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创作过程三阶段“积累—构思—表达”

2020-01-02张泽武

文化产业 2020年17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品想象

◎梁 冰 潘 环 张泽武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它要有生活中积累的理论知识做根蒂,还要有科学的创作方式和独特的构思,最后,艺术家通过现象和本质的双重加工实现艺术表达。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博观约取的创作体验,惟有在长久艺术实践中艰苦的累积,才会有喷涌而出的构思泉源,就如同千里奔腾的黄河在壶口倾注而下,把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并浓浓地烙迹在我们的血脉中。

一、生活积累

艺术创作不论技法的体现还是情感的来源,都不会脱离我们对生活的感应融会。生活充满艺术,艺术又恰如其分地展现生活。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对比又统一。

《可染论画》扉页上有句话:“艺术要向天、向地。天,是理论观点;地,是自己的实践。”李老先生一句话形象而生动地归纳了艺术创作中理论与实践两者不可或缺的关系。即艺术创作中,始终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表达出生活累积多,就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着手创作时才能成竹在胸。艺术创作中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是分不开的,遭遇瓶颈时,应当放下手中画笔,停下来好好思虑或从书本中找解决的方法;又或是思绪梗阻时,随便勾勾画画,让自我放松,让大脑放空。

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理,理论就是在生活积累的经验中不断加工润色而来,并且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投身于生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如此循环往复。如此说来,我们最佳的老师是生活,艺术创作最佳的来源亦是生活。我们恰是从生活中察觉美,用心感受美的力量与存在,逐渐积聚出表达美的要领,才能缓缓发展为我们的艺术。

反之,脱离了生活,一切艺术创作会变得笼统枯燥,更何谈感染力。许多巨匠、先辈们的优秀创作都是反映生活,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与写照。法国卓越的雕塑家罗丹有很多出众的传世之作。《思想者》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雕塑刻画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颌垂头沉思的形象。他那深邃的眼神以及拳头挤压面颊的姿态,表现出一种十分苦恼的心情。这种苦恼的内心情绪,经过对面颊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灵活地展现出来,宛若他堕入了无限巨大的痛苦之中。这种外表沉默而隐藏在内的情感更发人深思。从创作中痛苦挣扎的情绪我们不难发觉,若是没有对但丁的《神曲》的独特感染,没有对但丁情感的感同身受,没有对生活的精心体验与情感感悟,罗丹能将《思想者》展现得如此情感强烈、极尽描摹吗?可见,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

二、创作构思

(一)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

想象孕育了艺术创作的构思。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什么都没有或是一个物体、一个标题、一丝情感、一句话,都有机会成为“想象”的源泉。但想象只要按照某种“暗意”活跃起来,就会马上成为一种系统的解放形态。这种解放形态不受时段和场地所制约,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亦可归宿,其速率与品性一律从心所欲,纵横宇宙之间。若无想象,怎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许动人心脾的诗句。这类想象应行使在创作构思上,被“情”和“志”所管辖制约。“情”是情感,是创作者的特性。“志”是心志,是创作者观念。它能根据想象去达到一个高品质的思想转换,形成一种有性情有思维感情的艺术大作,因此它是有质的。除此之外,这类构思行为仅仅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摹仿的,因此它也是无形的。

(二)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

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因此创作构思能够由通俗想象上升成含有创作灵性的精粹意象,艺术家再把精粹意象进行加工调整,艺术形象由此诞生。尽管构思者掌控着无象到有象的转变,但其本质却是无质无形的。例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颇有瓜熟蒂落、天然升华的趣味。这个转换过程虽无质无形,但终究创作者的知识素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起促进生成作用。郑板桥身为扬州八怪之首,曾在《画竹》一诗中提到“日间挥洒夜间思”,大多文人墨客在诠释这句时理解为“白天观竹,晚来作画”。却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由“挥酒”到“思”。正是艺术家在创作或再创作的过程中想象思维快速分散又快速紧缩,进而转换为创作载体的一个历程。这个转换历程中“无形”自然不必多说,说它“无质”,是由于其“质”完全转换后的“意象”或“形象”所掩饰而不易而知。

(三)有质有形的创作过程

评价一件艺术品,总要看其技法,结构,是有形到有质的一个过程。如“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这样的情节,除了能使观者欣赏技艺构造以外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融入想象,更要留想象的余地给观赏者,不然与照片无差别。决定艺术品是否有存在价值的重要因素是这些有质有形之作的彼此影响。任何一件有质的作品都具有艺术性,但有形有质的却是艺术家的灵感,艺术家的情感想象力若是失去,艺术还会存在吗?让构思想象的探索和运用步入艺术教育,才不致于失去它的灵魂!“规矩虚位,刻镂无形”,优秀的艺术作品终究离不开想象。

三、艺术表达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除了能够使用言语、文字来进行情感思维的表达、沟通以外,另有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艺术”。文字、语言不同的艺术类别、格调、派别、都是艺术思维的表达。

高尔基曾说“想象为艺术依靠生存”,作者不论理性还是感性的情绪思维由每件艺术品所表现,这就是艺术表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或许看客不理解梵高的《向日葵》,不理解田崴的《开拓者》,作者真实的情感思想或许只有自身能够感受。因此这类情感思维创作要遭到各类要素的制约,如“美人绘”和“役者绘”(戏曲人物画)在日本浮世绘起先为首要题材,其后逐步涌现出以相扑、风景、花鸟和历史故事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皆为审美的表达。

艺术表达是艺术品被创作者通过意想和实际两方面进行的双重调整,调整的重心则是感性形式,思维情绪遵循本性的规律。前者是共性概述个性,后者是个性表现共性。前者为自然感染人的心灵,后者为人的心灵感染自然。艺术表达独特的双重调整,理性形式和感性内容分别产生变化,因此构造审美形态新的同一,艺术品和艺术形象由此诞生。

艺术表达在现代艺术中国化的表现,是选择一种积极的状态面对传统文化,属于一种扬弃的继承。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不能遗弃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把自身置身于当代文明的原野中,或许是创造在个体既得利益之上而要表达的个人艺术。在这个共性中特殊性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个人的感情,思虑等。如同日本浮世绘的建造工艺(木版雕、印刷)正因其特殊性引发西方学者的长期研究。

国内的设计很多把国外的艺术定为风向标,而巨匠该有自身的个性。如脸谱、风筝、旗袍等。从理解角度看有对自我母体文明的追思,这种设计作品,具有较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悦目娱心的同时还能激起对历史的眷念。在70年代初,独特个性对设计师的关键被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所发现,他最先着手把京剧、水墨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放入艺术创作中,创作出一系列在国内赞不绝口的现代艺术海报,如《心相牵》等。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艺术品想象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艺术品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