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残障高职生传统文化接受力研究
2020-01-02王晓波
◎王晓波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已成为高校教育者的共识并引起广泛关注。当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现有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普通学校教育层面,针对残障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空白。
残障学生在学习、接受传统文化和建立文化自信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因此要充分重视研究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全面育人、促进残疾人参与、融入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对象界定
目前我国残障学生类别主要包括: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学生。因肢体障碍学生不涉及视听官能障碍,在语言、思维能力发展及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方面与普通健全学生相近。所以,本研究主要面向高职教育阶段的视障、听障学生。
(二)研究对象特点分析
高职阶段视障和听障学生已经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与同阶段健全生基础文化素养相近,但因客观生理缺陷,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因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听障学生在文化素养、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发展上存在较大不平衡。少数听力损失少的学生可接近同龄健全生水平;多数听力损失严重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发展较为滞后,抽象含义词汇量较少,逻辑思维能力不足。
视障生学习主要依靠听力、盲文,听力注意的范围和广度存在一定局限,学习中主要存在学习资源较少、学习依赖性大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8级服装艺术、工艺美术专业听障学生、2018级针推按摩专业视障学生共计94人为调查样本。以“传统文化经典了解程度”“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文化自信了解程度”“个人文化自信程度”“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为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在集中发放问卷后,共收取89份有效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结果
1.听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现状分析
(1)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知识含量少,对健全生来说已是基本文化通识的文史类知识,听障生基本不能系统掌握,仅处于印象阶段,文史知识较为匮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沉淀的理论、思想、智慧、美学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听障生仅能从生活常识角度去理解,缺少认知的深度和系统性。以工艺美术专业的听障生为例,虽然其专业学习中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传统工艺等领域,但大部分听障生的学习仅停留在机械模仿和记忆阶段,很难形成对传统美学的贯通性理解。总之,听障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薄弱、传统文化思想了解程度较低、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低。
(2)传统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较少,课程实效较低。高职阶段听障生的主要任务为学习专业技能,对文化基础类知识的学习相对弱化。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课程设置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仅设有一门《语文》(文化通识类),选修课现已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茶艺选修,但学生的实际选课量较低;并且,受听障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限制,授课内容常常需要压缩,难以达到同龄健全生的教学容量。
(3)有朴素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豪感,但“文化自信”认知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拥有积极、正向的爱国情感,对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观念、传统民俗及中国电影动漫等文化有朴素的民族情感。但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认知不清,在涉及“文化自信”的内涵解释、行为表现、道路发展等问题时,听障生的回答较为模糊。
2.视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现状分析
(1)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知,接近同龄健全生水平。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知识含量较高,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史知识,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认知程度较低;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沉淀的理论、思想、智慧、美学等深层次内涵,有一定了解。视障学生主要从事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理疗专业学习,涉及大量传统中医理论、技能,所以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认知水平较高,并对相关领域能有贯通性的理解。
(2)传统文化教育范围较窄,存在不平衡现象。视障学生在文化通识课之外,需学习专业中医理论及中医理疗技能,并设有健身气功等专业选修课程,都为其学习、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专业之外的其他传统文化领域,视障学生涉及较少,在传统文化的全面系统掌握方面,有较大瓶颈。
(3)有较强的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认知水平依然需要提高。因对传统文化理解掌握程度较高,视障学生普遍有较强的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解,但缺少更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
(二)原因分析
1.听障学生原因分析
(1)因客观生理局限,文化接受有断层。听障学生因听力缺陷,平时的交流主要依靠手语,手语是以形达意的一种交流方式,较多依靠直观思维。高职阶段听障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较为完善的汉语学习,但在课堂教学中要依靠手语、读唇语、读汉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大量信息缺失。文学接受理论认为,理解过程是读者运用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填空”的过程,文本内容和读者经验的结合生成了文意。听障学生在文化接受中,因信息缺失带来接受断层,使得“空白”难以获得有效填补,继而有效理解也较难达成。
(2)缺少适应性高、针对性强的教育设计。在形式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听力损失严重、言语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存在较大学习困难,需要开发更丰富更具实效性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方式。
2.视障学生原因分析
(1)相关学习资源少。视障生虽然也存在生理上的障碍,但对信息获取能力影响较小。视障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是盲文教学资源、听力学习资源较少,难以满足相关学习需求。
(2)缺少更全面、灵活的教育设计。一是在学校教育总体设计中缺少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和顶层设计;二是缺少以感官代偿等方式进行更有效的教育探索和尝试。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残疾人教育条例》和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文件,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但因起步较晚,特殊教育依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既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残疾人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知识、生存技能连接了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自信、文化涵养连接起残疾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血脉。教育培养残疾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面向残疾人高职阶段教育的发展程度依然不足,在师资、课程设计、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都与残障学生学习特点、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面向残障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需要在发展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