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体系探究

2020-01-02陈威亚刘襄河孔江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内化契约培育

陈威亚 刘襄河 孔江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习总书记也指出,青年学子的“筑梦之旅”应建立在“立德”之上,“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纪律和法治属于“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大学生作为青年学子,在纪律意识方面存在以下两类突出问题:一是诚信危机突出,缺乏规矩意识,习惯依靠“义气、关系、人情”解决各种问题;二是被动性地接受纪律,不能将法律和规则内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个体能力。

高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契约精神中所包含的诚信、平等、责任、权利等要素都是当下法治社会所必备的。契约精神的培养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因此,需要探究一条将契约意识融入高职院校建设和管理中的可实施的路径。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契约精神的认知情况、契约状况、契约教育态度以及契约教育效果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缺失的成因,以心理契约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心理期望出发,厘清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与心理契约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独特的心理视角出发,探究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模式,进而达到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的目的,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法治基础。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现状调查

为了解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状况以及对契约教育的态度,项目组根据高职生的特点设计了“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调查问卷”,以所在区域高职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匿名调查法进行调查。该问卷从契约精神的认知情况、高职学生的契约状况、高职学生对契约教育的态度、学生对契约教育的效果认知等四个方面反映目前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状况。该设计问卷最大程度保障了被调查者的隐私,保障了问卷调查的科学性,节约了调查的时间成本。

1.2 结果分析

2018年9月至10月,项目组通过问卷星发送问卷,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356份,在问卷结果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显示影响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认知、契约状况、契约精神的态度等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从契约精神认知情况和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1.2.1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缺失的表现 首先,高职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内涵认知不足。学生在回答“您觉得契约精神属于哪个概念范畴”这个问题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契约精神属于道德和法律范畴,仅有48.61%的被调查者认为契约精神是属于经济范畴,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内涵概念认识有偏差,将契约精神的概念狭义化,这与学校、社会对高职大学生契约教育的现状有关,多数学校只是在德育层面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契约理论认知不够、契约知识相对缺乏。其次,高职大学生在契约精神的认知上存在矛盾心理。契约精神认知调查问题表明,95.65%的被调查者在回答“您认为依法治国背景下有必要培育契约精神”时认为“有必要”,但是当被问到“考试作弊、频繁跳槽”等问题时,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视情况而定”或者“表示支持”。面对“契约”行为,学生存在知行不一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很重要,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利益问题的时候(经济利益、个人利益)又表现出内心的矛盾,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契约有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约束自我,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保持守约行为。第三,高职大学生对当前的契约精神教育持抵触态度。思政课堂是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只有不到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政课对契约精神的培育产生作用。一方面,目前多数学校没有设置讲授契约精神的相关课程,缺乏契约精神培育的课程规划和体系;另一方面,契约精神的培育忽视学生和时代特点,契约精神应该体现在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培育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以运用,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学生校园归属感不强。契约精神的培育需要相应的学校环境及其氛围的营造。在“学生对校园契约文化的认知程度”这一调查中,只有15.19%的被调查者对于学校管理制度非常了解,17.99%的被调查者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非常了解。在“学生对校园契约文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中,将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开展的各种校内、校外活动不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学校尚未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活动与契约精神的培育相结合。

1.2.2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 首先,忽视学生内在需求,过度重视强制灌输。在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内化过程中,教育者的方法比较机械、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差异教育,背离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在契约精神培育内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内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激励力量,促进其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积极性。反之,就会对契约精神培育内化失去兴趣,产生消极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学生期望目标不切实际,缺乏正确引导。由于高职大学生个人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足,对于契约精神的认知不清,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心理期望,这和教育者对高职大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心理目标层次不一致。由于缺乏有效、正确的引导,很难解开高职大学生思想认知上的矛盾和价值理解上的困惑,学生的内化行为不能有效实施,学校与学生的契约精神培育的期望偏差越来越大,相当程度地削弱了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内化的实效性。第三,缺乏情感沟通,学生反馈意识较弱。当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活动仅限于规范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不对等,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对于当前的高职大学生而言,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服从,更希望获得情感上的理解与尊重。心理共识的达成是双方互动和不断反馈信息的结果,需要彼此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高职大学生自身反馈信息意识弱也是导致契约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校园文化缺失,学生自控能力差。随着当前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道德环境日趋复杂化,校园文化面对各种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其文化建构中的缺失问题日益明显,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逐渐减弱。同时,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职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又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较差、急功近利心理明显,加之受到现代网络信息环境的影响,高职大学生更依赖于虚拟世界给其精神生活带来的快感和情感愉悦,忽视自身契约精神教育的内化,以及情感偏离对契约精神的履行和维护。

2 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需要心理契约模式的介入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作为校园的“契约”主体,不仅对契约精神的内涵了解欠缺,更主要的是对当前开展的契约精神的培育方式持抵触态度,这势必造成高职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的失效,因此,一种新的契约精神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潜在影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被边缘化,因此,单纯通过灌输、要求、命令的方式培育其契约精神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唤醒高职大学生契约意识、培养学生契约精神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心理契约模式是培育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客观要求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原是由Argyris 提出、Levlnson 加以界定,用来描述员工和企业双方不成文的、内隐的契约或相互期望,后被泛指为契约主体之间的一系列心理期望。契约精神是在契约中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包括反映平等、自由和人权的民主精神以及自主、诚信、协商等品格的思想价值理念[1]。“心理契约”运用在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中,指高职院校和学生之间建立的一种崭新的心理契约管理结构,即“要约—承诺”,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对于某种契约之间的相互期待的集合。当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期待值恰好一致时,契约精神教育内化的效果最佳,符合现代教育“人本主义”观点,能有效激发当代高职大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学习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2.2 心理契约模式是培育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必然要求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当下契约精神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偏离高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兴趣爱好,教育方法过于侧重说教等。因此,将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与心理契约相结合,具有现实必然性,既是对当前教育行为的反思,也是对契约精神教育活动模式优化的思考。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工作是一种主体能动性很强的互动过程,只有学生和学校内部建立了一定的心理契约,在契约精神教育的内化过程中,双方才能够互相影响,在互动过程中期望才会不断磨合和具体化。因此,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与心理契约的结合研究,有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准确判断彼此的期望并做出合理决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归宿感。

2.3 心理契约模式是培育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内在动力

心理契约可以成为高职大学生契约教育内化研究的独特视角,其根本原因在基于期望的心理契约建构是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的心理动力。在以双方的内在需求为基点上,成功的心理契约模式建构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他们才会主动去内化教育内容,自觉吸纳整合为内在动力和指导行为,这种期望值一致性越高,内化的效果越好,外化成契约行为的精神力量越强。因此,心理契约与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相结合,一方面符合高职院校契约精神教育契约双主体的心理契约模式,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内化行为建立在一种人性化和柔性化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本质价值和意义的回归。

3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体系设计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体系设计是为实现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于心的目标而形成的,文章将基于心理契约思想,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对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体系设计进行分析。

3.1 外部环境的体系设计

3.1.1实施校园文化培育体系 契约主体的本质是人,对契约精神教育的培育不能忽视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引导。契约精神培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主体间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能动性。这种人本教育理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高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学校、班级、寝室契约的制定、人文知识的传授进行契约精神的渗透;另一方面,契约精神的培育应该立足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强调仪式感,将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契约方面能够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通过建构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2]。

3.1.2建构师生情感互动体系 教师是学生直接面对的教育主体,教师的综合素养对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师生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可以及时关注到学生的认知情况、新的需求,及时参与到调整学生与学校的期望偏差之中。为了保证能达到师生情感良性互动,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与学生做到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选择和吸收契约精神教育的内容,教师及时弄清学生认知事物的想法和态度,保证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的顺利实施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建构。

3.1.3建构学生需要为本的体系 实施人文教育理念是培育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的思想前提,只有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将契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契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知识—实践—知识的良性循环中,不断促进契约精神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和尊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要求,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疏导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中的错误认知,努力创造条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合理需要,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氛围下成长。

3.2 内部环境的体系设计

心理契约的建构是双主体互动的结果,外部环境的优化强调的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和教育模式的改善,而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主体是学生自己,契约精神教育的内容要想被学生真正认同,还要取决于高职大学生自身内部环境的优化。

3.2.1情感激励体系 高职大学生内在需求要侧重于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建构心理契约,才能增进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信任感,而内化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自身主动内化契约精神教育内容。因此,教育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正确运用情感激励手段去激励学生自觉接近契约精神,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2.2群体价值观认同体系 当前,高职大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易于形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和价值观,这种凝聚作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心理。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团体在心理契约构建中的作用,通过搭建“两室文化建设”(班级、寝室)为经线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建设”为纬线的活动平台,增进学生对群体价值观的认同,将契约教育内化为学生思想行动的指南,从而强化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的实现效果。

3.2.3期望相容体系 高职大学生契约精神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建构,强调学校和学生对彼此期望的感知和认同,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心理期望虽是愿景共识,但不是双方口头协商后的合意。因此,学校和学生要持续进行互动和交流,逐渐调整自己的期望,使学校与学生的相互期望趋于一致,达成愿景共识。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使心理契约有效建立起来,共同的愿景才能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发挥约束和激励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谈心、团体活动、心理咨询等方式拓宽学生与学校之间交流的渠道,形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使学校与学生之间达到相互期望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内化契约培育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感知 内化 运用——借语言构建夯实语文核心素养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卖地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