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与实践
2020-01-02戴志华王园园
戴志华,向 凯,王园园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黄冈市外国语学校3.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对于教师职责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即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诸多职责中,“传道”居于首位,而“授业”和“解惑”排在其后。纵观古今,中国历来各行各业的师傅在收徒授业之前,都会对拜师之人进行一系列人品考核和测试。由此可知,对德行或人品的重视,古今历来如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德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授人以渔的教育,旨在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一线的职业人才,服务的是广大群众,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较多的窗口行业,这其中德育教育同样尤为重要。
代表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除了知识或技能之外,还承载着道德。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语言的这一特殊育人能力,在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中,义不容辞地利用语言进行育人工作,寓德育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坚持德育为本、教书与育人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决定德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
(一)目前高职学生整体道德素质不容乐观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居于高职专科分数段位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自我实现意识薄弱。由于互联网的发达,信息社会所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少数学生呈现不同程度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合作意识较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弱化、心理素质欠佳等。
(二)当前高职高专过于专注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德育弱化
高职基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的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倾向于关注社会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要求,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却严重忽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主要致力于对职场有帮助的技术学习而轻视了道德修养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虽都有“两课”教学,但是课时普遍较少,而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大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有些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德育目标空洞、政治性和理论性过强、涉及面太狭窄、缺乏创新思想和批判性思维等问题,造成了高职德育实效低迷的现状。
二、高职英语课程特点为德育渗透创造充分的条件
英语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更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要达到英语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需要通过互动来实现思想、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英语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宣传和道德弘扬的桥梁。经过英语语言的练习,学生能够了解他国文化和思想,并反思我们的文化和道德价值体系,这种文化和道德理念的对话和碰撞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英语课程是高职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在校生的基础必修课,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高职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英语课程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德育的渗透作用为方式,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形成教育合力,这是英语教学思想性和教育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以及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方针基本要求。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方法
(一)挖掘英语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然要依托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围绕教材开展活动或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达到道德教育与熏陶的效果,不然德育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包括英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含许多重要的价值体系或道德因素,例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背景知识,世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名人传记和历史地理等。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高职英语教材本身就是一座蕴含人类丰富思想的宝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利用语言知识点之间的德育联系,可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正规高职英语教科书中单元文本选取的都是具有道德榜样性或教育借鉴意义的内容。因此,这门学科不光是语言知识的研究,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接触与碰撞,进而引发思想上的震撼,带来意识形态的冲击,最终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区分善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现有资源,在解读和诠释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解和获取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领会课程教学大纲内涵,明确语言教学和德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认真备课,探索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积极挖掘教材蕴含的显性或隐性的德育元素,深刻领会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将刻板的教材变为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并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二)在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拓展中渗透德育
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既要体现时代特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多面性,不单是让学生习得知识和获得情感的满足,还要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创新思维的深化、情感的饱满丰富、意志的多重锻炼等多重方面。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英语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渗透切入点,在进行知识点解释和文本语篇分析时,应该倾向于包含道德教育的素材;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解释单词、短语或者是句型时,可以尝试选择对学生有触动且有教育意义的谚语及格言,一方面夯实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拨动,毕竟那些格言和警句语言生动、精炼,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富有非凡的魅力足以启发思想、催人上进,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生活的内涵和哲理,领悟人生的真谛。此外,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设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大学生活,父母亲情、职场规划、网络等主题往往是积极的,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是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当教师教授文本时,必须掌握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相关主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性分析,产生共鸣。
(三)在课堂交互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堂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环节,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语言的交际性决定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感受语言并巩固语言。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交互活动中,可以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题,进行思想交流与学习;在模拟语言情境的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操练语言、习得语言用法的同时,学习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认识到竞争的必要性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交流与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人格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目标。下面简要列举几个有效的课堂活动来促进德育渗透:
主题演讲。每节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让学生进行自由演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主题,例如,介绍家乡,名人故事,习俗与文化,哲理故事等,不论是学生自己准备演讲还是倾听他人故事,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扩大学生视野,同时有利于培养勇气和增强自信心。
小组讨论和辩论。在已经学习与课文相关单词、短语、句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主题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其生活和认知密切相关的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就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分组辩论,例如就手机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展开讨论、针对就业和择业观和金钱观展开辩论。这种讨论或辩论鼓励学生在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
四、具体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思想上开阔,境界上升华,因此不能使用常规的布置任务、死记硬背理论和条框等方式,否则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应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和兴趣点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学生群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来举例或讨论和分析个案,并允许学生进行思辨,站在学生的立场客观看待学生的观点,经过学生主动的思考、分析达成思想上共识,最终使教师的德育"渗透”变为学生自己的“渗透”。
(三)“渗透”宜“点到为止”,不能倾斜过度
在道德教育方面,不应过度强化,“为渗透而渗透”,不可过分偏重德育比重,甚至削弱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习得。因此要在课堂实践中,老师必须认真揣摩德育渗透的“度”,切不可顾此失彼。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获得毕业后从事职业所需的各项技能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教学宗旨所在,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元素应该融入到高职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最有效、最常见的道德教育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究其根本还是落到学科教学,因此,学科德育的渗透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