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内陆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研究*
2020-01-02□林强
□ 林 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婴幼产品与服务供应链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遍布世界各地,企业供应链运作需求不断增加,供应链管理也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法宝。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当下,稳定、畅通、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但市场上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复合型供应链管理人才却凤毛麟角,供应链管理人才危机开始凸显,且人才短缺的趋势越发严峻[1]。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供应链运作管理时代。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成为我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差距[2]。如何培养市场急需的高质量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高校办学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成为高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有25个国内本科高校成功获批供应链管理专业。严格的说,供应链管理专业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学专业,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拥有众多细分就业领域和岗位的新商科专业或新工科专业。从事供应链管理相关岗位的人员应具备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集成化管理思维与能力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知识、管理方法与应用技术。董欣和牟韦霖提出从国际化视角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特别强调要加强大学生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3]。韩彤雨和何建佳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策略和人才培养具体措施[4]。
在国家宏观政策上,我国政府已将供应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倡导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努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我国西部内陆高校面临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契机。供应链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已招收本科生的几所国内高校正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与特色,打造特色化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西部内陆高校来说,更应该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规划的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打造差异化、应用型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道路和模式,使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曾恋之针对高职院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涵盖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优化与职业资格认证等[5]。
本文阐述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特点,从专业培养角度分析了高校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现状,论述了西部内陆高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西部内陆高校应走差异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和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教学、国际合作办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
1 现代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特点与高校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1.1 现代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特点
1.1.1 具有国际视野
随着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国际贸易需求日益增大,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需要懂得国际供应链运作,熟悉国际物流、国际采购、国际货运与代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供应商选择、国际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等业务和知识。因此,高校在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更好的适应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以及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1.2 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商业形态的演变,供应链运作模式正在同步进行重大的变革与创新。全球供应链已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更短、更智能、更快捷。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善于捕捉和把控供应链运作的新模式,善于开展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善于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变革。
1.1.3 具有集成管理思维与能力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其管理目标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质量和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总成本最小。显然,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体现着整合与协调思想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它要求组成供应链系统的成员企业协同运作,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以及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系统化、协调、一体化、整体优化等集成管理思维和能力进行培养。
1.1.4 掌握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管理方法与应用技术
供应链管理人才具有较宽的就业面,可在党政部门从事宏观管理和现代供应链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供应链规划、运作、分析、优化等管理工作;在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国际贸易企业等各类企业从事供应链管理和咨询工作;在科研单位从事数量经济、供应链管理、系统科学等软科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课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供应链管理人才需要掌握包括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应用技术。在技术飞速创新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要求供应链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与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供应商管理、需求预测、产品定价、供应链协调、风险识别与管控等方法,还要掌握现代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运用的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能够开展智慧供应链设计与运作管理。
1.2 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2.1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上培养供应链管理方向的专业人才
随着供应链运作不断得到企业、行业组织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上增加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市场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例如,在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或专业下设供应链管理方向,学生可在高年级阶段进行方向选择。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为高校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和就业选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矛盾。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学生不能够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为系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由于缺乏专业支撑也不利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等。
1.2.2 新建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
高校专业建设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特征,并在时机成熟时开设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各国政府均十分重视产品和服务供应链构建,甚至将供应链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政府和市场在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一致意见。201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截至2020年3月,全国已有25个高校获批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基本覆盖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本科高校。高校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能够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本科高校中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有利于分层分类培养市场所需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但从总体来看,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还不多,未来几年市场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较大。另外,高校在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尤其是缺乏懂企业运作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在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协同培养等方面亟待加强。
2 西部内陆高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西部内陆高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
供应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8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2017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10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表明,加快供应链创新,建设现代供应链,已经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供应链运作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抓手。但是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却如凤毛麟角,供应链人才短缺的趋势越发严峻。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另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将西部内陆腹地推向对外开发的前沿,推动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增强内陆地区对外的联系纽带,势必加快促进内陆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6]。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力促进跨境贸易、转口贸易以及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这必然能够促进国际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的长足发展。这些新变化、新机遇、新趋势都对内陆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内陆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新要求。以重庆为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2019年10月,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陕西、四川、内蒙古、西藏等西部12省区市以及海南省和广东湛江市,在重庆市进行框架协议签约,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将成为重庆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2 西部内陆高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一些发展战略也惠及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为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带来新的增长点。但西部内陆高校由于处于内陆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也比较慢,无论是教育教学设施和资源条件,还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逊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教学和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这就影响甚至削弱了西部内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拥有较多高水平大学,他们培养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在质量上更优,更适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这就进一步挤压了西部内陆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因此,西部内陆高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3 西部内陆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
3.1 立足地方,坚持特色,开拓差异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由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供应链有其不同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制造业产品供应链与旅游(服务)供应链在产品特性、流通模式、供应链构建与运作模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样是产品供应链,一般的生活用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重型机械产品供应链、医疗产品供应链等在产品特性、流通模式、供应链构建与运作模式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而不同的区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不同以及在政府扶持政策方面的差异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西部内陆高校应基于现有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准确把握细分市场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中结合学校特色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走具有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道路,而非均采取趋同化的培养模式。现有几所开办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中,上海海事大学结合自身特色着力培养航运业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武汉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引入京东集团下的京东大学供应链创新学院相关课程,与京东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中央财经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依托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等学科群优势,融合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信息技术和金融于一体,形成了供应链金融学科方向。
3.2 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西部内陆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道路,就必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四环联动的育人机制。四环联动的育人机制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核心目标,将核心目标分解到各个环节,形成各环节的具体目标,并通过各环节开展的一系列的教学、指导、自主实践等活动过程实现各环节的育人目标,从而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具体机制如下: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上应实现什么样的育人目标以及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明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活动如何围绕教学活动而开展,从而更好的联动;二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工作组织机制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尤其是组织动员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为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三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平台、进一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办法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2.1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某个企业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的独立运作,而是贯穿整个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从前端的市场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开发、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售后服务以及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供应链管理人才应是能够适应复杂供应链环境下的跨界人才,即同时熟悉采购、物流、贸易、信息技术、电商、法律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虽然有较多的高校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基础上早已经开始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但对高校本科专业教育来说,供应链管理专业是一个崭新的商科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供应链管理人才,需要各方面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共同参与教学,需要既懂理论知识又懂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西部内陆高校应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等途径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解决教师数量和质量“双不足”的问题。
3.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供应链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内容覆盖面广,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而且,供应链管理相关工作岗位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基于此,西部内陆高校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除了要加强师资力量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的,可以通过完善学科专业竞赛组织和保障体系、加强专业型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强化高年级学生有组织有指导有考核的顶岗实习以及注重供应链管理相关岗位技能的模拟训练等。在学科竞赛环节,通过以赛代训的方式,加强课赛协同教学,广泛动员学生参加供应链管理类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运营的全局观,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在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布置日常社会实践作业、指导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并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顶岗实习环节,与企业紧密对接,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在假期或实习学期选派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接受企业实践课程培训,或者与企业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
3.2.3 探索国际合作办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与日俱增,企业供应链突破本国地域,向全球拓展。这就要求供应链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经贸形势、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等。实践也表明,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供应链管理专业因其独特的专业特征和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从业环境,更适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西部内陆高校的国际接轨程度本身就不高,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更应该抓住国际教育合作的良好形势,在供应链管理这个新专业上找到突破口,提升办学实力和口碑。即使短期内无法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专业,西部内陆高校也应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研学交流、专业讲座和培训等方式重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3.2.4 强化职业资格认证
2020年3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了16个新职业,其中之一就是供应链管理师。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技术,从事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协同,以控制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并提高准确性、安全性和客户服务水平。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国际供应链管理师认证、注册供应链管理师、物流师、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职业资格认证等。西部内陆高校加强供应链管理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认证,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进行对接,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前期准备。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多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职业资格认证的学习,树立职业资格认证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哪些内容是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重点,哪些知识与技能是供应链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必备要求;另一方面,从学院层面也要积极主动对接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机构,为学生接受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报考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全球产业链布局和跨国供应链运作。而当下国内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稀缺也促使教育部门和高校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西部内陆高校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布局,加快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供应链管理人才。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完全复制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西部内陆高校自身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相对薄弱,但也各有特色,可以从加快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争取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强化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打牢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