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杜甫草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20-01-02◎杨

文化产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草堂杜甫诗歌

◎杨 璐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2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名片,立足历史文化优质资源及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时机,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新主题、新思路。杜甫草堂应在深入发掘景区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扩展文化旅游资源外延方面下功夫,将诗歌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品位。同时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融入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打造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综合旅游景区,实现文旅融合的高度衔接,将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浣花溪公园等地联合打造成为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使文化旅游成为成都市新时期旅游业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

一、杜甫草堂发展概述

杜甫草堂是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故居,其坐落于成都市西郊美丽宁静的浣花溪畔。杜甫先后在此生活将近四年,共留下诗歌240余首。由于杜甫极高的文学素养以及在中国诗坛上杰出的诗歌成就,杜甫草堂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纪念性最强和最独具特色的杜甫遗址。1985年,杜甫草堂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后杜甫草堂也正式开始往旅游开发方向上发展。如今的杜甫草堂已发展为蜚声全球的文学圣地,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草堂独具川西特色的园林景观与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各国人士前来参观游览[1]。

杜甫草堂作为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景点,在资源特色和品牌知名度上都具有良好的优势,发展规模在逐年扩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成都市内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杜甫草堂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随着周边同类型景点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广汉三星堆遗址等的强势发展,草堂与同类型文物景点之间对游客资源的争夺将趋于白热化。

二、杜甫草堂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结构单一

目前杜甫草堂文化旅游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上,草堂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狭义的旅游资源开发阶段,仅仅停留在资源利用的表面上,一部分具有较高品味的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景区中的绝大多数的旅游资源还局限于简单的陈列展示,游客对草堂文物可感知性和体验性差。虽然成都正在为杜甫草堂打造中国诗歌文化圣地的形象,并且也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但诗歌文化的品牌效益和垄断性优势却没有凸显出来,产品开发形式单一,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导致观光类旅游仍占主体,游客时间停留短,二次消费的转化程度较低。据统计,杜甫草堂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仅为一个半小时左右。在这个求新、求异的体验经济时代,开发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旅游产品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杜甫草堂必须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变为旅游产品,以文化为核心进行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现存文化旅游资源品位不合理

杜甫草堂内的园林景观及故居背后的诗歌文化是吸引游客前来游览的两大要素,其中最具有价值的是杜甫诗歌文化。诗歌文化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其受众主要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而将其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文化并不是那么简单。诗歌文化若不能与时代结合焕发自身的价值,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应具有的“活态”属性,就会导致曲高和寡的局面[2]。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旅游者可以通过草堂内部的各种造景元素以及捕捉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而与这位千年前的爱国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一般的大众游客若是没有一点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了解就很难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园林造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这一隐性的审美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大众游客进入的瓶颈要素[3],再加上资料宣传研究,提炼挖掘不够充分,部分游客存在着无法感同身受、根本读不懂的尴尬情况,文化资源反而成了“玩不转”的宝贝。

(三)缺乏体验性项目

目前杜甫草堂内的文物展示主要采用的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展示手段,未能让游客真正“游”起来,形成丰富且有层次的旅游体验。景区中的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陈列展示和宣传方式的手段缺乏创新创意,大多还囿于“画像+文物+文字”的简单组合中,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文物遗产的价值,无法充分满足游客的审美与求知等需求。为了保护文物,展品与游客之间通常隔着厚厚的一层玻璃,游客不能与展品进行互动,游客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一单调、乏味的观看方式很难让游客沉浸到整个文化景观中。只是通过简单的观看,游客无法深刻了解和感悟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整个游览过程缺乏故事性和体验感,展品展示过于简单化,趋同化,园区内缺少有震撼力的体验项目,游客的体验需求得不到满足,让文化旅游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

三、杜甫草堂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一)不断推出新的产品项目

根据居民消费习惯调研报告可以发现,约有60%的消费发生于夜间,而在旅游行业中,游客夜间消费总金额占到全天整体消费的28.6%,不管从消费者习惯还是行业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旅业态,夜间旅游正在成为有效促进旅游供给、挖掘增量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动能。目前草堂仅在白天开放,晚间属于闭馆时段,而晚间草堂的景观别有风味,对游客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杜甫草堂应加快推进夜景工程的建设,如增设主题灯会,灯光夜市等项目,通过灯光交互系统融合沉浸式主题文娱互动,实现游客体验全面升级,在最大程度上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优化营收结构,促进经营模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提升文化旅游经济整体的效益与活力。

盘活草堂内所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立足诗歌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如“诗词大会”“国风摄影展”“研学活动”等文化旅游精品活动,结合成都“网红城市”的特点,可以进行网络营销宣传,在抖音、快手等网络社交平台上举办各种主题“接力赛”“挑战赛”鼓励游客参与活动并上传平台分享,利用短视频模式所呈现出的交互性与参与性,让受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了解到景区的文化,同时利用“打卡”的心理吸引用户前往景点游览,实现流量的变现。这些新型产品项目的开发有助于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延伸草堂旅游产业链的双赢。

(二)创新文化遗产展示体系

活化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丰富游客的体验层次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宣传可以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展示体系,线上展示主要借助互联网、数字多媒体及VR等技术,线下展示主要通过实物体验式或演示性等方式进行构建。从历史现场的虚拟化呈现、历史场景的演绎性呈现、艺术作品的动态化呈现等方面创新文化遗产展示体系,使游客在参与历史事件、叩问历史命脉的过程中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深刻领会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消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与游客审美之间的壁垒。杜甫草堂应多开展全民性的文化知识普及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开办诗歌文化知识讲座、举办相关展览会、拍摄科普影片等公益活动,提高景区文化的社会认同感。此外,旅游志愿者服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体,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加入到草堂志愿服务队伍中,提高志愿者解说服务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杜甫文化,增进游客和景区的互动[4]。

(三)大力开发体验式旅游

当今是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借助科技赋能把本有距离感、静态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一些互动项目转化为鲜活的体验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层次。比如将游戏和文化相融合,开启“非遗+游戏”模式。如国内知名游戏《诛仙手游》携手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夫子庙,将夫子庙历史街区实景植入《诛仙手游》中,让玩家在线领略盛世秦淮风光,同时也开创了“非遗+游戏”的新玩法[5]。非遗与游戏的融合不仅给游戏内容开发增加了新的亮点,而游戏本身也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游戏增加了卖点,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游戏生命周期得以延续,同时让非遗文化脱下冷冰冰的面具穿上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外衣”,真正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通过游戏这一形式,游客与传统非遗实体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使得其变得更加亲切。杜甫草堂的文化旅游开发可结合AR和VR技术,在草堂景区开展真人游戏体验,还原草堂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使游客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到了当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丰富游客的体验层次。同时开发杜甫文化微信游戏小程序,以“小游戏+”的方式植入文化旅游产业链中,不仅降低了大众获取非遗信息和了解其文化内涵的门槛,还能通过“游戏积分奖励”“排行榜”等形式鼓励大众自主进行学习,在获取成就感的同时还带动了传统文化知识在朋友圈中的良性传递,通过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历史文化,达到文娱交融,寓教于乐的效果[6]。文物是有形的,静止的,但它所承载的内涵是活泼的,是动态的,通过挖掘和活化文化遗产的内涵,以有形的方式来体现无形的内涵,做到有声有形,有神有韵,让游客得到满意的体验。

增设让游客参与互动的环节,开展一些具有娱乐和学习双重性质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国学类体验等活动提升旅游者对杜甫以及诗歌文化的了解。增设志愿者环节,让游客参与草堂文物的管理保护,如让游客参与设计草堂宣传标语以及模拟演示文物修缮、亲手制作文创产品等,一方面能达到引导游客保护文化景区,另一方面能增加游客体验的深刻性[7]。

猜你喜欢

草堂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草堂旧事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薪草堂由来
由对立走向友善
绝句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