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有精彩问题诞生*
2020-01-02陈家梅
陈家梅
两千多年前,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唯有问才是学习的开始,好问即好学,虽然是同一件事情,但是经常问却能问出新的问题来,要“不耻下问”。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校以此为目标,建构起“问题引领课堂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学范式——“预习提问—课中互问—课尾竞问”,以期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数学课都有精彩问题诞生,让学生的思维开阔起来,学习效果高效起来。
1.课前提问,使预习有深度。
我们提出用“领学制”推动“问题引领课堂发展”教学范式的落实,即把学生异质分组,6~8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天由一个小组担任教师角色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这个小组是“领学组”,其余小组是“学习组”。下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今天的预习研究任务,我们叫作“研究任务”。
“领学组”提出教学问题,使领学有方向。“领学组”在预习“研究任务”时提出的问题称为“教学问题”。“领学组”一般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如预习苏教版六下《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一课,领学组提出的问题有: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统一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为什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请用这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实物模型来具体说一说。能提出这样的教学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预习,说明深入研究了,超越了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
“学习组”提出不会的或挑战性问题,使预习有抓手。“学习组”的研究任务除了常规预习以外,还必须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不会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也可以是挑战其他同学的问题。只有对例题或习题认真研究了,才能提出问题来,这样做,能使学生预习时不会泛泛走过场。如预习苏教版三下《混合运算》一课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写在算式的前面?为什么计算结果不能直接写在混合算式的后面而要写成递等式?一定要用( )这个符号表示运算顺序吗?可不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运算顺序?最早是谁发明用( )表示运算顺序的?这些问题不管是不会的问题还是挑战性问题,都非常具有思考价值,能营造探究的氛围,引领课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2.课中互问,使教学有生成。
在预习阶段,学生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课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课堂成为质疑、释疑的对话场和问题的思维场。课中互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预习中不懂的形成问题。不懂的地方形成问题提出来由领学组负责答疑解惑。如果有的质疑问题领学组解释不到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补充还说不明白的,教师补充讲解。二是领学组向学习组提出教学问题。领学组课前预习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问题”,教学时向学习组提问。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小数加减法》一课,领学组提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紧扣目标,抓住核心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三是自己会了,提出挑战别人的问题。学习组预习时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在课中领学组完成教学任务后提出来,引领组间相互挑战。这种问题高于教学问题,属于提高性的问题,让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能使课堂互动有深度。如学习苏教版六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第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古人最先想到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方自乘,以高乘,即积尺”,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前期一定查阅了大量资料,这已不是简单的预习课本知识,而是研究相关数学史料了。四是课中互动交流时现场生成的质疑问题或反驳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勇敢质疑其他同学的观点,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
3.课尾竞问,使数学素养生根落地。
为了让课堂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在课尾设计和本节课相关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如复习苏教版六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课尾,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游泳池的生活场景,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游泳池一共能盛多少升水?现在游泳池的水有多少升?还能容纳多少升?游泳池的进水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升?多长时间才能注满整个游泳池?游泳池的放水速度是多少?多长时间能放完一池水?这个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池底和四周贴上瓷砖,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瓷砖?……教师出示相关数据,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计算一下。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生活。
总之,用问题引领课堂发展,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有精彩问题诞生,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数学课都有精彩问题诞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展的可持续内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