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
2020-01-02□惠姣
□ 惠 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1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随着物流业的整合,智能现代化物流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的拓展,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员工不仅要熟悉整个物流运营流程,而且精通行业技术,还要涉及物流管理、大型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运营等知识和技能。
1.1 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如今,学生可凭借发达的互联网而享受大量优质的网上教学视频及资料,大数据时代不仅方便教师教学活动,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然而,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重重困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是学校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求。职业教育的教学与普通教育的教学不同,职业院校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技能素质。
在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模式中,依照已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负责开发适合于一线生产、产业建设、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人力资源。
②基于社会需求、定位与技术应用能力,个性化制定科学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③采取个性化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工作实践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④“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建设乃职业教育院校有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1]。
⑤产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化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方向[2]。
1.2 职业教育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就业环境相结合[4]。如今,物流专业理论水平高、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教师少,不能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5]。目前,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大的问题。
1.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导向不明确
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对市场导向不够明确。许多专业老师缺少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物流方面教学缺乏直观的认知和理解,对市场需求人才不敏感。学生在校时较少关注社会当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少市场方面的引导。有的院校受传统思想影响,在校内时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践操作严重缺乏。从而使学生毕业后不足以胜任就业岗位的需求。
1.2.2 实践教学的设备设施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不断更新现代化教学设备,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据长风职业教育研究院调查,全国将近1500所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中,只有不足8%将翻转课堂等新理念带入教学[2]。职业院校培训条件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其硬件及软件设备严重不足,从而极大限制教师的实训课的高质量授课,也极大限制学生实践学习的规范性。
1.2.3 校企合作不深入
根据国内外经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物流企业的需要、物流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企业的专业课程和工作任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相结合。校企合作、勤工交替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培养物流人才。然而,当前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是高校热企业冷。当工作和学习相结合时,学生可以去企业。然而,企业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教学效果不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工学结合肤浅。
1.2.4 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下,更多的职业院校依然采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扼制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发挥其特长,从而影响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很难反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真实综合素养与职业发展潜能。
2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
2.1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在工作场所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根据培训“操作、管理、决策”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操作岗位上,学生充当操作员,根据公司管理层的订单或计划完成特定任务;二是管理,在公司管理、管理岗位上发挥桥梁作用,有效把决策岗位与管理岗位联系起来。在这种工作中,学生担任不同部门的经理[6]。与部门员工合作制定运营计划和操作安全系统,以解决管理问题;第三,决策职位,是公司运营中最高的职位。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竞争战略的能力。
2.2 人才培养对策
建立集中培训教学机制,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职业院校应建立模块化培训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构建由虚拟公司运营的基于角色的教学机制。学生在综合物流公司经历不同的职位和角色。一是通过角色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设置相应的岗位。要建立以项目招投标为核心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竞争兴趣;二是把企业岗位资格和培训完成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考核模式[7]。换句话说,学生的在职表现和通过培训获得的学分是评价他们绩效的主要依据。
2.2.1 明确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与社会属性。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职业教育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唯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传统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市场导向为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其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一批社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2.2 深入融合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间的合作较多浮于表面,一方面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职业院校的学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缺少扎实的实践能力则不能提现职业教育的强大优势性。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训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一方面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入融合,提高校企合作质量与数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更要建立新型人工智能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实现现代化教育有重大意义。
2.2.3 更新职业院校评价模式
更新现有的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师生评价体系,结合当前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期许,与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个性化“跟踪式”评价模式,提供动态学生数据库。例如日本会提供跟踪式服务,观察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评估并挖掘其学习潜力,并建立相应的反馈交流平台。我国可利用人工智能或发微信等的形式,向师生定期推送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内发性地改变,积极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3 总结
人才是各个行业的核心,物流行业也是如此。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应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核心专业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觉学生潜能并积极引导。构建人工智能型个性化课程教育体系。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多元化发展思维。更新院校的培养模式,不断引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注重实践环节,深入融合校企合作并优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开展师资培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教学多元化,加强数据评价,优化人才培养评价质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