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路径
——基于信任理论的视角

2020-01-02阚仁建张文龙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信任感支部书记组织生活

阚仁建 张文龙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 徐州:21004)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党建亦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工作成效与高校基层支部建设质量密不可分。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是保持支部和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是强化高校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挥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要求。信任机制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个体与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因素愈来愈多,信任问题也就逐渐被人们重视,它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组织的关系。在组织内部,信任可以减少沟通协作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内部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组织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基于此,从组织内部信任的角度对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1 党支部内部信任机制的重要性

信任是一种心理期望与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1]从党支部内部来看,在信任感较高的支部里,支部成员对支部的目标、计划、安排抱有积极的态度与期望,主观上愿意接受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会的领导。支部成员对支部领导或者其他成员的信任,更多时候是对他们的能力、人格魅力、道德感召力的一种信任,进而认为支部制定的组织生活目标与实现途径具备可实现性,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组织生活目标的实现。反之,如果支部成员对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或其他成员缺乏信任感,就会对支部制定的目标与规划缺乏认同,在具体行动中只会被动应付,导致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有时这种不信任感甚至会导致支部成员之间相互猜忌与敌视,并产生冲突,对组织生活目标的实现起到负面影响,会严重破坏党组织的权威性与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任机制在党组织内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多学科视野中的信任理论

20世纪初,信任问题开始被各学科的学者所关注,社会学家齐美尔是最先研究信任机制的理论学家,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20世纪50年代之后,信任问题逐渐被关注,并形成了研究信任问题的多种理论视角、方法与内容。不同领域关于信任机制的研究成果对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社会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社会系统重要的支撑,齐美尔认为:没有人们之间享有的信任,社会本身将土崩瓦解。我国学者郑也夫在其《信任论》中指出:信任与熟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信任产生于熟悉,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人们之间建立起“人格信任”;随着社会流动增加,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人们建立起了一种新型信任关系——“系统信任”,它的标志是货币与专家系统。[1]两种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支持着社会生活的开展。吉登斯也认为,信任既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他将信任解释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2]。什托姆普卡将信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3],并指出信任包含信心与承诺两个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信任的存在应包括对预期的信心、被信任者的行动和履行责任的承诺。

2.2 心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心理学家指出信任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态,它和个体成长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如果在信任环境中成长,通常会对外界抱有较强信任感;反之亦然。个体对外界的信任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在经历各类复杂多变的现实情景后,也会不断调整自身对外界的信任感。心理学家多伊奇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抱有信任是指,他期待事情的发生,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行为。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信任是个体基于安全感的需要,在社会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个体会用信任机制去弥补社会交往中信息的缺陷,简化交往的复杂性,降低社会交往中的焦虑,从而满足自身内心的安全需要。

2.3 经济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理性人和理性行为的假设前提上,这意味着个体经济活动以追求有序偏好的一致性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因此,经济学家认为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有目的的行为,是经济交换有效的润滑剂。当然,强调信任的利己性,并不意味着信任是自私的行为。因为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主体总是习惯性“从自己出发”来认识客体。威廉姆森从经济行为的交易成本的角度将信任划分为:个人信任、制度信任、计算型信任。

2.4 组织管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管理学家以提升组织运行绩效为出发点,强调信任机制对组织运行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提升组织内部信任的策略。对组织内部来说,信任机制增强了个体与组织的联结,并使得个体产生强烈归属感与互相协作、集体利益优先的倾向,这种因信任机制产生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必然会促进组织效率的提升。管理学家还致力于组织内部信任的归因研究,指出组织内部信任形成的四个重要因素:组织中个体特征,关系特征,组织特性与环境特性。

3 信任理论视角下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路径

3.1 加强支部书记的道德感召力与综合能力建设

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组织生活召集人与直接负责人,组织生活是否有效与支部书记个人威信有很大关系,这种威信与支部党员对支部书记的信任感密切相关。心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认为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这种人格特征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得以提升的。在具体实践中,支部书记可以从道德感召力与能力两个方面来赢得支部党员的信任感。首先,支部书记善良、正直的品行,有利于自身树立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有利于支部书记得到支部成员的信任,这种信任增强了支部书记的领导力。其次,支部书记的自身能力是提升信任力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强者与伟人就像强有力的磁场一样,总会吸引很多坚定的拥护者与追随者,这也是管理学家们强调的:获得成效是建立信任的关键。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力有多个方面,除了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还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关键时候的应急能力与决策能力等。支部书记在管理中要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使得党员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任,从而在支部组织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好地开展支部组织生活。

3.2 构建团结互助型支部成员关系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党员民主权利的主渠道,也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内政治生活是在相互信任的同志之间开展的。应用组织管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对信任前因研究发现,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相互关系特质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关爱型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关爱型的相互关系,有如下特征:熟悉、体谅、证明关心。支部成员之间保持着熟悉的相互关系,这种熟悉的相互关系既要建立在工作中的正式接触上,也表现在工作任务之外的非正式接触上。体谅是指每个人的能力限度不同,支部成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互相帮助,尤其注重对能力较弱的同志的帮扶。另外,关爱型的支部成员关系倡导支部书记或支部领导班子要有关心党员的技巧与能力,这种关心主要体现在:表现出对党员的关心或关怀;能够为党员们争取正当的权益。

3.3 营造党支部内部的信任环境

组织内部的信任,既包含人员之间的信任,也包含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信任。党内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有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政治理论学习与党课、民主评议党员、评选先进党员、党日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支部内部的信任环境,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处理违纪党员与不合格党员,都需要在公开、公正场合讨论商议,如果缺乏彼此之间的信任,就有可能陷入党内有党的小集团困境,严重损坏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影响党组织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营造支部内部的信任环境,需要支部领导班子在日常工作中,对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各类奖励的公正分配等各个方面予以关注。

3.4 提升党员组织生活的参与度

正如前文所述,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存在一定的关系,是经济交换有效的润滑剂。因此,需要找到党支部的建设目标与支部成员的个人发展需求的结合点。以支部组织活动而论,有效的支部组织生活应该能够给党员带来获得感,而获得感的提升需要以参与度为基础,在基层党支部生活中要让党员们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组织生活中。党支部委员会要善于把高校发展目标与党员个人事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要注重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学会与时俱进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或软件开展学习与交流,精心设计组织生活的内容,保证组织生活与实际生活不脱节,要贴近工作、贴近业务,贴近生活,从而提升党员们参与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信任感支部书记组织生活
党支部书记能否实行招聘?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提升中学生与思品教师信任感的策略研究
构建新形势下党支部书记培训课程体系研究
党支部书记正确运用表扬艺术“六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