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举隅

2020-01-02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眼诗话柳永

鉴赏古代诗词对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笔者在5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古代作家指引的方向,摸索总结了一些古代诗词鉴赏的简便方法,现摘要简述如下:

一、找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一般是动词或活用的词,其作用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境界全出,令人刮目相看。换言之,诗眼就是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观点认识,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全句的词语。后来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这种方法总结成文眼:“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抓住诗眼,有助于提挈全首诗词,融会贯通,理解主旨,把握精要。如宋代朱淑真的《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无一语抒情,而“情”字却隐含其中。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中一个“凉”字,照应了题中“秋”字,既写天凉,又写出了人的心凉,是寓情于景,从“凉”这一诗眼,在句句不言“愁”中,使句子带上了愁意。此诗的好处就在于此。

二、析题目。题目是古诗词的名称,是诗词的一部分,就像人的前额和眼睛一样重要。题目是个切入点,古代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往往能揭示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鉴赏诗词的重要切点。从题目入手,认真地分析题目,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词,常常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题目中,“梦游”二字表明写的内容是虚幻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游的方式更可以表明诗词是用想象来表现游的内容的;“天姥”是山的名称,也是游的地点;“吟”是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当中的一种,表明是一种体裁;“留别”是出门的人用诗文或者实物留赠给送别的人作纪念,是写作诗词的动机。我们还没有读全诗,就掌握了不少从形式到思想内容上的东西,为鉴赏全诗奠定了一定基础。

不仅如此,古代诗词的题目,有的还概括了诗词的内容,如曹操的《观沧海》,宋代唐庚的《醉眠》等;有的则点明了诗词的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王冕的《墨梅》等;还有的表明诗人作诗的目的,如李白的《赠汪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三、分冷热(悲喜)。古人写诗词,常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很多诗词,其景色“冷”“热”往往是作家情感的晴雨表。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通过“彩云”“轻舟”“千里”“一日”等就可以看出作者畅快的心情,快船快意,豪爽骏利。

四、抓形象。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画面,一般可分为:

1.诗词中的诗人形象:在自述胸怀抱负的诗词中,总有一个“我”的形象。如杜甫《登高》,塑造了一位年老多病,世事艰难,襟袍难开的潦倒诗人形象,令人仰慕和心酸。鉴赏诗人自身的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内涵与诗词的社会意义。

2.诗词中的象征形象:在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所咏之物(景)就是一个象征形象。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形象,不怕考验、勇于牺牲、气节清白,象征了具有石灰精神的伟大人格。鉴赏时抓住这类形象,很快就可以看出诗词所要反映的精神风貌和象征意义。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闲适老翁的形象。窗外秋雨淅沥,老翁安然美睡。夜已过去,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红于二月花的美丽霜叶,一夜间被秋风秋雨扫荡,对此岂能毫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我们抓住这些事物,就能较快总结出一个知足淡定,恬静自在的老人,明白了诗词要说的意思。

4.诗词中的景物形象:诗词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形象(山川草本)来表现主观情感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如唐代韩的《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诗中颔联就是六个意象的组合。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即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很快就把握住了诗词的幽远凄清的意境。

五、较短长。古人作诗填词,往往有借鉴有创新,把类似的诗词作比较,它们的高下优劣便会清楚地显示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深化古代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之所以能独擅千古,关键之点是它在字词的些微变化中,创作出崭新的意境。他的前人魏承班的《渔歌子》上片云:“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可见魏诗中的“晓莺”是围绕秀楼之莺,“残月”是窗中窥见之月,其意境狭窄,未脱香艳浓重的胭脂气,所以难以动人。而柳永的“晓风”,则在“千里烟波”的南方“杨柳岸”边,“残月”则挂在十分辽阔的楚天之际,不但意象十分开阔,而且融入了柳永的无限离愁和深情。柳永把魏承班的“窗外晓莺残月”只改了二字,增加一字,构成了摄人心魄的抒情意象,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柳永此词一出,北宋京师中便流传出“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舆言”的对子,宋人俞文豹更把“杨柳岸,晓风残月”当作柳词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的代表性词句写进了《吹剑录》。

六、看《诗话》。《诗话》是评论诗词、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诗话之作,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由北宋至南宋,遂蔚成风气,如司马光、张戒、杨万里、刘克庄、严羽等所作。存世者不下数十家。历金、元、明不衰,至清代而极盛,今存有一千多种。辑集诗话的丛书有《历代诗话及续篇》、《清诗话》、《清诗话续篇》等。词话亦是如此,始于宋·杨湜《古今词话》。宋元以来作者甚众,汇集较多的如唐圭璋所辑的《词话丛编》,宋·王灼《碧鸡漫志》及近代潘飞声(兰史)《粤词雅》,凡六十种,等等。

我国古代的诗人与诗词论家是十分重视古代诗词艺术鉴赏的,从南北朝以来,历代的诗话、词话以及在其他一些著作中,都包含着大量具有真知灼见和十分贴切的评析文字,对于我们今天鉴赏古代诗词,无疑会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猜你喜欢

诗眼诗话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新诗话
柳永的词
衔月楼诗话选