为帮助学生真正拥有与世界沟通、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以下重点分析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剖析现今英语教学的使用价值及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系列英语教学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英语教学中使用价值的缺失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首要作用和价值就是表达和沟通。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借助通用语言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彼此深入地了解。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偏重于词汇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相对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有些学生陷入“哑巴英语”的困境,善于考试却怯于开口,无法与人进行面对面的英语口语交流,造成学生“懂英语却不会说英语”的怪异现状。

究其原因,还在于英语教学侧重知识点的讲述,忽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语第5模块Unit2的“Reading”就是一篇辩论赛的文字稿,主题是“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这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课文,可是教材设计只给出怎样读这种文章的策略,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只关注梳理课文或讲解语言知识,忽略本可以用这个贴近中国现实的主题组织一个小型的辩论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意识到需要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寻找到平衡,不可偏废。在辩论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和倾听,在交流中既强化语言的使用技能,培养自信,又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际上,我们的课本提供了很多让学生身有所感、有话可说的素材,遗憾的是,因为对英语使用价值的忽视,学生丧失了一些开口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现行考核方式对于学生使用英语能力的评价存在缺失。现行考试或者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及写作几大方面,唯独忽略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对话能力,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训练,导致难以考核,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愈加恐惧使用英语。我们应当将语言使用和语言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考核中设置正向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对于语言使用能力的兴趣和积极性。

2.英语教学中文化价值的缺失

除了使用价值之外,日常英语教学同样忽视英语作为文化载体蕴含的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传授。具体而言,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及语法现象均与西方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作为一种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构词法在英语词汇中数量庞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长度3183行的《贝奥武夫》史诗总计有复合词1069个,这一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与日耳曼语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古英语中的复合词在形式上不断演变,例如现代英语中常见的前后缀“in-”“-ful”“for-”等,均由原本不重读的复合词丧失了原本独立地位后演变而来,产生于 古 英 语 时 期 类 似 于 “-ful”“-hood”“-ship”“-dom”“-ness”等的形容词后缀共有15个,名词后缀则总计有24个。此后由于诺曼法语在英国的广泛使用,大量法语词汇融入,成为与统治阶级相关的诸多领域的主体词汇,原本单一的英语复合构词法更加包容并蓄。拉丁语及希腊语词汇的大量进入,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常用的“sub-”“semi-”“non-”“-ory”“-able”“-ant”“en-”“-acy”“pre-”“-ate”“dis-”“re-”“inter-”等词缀均来源于法语或拉丁语。

除了构词方法的变化,来自不同语种的词汇同样改变了英语原有词汇的词义,例如“wed”一词在古英语中表示“结婚”的意思,后来由于法语词汇“merry”的融入,替代“wed”成为表达“结婚”的单词,而“wed”的动名词形式“wedding”则变为特指“婚礼”。此外,最早的英语语法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法,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及商业贸易的繁荣,十八世纪在英国掀起了“矫正”英语的浪潮,使得英语语法更加合乎拉丁语法的规则。但是由于这种语法侧重于书面语而忽视口语,单纯搬套拉丁语法,使得英语语法显得烦琐、僵化甚至自相矛盾,因此不同学派的语法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解释英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学派分别是结构主义学派、转换—生成学派及功能学派,大大推动了英语语法的研究,对后来的英语语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创造的部分语法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英语词汇、句型及语法的产生及演变都有文化融合及历史发展的原因,看似杂乱无章的语言知识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形成原因。西方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对于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对英语中的构词方法及句型语法的演变过程有一些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无疑对其掌握词汇、句型和语法,更加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有所助益。遗憾的是,现阶段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知识背后的西方文化和历史的不了解,导致对于语言知识的记忆及应用始终处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阶段,词汇量匮乏,句型简单、生硬,习惯性地沿用中文语法和习惯学习英语。具体而言,牛津高中英语第4模块Unit2的阅读课文第20行,学生对于“Among them are many well-known athletes.”一句中全倒装的使用及“Popularity is not the priority;Study comes first.”等地道的西式表达难以理解和掌握,在写作中搬用中文习惯进行英语表达的句子有很多。第5模块Unit3的“Project”中有这样一句:“Nowhere is this truer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该句中否定和比较级一起使用表示最高级的意思,这一表达方式是中文里没有的,因此对于习惯中文表达方式的学生而言显得难以理解,自然无法进行地道的西式表达。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适当地传授给学生一些与词汇、句型及语法现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无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

三、英语教学需求剖析

1.在英语教学中凸显使用价值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过去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通常关注课文的梳理及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使用价值及作为文化载体背后蕴含的西方文化。但很显然,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早在1986年,英语就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语言,全世界范围内有接近四亿人的母语为英语,相当于世界上十分之一的人口的母语为英语。此外共计约有二十多个国家,八亿人口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总的来说,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会说英语。

就使用范围而言,全世界用英文书写的邮件占70%以上,用英语播送的广播节目占60%以上,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英语还是绝大部分国际会议及科技资料的通用语言。由此可见,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通用的交流工具,而当今世界日趋开放包容,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逐步走向世界,英语毫无疑问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培养与世界沟通及交流的意愿及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现从“懂英语”到“会英语”的跨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重视英语的使用价值”这一核心理念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训练和考核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在课程安排上提高学生使用能力培养所占的份额,又要在考核中树立明确的指标,鼓励并督促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2.在英语教学中凸显文化价值的意义

在作为载体的语言形成发展中,文化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是反映不同文化发展过程的一面镜子,除了使用价值,还可以透过语言了解背后的文化变迁。为了对抗封建制度和文化,拉丁语词及希腊语词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深入研究古罗马、古希腊文化而大量融入英语,部分外来词汇保持了原本的形式,如“axis”“appendix”“exterior”“climax”等;同时一些外来词汇则改变词尾以符合英语词汇的形式,如名词词尾以“-ty”代替了“-tas”,形容词词尾以“-ous/al”代替了“-us”;此外部分词汇则索性省略了词尾,如拉丁语中的“exoticus”变为“exotic”,“consultare”变为“consult”,“exclusioneum”变为“exclusion”等。

而在1640年之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贸易的不断发展,开始向外殖民扩张。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各种不同语言的词汇不断融入英语,如土耳其语中的“咖啡”“coffee”,土耳其语中的“凉亭”“kiosk”,印地语中的“大富翁”“nabob”,马来语中的“稻”“paddy”,日语中的“酱油”“soy”,波斯语中的“披肩”“shawl”,波斯语中的“商队”“harem”等,沿用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以美英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因此英语的词汇量开始爆发式增长。现如今,英语作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官方语言,全世界范围内使用英语的总人口达到三亿四千万以上,英语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英语是西方文明发展史的缩影,通过了解英语的发展史认识英语的特有形式,理解英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以小见大,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语言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语言现象背后蕴含的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四、英语教学工作的优化

1.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凸显使用价值

英语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们需要在这四个方面着重加强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在听的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利用VOA慢速英语等听力材料作为入门素材,培养语感,在有了一定的听力基础之后使用英文电影配合字幕,提高听力的速度和准确度。在说的方面,可以结合模块2第3单元“Amazing people”的主题,在“Welcome to the unit”环节设计口语课,让学生口头介绍心目中的“Amazing people”,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并进行问答训练。在读的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或其他材料,纠正发音和语调。在写的方面,可以以江苏新高考增加的应用文写作为契机,在模块1 Unit2中结合本单元主题“Growing pains”的task,写建议信,开展微型写作课,培养学生多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应用词汇、句型和语法,训练学生拥有简洁、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凸显文化价值

学习语言是了解文化的必要途径,了解文化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学工作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在传授和讲述语言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当考虑结合相应的文化知识,使二者互相促进,既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及应用语言知识,又加深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比如牛津英语模块8 Unit3“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西方油画的基本知识,印发一些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大师的著名作品的背景知识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结合年级学科有关中国画的讲座,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增加理解,再巧妙地加入9模块Unit3的“Color idioms”的教学,既能整合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记住关于颜色的习语。为了让学生在语言中了解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加强不同语言及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鉴,让学生充分体验中英文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不同的角度全方面地、深入地认识中英文和中西方文化。

五、结语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然而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的交流工具属性和文化载体属性有所忽视,缺乏相应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学生虽然懂英语,但并不会使用英语,既不敢开口表达交流,又不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必须从日常教学工作入手,从训练和考核、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着重凸显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从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使用价值及文化价值对于新时代学生和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和实践方案。

猜你喜欢

词汇交流价值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