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契合之美:“中国风”元素在博物馆建筑中的应用

2020-01-02黄秋红

文化产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风博物馆建筑

◎黄秋红

(桂林博物馆 广西 桂林 541100)

在现代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们的各种建筑理念和特色风格。1977年建成开放的法国蓬皮杜艺术馆,是建筑外观体验的滥觞,随后许多新的建筑理念被运用到博物馆建筑中。如解构主义代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极少主义的典范——德国布雷根次美术馆;地域主义的典型——中国苏州博物馆及罗马艺术博物馆;隐喻主义的实例——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

形态各异的博物馆均在外形上夺取观众的眼球,博物馆的外形艺术已成为建筑师们追求标新立异的竞技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展品,毕竟,每个人都会追求赏心悦目。对博物馆自身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历史、宗教、神话等进行提炼,并将其精神内涵注入建筑的创意和构思中,不仅能开拓建筑设计的思路,而且能使建筑设计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1]。

一、关于中国风的定义

“中国风”(Chinoiserie)亦或中国风设计,也叫中国风格,最初开始并非国人自称,这一名词首次见于外国人对中国所抱持的主流态度。关于中国风的定义,《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认为:中国风格,指17-18世纪流行于室内、家具、陶瓷、纺织品和园林设计领域的一种西方风格,是欧洲对中国风格的想象性诠释……19世纪中国风格逐渐消失……20世纪30年代,在室内设计领域中曾再度流行。简而言之,中国风初始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它是一套以外部视角想象中国应该有的面貌,是国外理解中国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事实上,随着现代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中国风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其意义远非《不列颠百科全书》所定义的那般狭窄。

二、国外建筑中的中国风元素

17、18世纪,当时欧洲通过商贸中的传教士以及中国商品了解中国,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一种崇拜。当时中国商品行销欧洲各国,形成一股席卷全欧的“中国热”(The Chinese Vogue Europe),这种对中国商品的狂热慢慢由“物以稀为贵”到仿造中国商品,商人们把中国元素夹杂进本国商品中。中国风设计是当时潮流中的一个现象,是各国通过各种形式在艺术领域掀起“中国热”的表现之一,其来源则是长久以来欧洲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一种幻象,这种幻象从“塞里斯”到“契丹”,由香料、丝绸到瓷器、茶叶。

17世纪中期以后,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风设计开始兴起,并逐步形成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持续到18世纪晚期,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在17-18世纪,中国风设计的建筑在欧洲众多国家得到赞赏,流行于法国、英国、俄罗斯、瑞典、意大利等各国。比如法国的特里农瓷宫,其屋顶与室内贴着闪闪发光的荷兰代尔夫特、法国纳韦尔、鲁昂(这两者均是在荷兰代尔夫特窑场影响之下烧造的中国风格釉陶)等窑场的瓷砖。

纵观国外建筑的中国风设计,建筑外形仍是西式建筑,在当时的建筑设计师看来“土耳其是希腊风格的末流,摩尔式是哥特风格的坏典型,埃及式对一个皇家离宫来说太沉重了,而中国式从建筑外观来说太过轻盈,不够大气,用于室内正合适”。[2]这些均源自他们对中国艺术知之不多。这些所谓的中国风,不过是在欧洲风格影响之下对中国文化懵懵懂懂的认识而产生的,发端于贸易,而又推广于建筑构建。

三、中国风元素在中国博物馆建筑上的应用

可以说,是建筑构造被赋予了博物馆的意义,建筑从观念和物质上决定了参观的条件。建筑不仅构造了展览的框架,而且塑造了参观者的经历,即博物馆建筑富含象征意义。同展品一样,建筑应当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博物馆所承载的含义,珍妮特·马斯汀这样认为:“(博物馆)它们是对我们这个陷于文化健忘症的时代需求真实性的一种回应。”[3]

在笔者看来,现在我们所理解的中国风设计是基于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设计,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运用及传承。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很深厚,人们很早以前就喜欢在建筑中蕴含一定的文化含义。那么,中国人怎样构建建筑文化以象征世界呢?《易经·系辞下》认为“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得,以类万物之情。”这种附会,就是象征的滥觞。比如,建筑构建中以木构为主,防火就成为需要人们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筑中许多部位就会出现象征能够克火的构建。脊饰作鸱状,悬鱼和藻井上绘上水草等等,用此以期达到防火的目的。

在中国博物馆建筑中,设计方面的要求往往会夹杂着象征在其中,而中国风在此时则转化成为对中国文化的提炼以及升华。中国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象征意义自不待言,作为文化传媒载体的博物馆,如若在建筑方面能够做到“倚仗文化本源,立其主体,参验外缘学说,变其挂念;把握现世动脉,求其节奏,鲸其绝壤殊风,活其意象;取融古今律吕,出其心裁;发越迎向未来,张其新帜。”[4]那样的话,还会担心建筑语言词穷吗?

很久以来,我们未注意到博物馆建筑与中国风的契合之美,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文化特性的表达方式。毕竟,在很多人看来,现代主义思潮主导着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现代文化因素更多关注的是博物馆建筑的气势磅礴,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各家博物馆在建设初期,考虑的往往就是独具一格,或是根据馆藏文物特点打造博物馆建筑,又或是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搭建外观。如此种种,便是中国风元素的应用。

第一,堪舆文化是中国风元素与博物馆建筑契合的一个方向。一般在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比较注重对堪舆文化的应用。因为,原先的地面建筑就是特别重视此类文化的,其代表是中国故宫博物院。故宫,又称为紫禁城,虽是封建王朝的建筑,但我们仅从名字就可以简略知道其中星象术的文化:紫,对应的是北斗七星中紫微垣,紫微垣在黄河流域一带常见,被认为是天地居所,象征人间的皇宫区;禁,则是封建王朝认为的本居所百姓所不能入矣。《周易·乾·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乃利贞”,而中和殿取义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殿位南,离位属火,为正阳,是故为天子施政之处。而内阁大堂、传心殿、文渊阁等文治的宫殿居东,东面为木为春,太子居所亦位于东,象征成长之地。武英殿等武治宫殿位于西,西面为金为秋表肃杀,另西亦表示秋属收,故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于西面。除了各殿分属不同区域很讲究之外,紫禁城建筑的数字符号也是很十分讲究的。数字的区别主要源于《易·系辞》中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即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代表天与地,男性与女性。所以,我们看到紫禁城中西宫进深为阴数开间,甚至坎墙、台明、山墙等等,以至踏跺的层数,多用偶数的布局方法。具体来讲,钟粹宫前殿和前配殿坎墙砌砖四层;坤宁宫后檐坎墙十二层,另外,后宫御路台阶的皆条数也多为偶数[5]。紫禁城数字的严格性,主要是为了象征统治者遵守天道。

第二,隐逸文化也有多用,大部分应用于公园景区式博物馆建筑,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博物馆(或称拙政园)。古者,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隐于山者,阅尽人生百态,归隐山林,真正做到了隐者,但做到这个并不多见;真隐居者,必然有一段重大人生变故,否则不会选择真隐居这条路。所以,标榜隐者居园林之人,实则是希冀某天出世。拙政园园主经过几次罢官后回乡,于苏州城内置购土地,请文徵明为其设计拙政园。拙政,本身意味着园主认为自己本身不适合官场,从而隐退于园林中。文徵明设计拙政园时,把隐居作为拙政园的三大主题之一。比如沧浪池上梦隐楼,文徵明为其写诗点题:枕中已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这里壶中天地,取自于后汉费长房的典故,意指悠闲清静的生活。小沧浪东面的桃花沜,取义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与世隔绝的意境,小沧浪则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恰如“何必玄都观,山中自岁华”。一般来讲,园林是隐士们修身养性之地,既可以不被世人忘记,又可以以隐者自居。从园林的建筑来讲,隐逸文化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寄托了园主的彷徨与无奈、皈依与隐遁的心情。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往往借助园林渗透到隐逸文化之中,有时易学原理也会应用到其中,比如耦园。所以确切来讲,园林实则是一个“文化沙盘”,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综合体。

第三,一些文化符号表示中国风因素在博物馆建筑中的应用,此类大量出现于“再生型”博物馆之中,它们希冀于借助某种文化符号概括性地表达中国文化,这类博物馆多为20世纪以来所建立,不胜枚举。比如具有唐风古韵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其布局内敛,中轴对称,平顶与仿古坡顶穿插运用,中部重檐歇山,两侧单檐攒尖,主次分明,传统建筑风格鲜明,设计时吸收了唐代建筑的雄厚浑博的豪放气度,扬弃宫殿建筑的雍容华贵,展现了浑厚、恢宏、典雅的唐风古韵。再如,上海博物馆的外在建筑为古代青铜鼎的形式,形如巨鼎,颇具古意,其中的中国古代绘画馆展厅长廊飞檐,颇具传统古建筑的风格。

四、结语

民族实业家张謇在建立南通博物院时,就曾提到过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要求。张謇认为,博物馆建筑就应做到“少僻门径,以便管理者视察”;“庋阁支架,毋过高,毋过隘,取便陈列”;“隙地则栽花木,点缀竹石”等等。张謇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要求仅限于室内,对于外形建筑倒是没怎么提及。把中国文化融入博物馆建筑中,应能更好达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虫鱼之名”[6]。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博物馆再正常不过。如果没有这个卓越的发明,我们的世界将无法想象[7]。

作为一个文化的象征,博物馆除了展品上保留文化含义之外,外在建筑也应该融入中国文化,文脉的传承不应仅在文本及触不可及的文物上。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展品的保护和收藏,而这些藏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它往往也就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因此,博物馆建筑的形象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应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8]。

猜你喜欢

中国风博物馆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